美文网首页
483,时间深处一一孔子的发问

483,时间深处一一孔子的发问

作者: 慢爬爬 | 来源:发表于2023-08-16 09:43 被阅读0次

    每次看到书架上的《论语》,脑海中就会映出《两小儿辩日》中那个温和的孔子。

    在我的印象中,孔子就是那个身着汉服,谦卑地驼着背,两手拢于袖中,看到谁都温和地笑着,耐心地解答人们询问的一切困惑。满头的白发,满脸的胡子,在阳光下,一丝不苟。

    再后来,偶然在一本书上面看到,说孔子身高一米九二。我脑补了一下画面,1米92的身高,向人作揖进礼时,怎么想都有点怪怪的。直到昨天,看了纪录片《中国》里的孔子,才恍然,原来孔子的周游列国,不过是为了理想的颠沛流离。《两小儿辩日》里的孔子形象,是我理想化了的圣人。

    虽然人生过半,我一直认为圣人都跟神仙一样,洞察世事,如若观火。他们的智慧,几千年来,熠熠生辉。当纪录片还原真实的孔子时,原来,孔子也有很多困惑。

    我看过张其成教授的一个视频,他提到很多伟人,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这意味着什么?苦难开启智慧。

    孔子第一次见老子时,他从鲁国赶到了洛阳,他想跟当时的周朝国家图书馆馆长老子谈"礼"。在洛阳的那个下午,两人匆匆一见。孔子想为礼乐崩坏的周朝做些什么。然而老子说,不妄为,不强求,道法自然。

    不知道当时孔子可听明白了,但是一个事实让他清晰,那就是要把读书这件事,从官衙挪到民间,让大众获得教育,以挽救崩坏的礼乐。

    让我觉得有意思的是,孔子不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在学堂里,他所有的授课是要"收费″的。与官肆里面的银两不一样,人家拿一小条干肉来,他也愿意收人家为学生。

    这与我想象的又不吻合了。我想象中,那时候的孔子,有教无类。只要有人想学,他都会收下去教,不论这个人交不交得起费用。

    教育真的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儿。几千年前的孔子所做的这件事,与我在心理学课堂上所获得的教育吻合了:几乎每一个心理老师都在强调:心理咨询一定要收费,哪怕是一块钱也要收。

    在一次线下课上,有一个教授曾说过他咨询的一个案例。有一次咨询结束后,咨客觉得教授的心理咨询对他没有帮助,因此拒绝付咨费。最后两人讨价还价,他给了教授一块钱。教授啥话也没说,笑眯眯地收下了。大概过了几个月,教授突然收到了一笔汇款。就是那个咨客把上次咨询的其他费用寄过来了。他留言说:教授,谢谢你!您说的收费也是咨询的一部分,我受益了。

    这个"收费"有没有尊重在这里面?

    不管怎么说,孔子从教大家习礼,又开始教大家仁爱。在每一个教授的地方,知识都如清泉般在流动。即使公元前517年鲁国发生内乱,孔子和他的学生被迫开始颠破流离的流浪,他们依旧在辩论,在讲学。

    孔子周游列国,让我想到了有一个词叫"坚守"。孔子和他的学生想去齐国。然而一路上并不顺利,他被逮捕,下狱九个月,放出来后被放逐;在一棵大树下跟弟子们讲学时,宋国人把那个大树砍掉了;在郑国时跟自己的弟子走散了,他个高,站在都城东门边等弟子,别人喜欢他如丧家之犬;在陈蔡之地,他和弟子被围困了七天七夜,坚持不住的弟子陆陆续续地离开他……

    大时代的个人命运,总是由不得自己做主。孔子一心希望自己的仁爱主张,会得到君主的认同,并得以发扬。然而现实却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

    经过这一番的颠沛流离,也就是周游列国之后,孔子经常会发问自己:我的主张有什么过错吗?为什么会招致如此?

    在这一遍遍的发问中,孔子放弃了政治,他开始慢慢理解了老子所说的话。

    老子说:聪明深察之人,离死亡很近。因为他喜欢议论别人;博学善辩者,常常招致危险。因为他喜欢揭人之短。"

    孔子与老子一生见了三面。

    第二次见面时,两人讨论了"仁"

    孔子说:“重点就是‘仁义’。”

    老子就问:“你所说‘仁义’,是人与生俱来的品性吗?”

    孔子答:“那当然,君子没了仁义怎么在社会上怎么立足呢?修养仁义不仅是君子的本性更是人的本性,先生为何这样问呢?”

    老子说:“那仁义究竟该如何做呢?”

    孔子回答:“仁义就是心思端正,为人谦和,博爱世人。”

    老子说:“你的话太迂腐,太不现实了,世道如此之坏,你却教人博爱。。。。。。″

    老子认为,宇宙自然,天地万物都有其自有规律,人只要遵循天道本性,自安其乐就好,不断标榜和推崇所谓的仁义,反而会扰乱人的本性,离大道越来越远。

    第三次见面时,两人讨论了道。

    这时孔子,已经声名远扬,然而,他依然为自己没有寻到大道而困惑。于是,他又去请教老子。

    晚年的孔子,又回到了鲁国,颠沛流离的一生,他对易经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始思考宇宙与自然的关系。他从儒家学说入手,和弟子们一起编写了《易传》。据说他卜卦正确率能达到70%。也算是一个高手了。

    我记得有一个朋友说过:一个人挫折受多了,就会产生宿命感。不知道孔子跌宕起伏的一生,是不是也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才转而研究《易经》来?

    2023年8月17日,星期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483,时间深处一一孔子的发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ljcm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