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杨浦滨江回来,好奇地点开手机里的“随申码”,马上呈现出一张健康的绿色码,太棒了,和今天的阳光一样棒。
生在大数据时代就是酷,一切看数据说话。出门前,我特意用手机扫描侦查了一遍周围的疫情,反倒是家门口附近的大润发超市是“雷区”,提示要绕行避开,一想到身处“雷区”附近,不由得有点提心吊胆。一大早,看业主群的邻居们在议论,紧邻我们小区的假日酒店被征用为海外入境人员的隔离酒店了。一得到这个消息,不少邻居纷纷点开了国务院“互联网+督查”的小程序,一个接一个地上去反映情况,紧张气氛陡然升级……
此时,我只想逃得远一点,再远一点,去江边静一静。
一路疾驰,过了杨浦大桥,很快就到了杨浦滨江。沿着铁板焊接的台阶登上宁国路渡口上的望江平台,视野一下子变得开阔了,黄浦江上波光粼粼,白色的海鸥在江面盘旋,刚才还有些忽明忽暗阴晴不定的天渐渐放晴了,温度冷暖适宜,虽然大半个脸都在口罩下,却分明能感觉到阳光拂面的温暖,和江风带来的滋润。
久违的轻松感,让禁锢了快两个月的脚步也轻快了起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1918188/0b51484e63d262c3.jpg)
我们行走的这一段滨江曾经来过两次,不过两次都是在夜晚。虽然黄昏的晚霞宛若仙境,夜晚的灯光炫丽迷人,赏心悦目,却也让人如行梦中,恍恍惚惚,难分真切。白天则不同,好像那层神秘的面纱一下子被撩开,那一切被夜晚忽略掉的,黑疙瘩,黑线条,黑墙,都明晃晃地呈现在眼前。全钢结构的景观步行桥、老厂房改造的景观平台、“锈迹斑驳”的栏杆、水管状的路灯、厚重的钢质栓船桩和混凝土的系缆墩,还有装了仪表盘的长条凳、粗管装置模样的垃圾桶等等,这些似曾相识充满历史感的老物件把人带回到记忆深处,甚至是一段历史的起点。老码头依旧是老码头,粗粝的地面仍旧是从前的痕迹,这里那里留下的一段段钢轨道,仿佛工厂的铁皮车厢昨天刚刚经过,原本属于这个空间的东西被永远定格固化于此,置身其间,似乎昔日的记忆不曾离去,新时代的工业风却也扑面而来。
凭江临风,致敬百年工业,抚摸着沿岸的铁管栏杆仿佛触摸到杨浦工业的前世今生。这段滨江是令人着迷的,设计风格匠心独具,既有对过去的关照也有对现实的呼应,我被深深打动,全然忘记了疫情的存在……
![](https://img.haomeiwen.com/i1918188/94c5a161fc42b248.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