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艺家
洋务运动丨实业救国2-5

洋务运动丨实业救国2-5

作者: 甄玺 | 来源:发表于2018-08-06 16:09 被阅读725次

第五回  洋务运动   曾国藩湘军破天京  李鸿章淮勇驻安庆

(一)亲王议政

《南京条约》签订后,对外交涉都由五口通商大臣或地方督抚办理,然后由军机处、皇帝批准,外国使节不得进入北京,而《北京条约》签订后,外国使节进了北京。奕訢提议由军机大臣兼管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1861年1月20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正式成立,恭亲王奕訢被任命为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首席大臣,并力排众议派出了中国第一位驻外使节郭嵩焘,常驻伦敦。光绪四年,中国第一个领事馆在訢加坡设立。随后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和神户等华侨聚居地,也先后设立了领事馆。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专办同外国交涉事务。此后,清廷无形中出现了两个政治中心。一是以咸丰帝为首,由肃顺、载垣等在热河行宫随驾的一班近臣组成;一是以奕訢为首,由在京的王公大臣组成。他们凭借总理衙门这一机构,最初掌握清朝外交大权,以后又逐渐经管通商、关税等事务,把握了清廷的财税大权。

双方在咸丰帝是否回銮北京及借师助剿等问题上,明争暗斗。同时,皇贵妃叶赫那拉氏常代咸丰帝批阅奏章,并藉以干预国家大事,与肃顺等人产生矛盾。

1860年9月,英法联军逼近北京,京城震动。咸丰皇帝急忙带着他的宠妃,逃亡到热河去,由恭亲王奕欣留下来向侵略者求和。次年8月,咸丰在热河病死,由他6岁的儿子载沣即位。遗命端华、载垣、肃顺等8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而掌握外交大权的奕訢被排斥在赞襄政务大臣之外。

载淳的母亲的26岁那位氏,被尊为慈禧太后。慈禧提议由她“垂帘听政”,但是载垣等以“本朝未有皇太后垂帘”为由加以反对。慈禧曾风闻咸丰皇帝生前肃顺等建议他仿照汉武帝杀其母留其子的“钩弋夫人”故事,免得日后皇太后专权。

但是,咸丰皇帝而是用“御赏”和“同道堂”两枚印章来平衡,并加以控制。结果,奕欣借“奔丧”的名义赶到热河,和慈禧商议回北京去发动政变,除掉八大臣,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

爱新觉罗·奕䜣,道光第六子,咸丰异母弟,因此被肃顺等人被呼为“鬼子六”。奕訢奏请两宫皇太后重用曾国藩,与列强极力维持和局,借师助剿,终于镇压了太平天国,赢得了同治中兴,奕訢获得“贤王”美称。

随着奕訢声名鹊起,引起了慈禧太后的不安。奕訢支持曾国藩等办洋务,但他又主张削弱地方势力,引起湘淮势力的不满。1865年,因受慈禧猜忌,被罢去议政王职务。1884年中法战争中,被免去一切职务。

1894年,重新起用为总理衙门大臣,后又受命督办军务。1898年戊戌变法之初病死。恭亲王奕訢力主曾国藩等举办近代军事工业,成为清廷中枢主持洋务的代表人物。所以有人认为,如果恭亲王不死,可能会挽救国家很多的不幸。

(二)洋务运动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在“借洋助剿”镇压太平天国后,清朝内外交困。当时清政府内当权的洋务派,主张兴办洋务。所谓“洋务”,是指诸如外事交涉、订条约、派遣留学生、购买洋枪洋炮以及有按照“洋法”操练军队、学习外洋科学、使用机器、开矿办厂、与外洋往来等。

洋务派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要代表人物有:在中央是奕訢,在地方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以及后来的张之洞。

洋务运动,又称自救运动,从1861年开始至1894年结束。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系列的军事工业,主要有: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系列民用工业,主要有: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与此同时,洋务派还开始筹划海防,在1884年初步建立起南洋、北洋和福建海军。在洋务派控制了海军衙门以后,又进一步扩建北洋舰队,修建旅顺船坞和威海卫军港。

另外,洋务派一面在国内创办新式学堂,一面派遣大批学生出国留学。清政府在1872年到1875年间,先后分四批派出了120名赴美留学的幼童国。在后来派遣的留学生中,去日本留学的人数最多。

对此,张之洞曾说:“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一路近省费,可多遣;一去华近易考察;一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一西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考,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无过于此。若自欲求精求备,再赴西洋,有何不可?”

