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根源——与困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根源——与困局

作者: RiverMg | 来源:发表于2023-03-11 16:54 被阅读0次

        二战究竟因何导致——这始终是十分困扰人的问题。毕竟,二战的爆发距离一战的结束,仅仅只有十余年时间。十几年的时间放在历史的维度之下显得那样短暂而微不足道,甚至于不足古代中国诸多朝代的十分之一。况且一战的影响又是极其深远而深重的,作为一场真正意义上世界层面最为发达的国家之间的战争,其带来的损失与伤害,在这十几年前甚至都不足以恢复。究竟是什么促使了二战的爆发?又是什么使得这场战争的规模比一战更为广大,带来的对于世界的损伤更为惨烈?或者说,这究竟是否是一场早已注定的战争?

        某种意义上而言,是这样的。因为二战的开始,也就是那场席卷全球所有发达国家的“经济大危机”。而这一切还需要从美国说起。欧美国家的经济政策与其运转方式自资本主义革命之后,便与先前大有不同。简而言之,也就是完全自由,不受政府掌控,禁止政府干扰的经济模式。资本家们始终认为,对于市场与贸易,始终都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掌控着一切,所以经济的发展是无需担忧的。可事实上真是这样的吗?让我们从头开始梳理经济贸易运作模式——首先,要是有贸易,就必定需要有供给与需求。或是说,在这其中其实需求是占据更大的主导地位的一方。市场的产生与需求的产生才促使了与之相对的生产与供给。而两者之间仿佛函数关系一般的变化,也就是所谓“无形的手”。需求如同自变量带动供给——因变量变化,两者之间始终维持着动态的平衡,才足以创造一条商业链,完成一种经济运转模式。而彼时的美国,正是在这样的动态平衡之中出现了问题。因为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新兴产业的发展迅速,使得市场之中出现了大量越来越趋近于现代化的产品。而随着这一切产品的逐渐普及,民众的需求量自然也是逐渐增加的。这就导致了供不应求的现象逐渐产生。需求量的增加,带来的自然是生产方面的增长。资本家与企业家自然会通过各种方式从其中获利。除了更加大量的制造产品,更是会实行扩大再生产的技术革新。可逐渐,问题产生了。许多商品生产的越来越多,甚至于已然产能过剩。面对商品无法全部卖出的情况下,所能够采取的办法,也就只有打折促销以及削减生产两种。若是打折促销,代表着收获的利润自然变少。利润逐渐减少,除了损害一部分资本家的利益,更加直接的必然是使得工人的收入越发减少。可工人减薪又意味着什么?当时的民众多数都是在资本家厂内工作的工人,工人的薪资减少,自然而然也就意味着民众的购买力越发下降,需求自然也会日益减少。而若是直接削减生产的话,却又面临了同样的困境。生产量的大大减少,自然意味着资本家不再需要那样多的工人工作,而工人此时将面临更加严峻的问题,也就是大量的失业。这样的方式所带来的后果与前者却是相同的,只会使得需求与市场更加无法调和。这一切的一切已经足够使得经济贸易陷入危机,但却似乎也不足以导致真正的“经济大危机”。而在此之上,更进一步的,则是股票的介入。

        不论是对于发售股票的公司还是对于股民而言,股票本身应当是一种足以使得两方同时获得巨大利益的运作模式。一方面,企业通过大量民众的入股,能够得到大量的资金支持,对于发展本身有着极大的推手作用。另外一方面,随着企业的发展与其收入和价值的增长,股民也可以在自己的股票逐渐升值的过程中获得巨大的利益。并且,股票在发售之初都是较为便宜的。这对于当时薪资被压榨的广大工人群体而言,毫无疑问是一丝真正获得财富收入的希望。于是就这样,大量的民众以及工人群体都开始将自己的积蓄投入到了购买股票上,甚至是四处借债,掏空家产。可股票看似是这样简单的一种互惠互利关系,但其实,根本上真正能够使得两方获得共同利益的还是企业价值本身的增长,而非股民的单方面巨额投入。而这也会导致一个严重的问题,在民众在购买力下降之后,又将所有的积蓄都用来买股票的话,难道市场的需求与企业营收总值不是又变得更低了吗?这也就是最大的矛盾点。各大企业在此之前面对产能过剩时就已经导致了生产与需求之间的不平衡,而在股票对此的加强之下,这条经济贸易链更是彻底崩溃。股民大量的投入变得泡沫化,极其迅速的,经济大危机就此爆发。在此之下,证券市场股票的价格暴跌,民众陷入巨大恐慌。1929年10月24日,无数民众在证券交易所前纷纷抛售所持的股票,数以万计的企业破产,而这一天也被冠名为“黑色星期四”。美国的经济危机很快扩散到了欧洲。对于资本家而言,既然美国国内没有市场,那就只能向外开拓。于是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也因为美国商品的大量流入导致本土的工农业受到沉重打击,很快也陷入了经济危机带来的萧条之中。

