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听过一个有意思的故事,说二战期间,美国空军要给飞机做加固,就找了很多在空战中飞回来的飞机,看哪些部位被子弹打的最多,就准备加固哪里,后来一个统计学家阻止了他们,说你要加固的是那些没有被子弹打中的位置,因为它们都没飞回来。
这就是经典的逻辑谬误——幸存者偏差。
为什么叫幸存者偏差?正如修飞机的例子,我们会基于那些飞回来的飞机(幸存者)去做判断,但这些信息其实是被筛选完的,基于被筛选完的信息去做判断,就会导致逻辑谬误。
现实生活中,朋友圈总是让人感觉别人的生活如此精彩,而自己的生活枯燥乏味,这也是幸存者偏差。解释就是,朋友圈里的高光瞬间,可能是朋友一年中少有的几次值得晒的事情,但朋友一多,就会发现朋友圈每天都高光照耀,但实际情况与我们看到的会大相径庭。
聊幸存者偏差主要想说,在做判断或者决策前要警惕虚假相关性。
为什么涨?又为什么跌?这个标题显然是想说说投资市场的一些事情。股票的涨跌原因复杂,有内在的逻辑,也有其他相关性,所以做股票或者基金投资不仅需要了解内在逻辑,还要了解其他相关性,同时还包含虚假相关性。
内在逻辑,简单来讲就是市场逻辑,买的多供的少,价格就会上涨,反之就会下跌。
相关性,如果股市的涨跌是纯逻辑的,那这个市场可能已经不存在了,所以价格的涨跌除了内在逻辑外还受其他东西影响,比如心理、情绪,毕竟这个市场是人在参与。
比如春节前A股受疫情影响导致的大跌,从统计数据来看,有三千多家上市公司跌停,在实体经济并未受到实质性打击的情况下,市场这样的过度反应就是情绪导致的非理性行为。
我们可以说,内在逻辑是市场涨跌的主旋律,比如公司经营的好、利润高、产品有前景,那股价就会上涨,但真正在这个市场里的人一定不会单纯的相信这一种理论,而是会观察更多,同时借势而为。
比如美股这次大跌,虽然美联储已经开始降息,理论上利好股市,但依然没有改变这场跌势,这里不是逻辑没用,而是相关性占了主导,即人们的恐慌情绪并未发生变化,同时还有大量顺势而为的空头在推波助澜,这就会导致在疫情还不确定的情况下,下跌的惯性很大。
除了行为上的相关性,还有虚假相关性带来的影响。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点,就是当一只股票持续下跌的时候,评论区里面唱衰的总比唱多的多、而当这只股票持续上涨时,唱多的又比唱空的多,这其实就是一种虚假相关性,并不是因为他们说的对,而是股票下跌的时候,唱空的更愿意去评论,反之股票上涨的时候,唱多的更愿意去评论。
如果你要是根据评论去的舆论去选择买卖股票就会被虚假相关性影响,从而作出错误决策。
这一点还体现在媒体报道上,媒体是一个需要吸引眼球的行业,所以在报道上总会想尽一切办法引起别人的注意,哪怕是件很小的事情。
比如,媒体常用的字眼“暴跌”、“暴涨”,实际上你稍看一下盘面,可能带来的影响很小。但很多事情架不住持续的讲、持续的报道,就会把原本无关的事情变成影响市场走势的原因。
总结
总的来讲,股市的涨跌受多方因素影响,有内在逻辑、有行为,还有虚假相关性等等,这里想强调一点,就是当一只股票的走势违背逻辑、违背价值、违背直觉时,要始终记着一句话,市场永远是对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