可是,中国学生到了日本之后,很快就接受了新“宪政、民主”等新思想,清廷对留日学生进行严密的监控、防范和镇压,反而激化了留日学生与清廷之间的矛盾,促使留日学生几乎一致地加入“革命党”,这些新思想很快传入国内,并很快化为反清的重要力量。

(三)团练兵勇

1、建立湘军

大清自开国之初,兵勇都是八旗和绿营,平时分散各省,由督抚统辖,调兵权在皇帝,粮饷由兵部、户部调运。1852年,洪秀全在金田起事,大清绿营兵有六十多万,在太平军的冲击下损失惨重,集结在南京城外的江南大营、江北大营也只能采取守势。咸丰帝迫不得已下诏要求各地在籍官员督办团练,自行招募兵勇,粮饷自筹,一批汉官趁势崛起,成为中国近代军阀的开山鼻祖。

曾国藩是湖南湘乡人,道光年间考中进士,在京城做到了礼部侍郎,二品高官。公元1852年,他因母亲去世回乡守孝。此时太平军已兵出广西,攻入湖南。清廷命他帮同湖南巡抚张亮基办理湖南团练乡勇。随后曾国藩坐镇长沙,以“湘乡练勇”为名,招募兵员。兵勇及其将领全用湖南人,因此被称为“湘军”或“湘勇”。到了1854年2月,湘军练成水陆两军约一万七千人。

1854年春,曾国藩统领湘军与太平军交战。获悉大捷,咸丰甚微。曾国藩对镇压太平天国军提倡“捕人要多,杀人要快”。曾国藩被太平天国军称为“曾剃头”。

“天京之变”后。曾国藩乘势攻占了安庆,打开了通往天京的门户。他让弟弟曾国荃沿长江东下进攻天京,左宗棠由江西进入浙江,李鸿章从上海进犯苏南,三面合击,围困天京达两年之久。公元1864年7月,湘军用炸药炸开城墙,攻入天京。

曾国藩因此被誉为“中兴名臣”。不久,曾国藩即升为二品大员,后又为协办大学士,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曾国藩创建的湘军,延续到抗战时期的湖南军队,直到何键下台,蒋介石才把湘军改造为中央军。到1949年,湘军全部被解放军消灭。

2、淮军崛起

1861年,太平军向上海进军,上海守备清军不能抵抗,外援英军未到,是时曾国藩为两江总督,湘军驻安庆,上海地方官绅派代表向他求援。曾国藩即命李鸿章招募淮勇,在安庆编成“淮勇”,又称“淮军”。其后,淮军乘英国轮船前往上海,与英、美各军合作对抗太平军。

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世人多尊称"李中堂",安徽合肥人。少年聪慧,攻读经史。24岁入京会试,受业曾国藩门下,任翰林院编修。后回乡办团练,得曾国藩襄助,入湘军大营。

1862年4月5日,首批淮军搭乘英国轮船从安庆开赴上海。次日,李鸿章也登轮启程,二天后抵达上海。至6月13日,淮军全部抵沪。李鸿章率领淮军刚到上海,清廷就任命他署理江苏巡抚。

李鸿章认为,清军作战往往数倍于外敌,仍不能胜,原因在于武器不行。淮军初到上海时,芒鞋短衣,布帕包头,曾遭到在沪外国军队的讪笑。但不到一年,李鸿章“尽改旧制,更仿夷军”,除了洋枪队之外,还建立了独立的洋炮队。后起的淮军超过湘军。

后来,李鸿章奏派袁世凯在天津小站团练,再次把淮军改造成“新式现代陆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洋务运动丨实业救国2-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lqu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