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严肃科幻下的未来

严肃科幻下的未来

作者: 何以为道 | 来源:发表于2019-10-14 22:13 被阅读0次

    前几天把《流浪地球》的小说拿出来看了看,虽然很早以前就看过电影,但是一直都没有拿小说来看。原因是认为小说剧情和电影剧情差别不大,所以没有必要看两遍,因此也十分认同看虚构类文学作品的原则,有电影的就不看小说。因为相比小说,制作电影的代价往往较高,因为代价更高,所以电影往往会精心选择故事切入点,情节也会更加精选,尽可能在有限的篇幅中,展现出更有冲击性的东西。

    但其实完全忠于小说原作的电影并不多,改编,借题发挥的例子更多。想来可能有下面几个方面原因:

    1. 电影和小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展示形式,电影画面能在一瞬间展示给观众的场面,小说需要花费大量的篇幅才能讲明白;而小说能够用三言两语就交代清楚的时间线场景和细节,用电影形式展示就会存在很大的问题。
    2. 电影的受众群体和小说的群体完全不同,看电影的群体可能不会有这么多耐心理解故事的背景,但是小说的读者会对这些信息感兴趣,进而可以展开更多的想象。
    3. 从电影制作者的角度,如果只是忠于原作,做得再好,可能也只能达到原作的高度,对于忠于原作的人来说,其实不管做得如何,都会和读着心中的想象存在落差,评价也会有所降级,也许是基于这个原因,很少能看到非常成功的对名作的影视化,名气越大难度也越高。但是二次创作就不同,不需要局限于原来的空间可以随意发挥。不会有人总喜欢活在巨人的阴影里。

    就《流浪地球》这部作品来说,就是这样,电影剧情其实只是引用了故事的背景,然后从这个宏大故事中抽取出一个点进行发挥。

    克拉克为地球末日设定了三个层级,分别是人类和自己的矛盾、人类和环境的矛盾、人类和未知的矛盾。分别对应他的三部作品:《地光》、《遥远地球之歌》和《最后一个地球人》。《流浪地球》中人类所面临的问题和《遥远地球之歌》中极其类似,但是里面的人类给出了完全不同的解决方案。

    《遥远地球之歌》中的人类,面临太阳将在1600年后变成一颗超新星的问题,如果要撤离地球,将会面临“去哪都很远”“能去的地方很少”“去了也不一定活得下去”这三个问题。但离地球的毁灭只剩1600年的时间,人类必须想出靠谱、可执行的对策。

    与《流浪地球》中选择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的人类不同。《遥远地球之歌》给出的解决方案是“K策略变R策略”。“K-R策略”是罗伯特·麦克阿瑟在1970年提出的一个生态学概念。K变R,也就是讲人类从一个靠个体的高质量和长寿命来维持种群的物种,变成一个靠后代的数量来维持种群的物种。所以人类在得知太阳将变为超新星之后,制定了通过宇宙飞船,分批次将冷冻胚胎送到宇宙中的地球撤离计划。

    星际移民后的人类,会在不同的星球环境下演变成差异巨大的生物。首先是人类的相貌会根据生存的需要发生大变化、大分叉,有的可能会越来越像海豚,有的没准会越来越像蝙蝠;其次是新星球上的胚胎没有传统观念的束缚,星际人类会形成全新的道德观;最终,R策略下的人类分布在宇宙的各个角落,离得实在太远,不同星球间可能会老死不相往来。

    相比以娱乐为目的的科幻,严肃科幻的价值不是预测未来会怎样,而是通过想象,告诉人们未来可能会怎么样,而这样的未来又会导致什么样的结局,从而阻止不好的未来的发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严肃科幻下的未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mbdm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