        若是由起因到结果推算,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其实还是在于完全放任的自由的经济发展。所以对此应对的政策,毫无疑问就是从政府层面对于经济的发展作出干预。而这也是罗斯福的做法。通过控制生产,制造需求,保障工人基本权益以及一系列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是相当迅速的使这个经济大国逐渐复苏。可是经济危机之中的根本矛盾,难道只在于此吗?事实上,真正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矛盾。所谓“无形的手”,不如说其本身就是此链条的一部分,是为市场与供给的关系。而这也是美国社会的根本问题,至今为止,即使是在罗斯福计划经济对彼时的经济大危机情况进行改善之后,也依旧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资本主义要想真正维持良好的发展,终究是必须要建立在根本的市场与需求之上的。民众必须具有相当的购买力,才足以推进这一贸易链的循环。可如今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的现象是什么?贫富差距大。若是资本与社会完全脱节,则必将走向这样的局面。这也就说明了一项在发展与经济生产方面领先于其余一切制度的资本主义,事实上却受制于市场的最低标准。资本主义本身不能够不受控制的发展,但美国又无比强调着经济贸易的自由。而这也就导致两者之间产生了难以调节的问题。

        而与此同时世界其余地方的发展,又与美国有着大不同。而其中与美国的情况截然相反的便是在二战中同样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的苏联。在世界经济都受到经济大危机的冲击之下,苏联的经济发展却不降反增。苏联与美国最大的不同无非在于苏联的经济发展始终是遵循着以政府为运转中心的模式,以达到工业化的增长。通过农业集体化的方式,也就是原版的“人民公社”为一体向人民征税,以获得工业发展的初始资金。其次以政府为主体,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科研业的技术共享,大批量的研发与生产。最后再将工业产品卖回农民。由此形成了一个闭环。但同时也能够很明显的看出,在这一闭环之中似乎有一方始终都并非在受益,而更像是被剥削,榨取利益。正是农民。不仅在农民处征税,而后又将商品买回农民,从农民处获利。在这一闭环之中,牺牲的便是民众。但实际上此处政府的取舍对于日后苏联的发展而言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一战之时的惨败与对于未来的动荡趋势的判断,使得苏联开始着重于发展工业以做好一切准备。而也正是这一判断,后来使的苏联在二战之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了当时的一列大国之一。即使完全偏重于工业化的发展,在后来也为苏联的发展埋下了极其重要的隐患——工业与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失衡,或者说是政府长期权力集中导致严重的官僚化等等。

        但是至此,也仅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前夕的美苏两国。真正意义上挑起这场战争的国家,是德国与日本——也就是所谓的法西斯,军国主义。

        对于军国主义国家来说,其发展与扩张的最好方式无疑就是侵略。通过占领掠夺其他国家的资源来实现自身发展。虽然听上去颇为不道德,但毫无疑问其核心思维模式与早期欧洲世界殖民是差不多的,即使殖民与吞并依旧存在区别。选择这样的发展方式,本身不仅需要国家具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能够通过武力直接占领其他国家,但其本身最大的挑战其实还是在于,在早期殖民扩张,世界资源已经被英法等国家尽数瓜分之后,如同德国扩张地盘,向附近国家发动侵略,无疑是一种挑衅也更是对欧洲以及世界其余大国的威胁。特别是在此时距离一战仅仅过去了十余年时间,德国在一战时就为战败国,若是在此时大肆扩张,更是会遭受英法美等国家的围攻。有意思的是,在德国不断向周围的小国家发起侵略,并且逐渐扩张之时,英法等国家却并没有对此进行干预。难道是不想吗?其实是不行。而这就不得不让人感叹,德国此时发展的天时地利人和。英法美等大国此时正经历经济大危机的冲刷,尚且自顾不暇,更不要说此时军事以及工业力量已经发展的相当可观的德国了。而在此时机之下,德国先拿下波兰,再占领法国,紧接着又密集围攻英国,险些就将欧洲的最后一道防线破除。若是德国当时当真就这样打败了英国,世界历史有可能便会重写。但好在,英国最终依靠着顽强的力量竟然也守住了,在此期间与德国僵持不下。而这样空有投入,却始终没有能够得到回报的战争,对于德国而言毫无疑问也是并不什么好局面。所以在这个时候,德国就必须转移重心。重心转移到哪儿呢?当然是苏联。此时的苏联在之前的发展中或许也取得了一些成效,比一战时强了不少,但面对难以战胜的德国而言,实在是没什么胜算。可即使如此,为苏联投注毕生心血的斯大林也必定不会就这样投降。在苏联的誓死抵抗之下,终于在与德国的莫斯科保卫战之中取得了胜利,打破了德国不败的神话,成为了二战中十分重要的转折点。

        而此是原本置身事外的美国,却遭到了日本对于珍珠港的轰炸,至此才真正加入二战之中。这样一来,世界就分为了两派。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主义联盟。而至于二战最后的结局自然是反法西斯联盟的胜利,毕竟到最后联合国的成立,也意味着世界力量联合共同对抗法西斯主义,德国日本就是再强大,也绝对无法抵抗世界国家的联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之根源——与困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lvxr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