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望得欲望是差不多的东西,都是想要得到某种东西而产生的情感。
这种情感如果特别强烈,强烈到无法满足的程序,就会让人痛苦,解决办法是去当和尚,去消一消心中的欲望,或者直接挂掉。
这种情感如果太微弱,以至于觉得人生没有什么追求了,也会让人痛苦,解决办法还是去当和尚,增加一个永远无法满足的欲望——把所有人变成和尚。
除去这两类人,剩下的就是大众,欲望没有强到痛不欲生,也没弱到生无可恋,在这些人里,有些人活要更快乐一些,这便是本文要说的事情。
快乐原理上是特别简单的事情,现实大于期望便是快乐,但需要注意,期望是个随时间变化的事情,有时变得特别快,所以会出现目标实现后怅然若失这种事情——在达到目标的那一刻,期望瞬间升高了,所以就马上不快乐了。
那维持希望一直不变,先不论能不能做到,本身是件不太利于进步的事情,还专门有个词形容长期处于这种状态的人——不求上进。虽然不求上进确实可以让人快乐,但这是“亚快乐”,也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内。
那可行的办法就只有一种了,就是让期望刚刚好等于现实,或者比现实超前一点点,永远处于离目标非常接近的状态,便可以源源不断地获得快乐。当然,这挺难的。因为人性,还有强大的外界干扰。
人类是聪明的,如果人和驴一样觉得一圈圈推磨没什么,也不会发明工具。但这种聪明在控制期望上并不总是好的——人往往不能从现实的重复中得到快乐的重复,所以人想办法要制造工具去加快现实重复的速度,但有时这种尝试是失败的。
外界的干扰更加麻烦,大部分人的儿童时代都比较快乐,因为那个时候还没被洗脑——人在无知的情况下需要更久才会厌倦重复。后来,各种教育、各种习俗、各种广告就出现了,人开始想要社会化,想要占有更多的社会资源,这其实挺好的,美国人都想要一部车,然后就拉动了国内经济。其实整个商业社会就是建立在欲望的基础上。问题在于,每一个人想要的东西,真得是他想要的么?
这么问并不科学,因为根本没法定义什么叫真正想要的。这并不坏,正因为没法定义什么叫真正想要的,我们也就可以说任何东西不是真正想要的,这便使改变欲望成为可能,这不正是最根本的目标么——调节期望,与现实相符。
这比心理学家研究的“满足感推迟”更加基础,之所以能够推迟满足感的人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就,正是因为他们可以调节自己的期望,不让自己专注于得不到的状态,在外人看来他们的满足感被推迟了,事实上,他们一直处于满足的状态。
希望理解这些的人,可以一直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