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中国诗仙李白》整本书
诗仙李白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吧。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生于公元701年,卒于762年,主要活动于玄、肃两朝。
在没看这本书之前,我自认为我对李白是比较了解的,他是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之一,他家里条件比较好,爸爸是商人,有钱,能给他提供很好的生活条件,他有才华、有资本去追求浪漫的生活,这是他浪漫主义风格形成的主要原因。然而,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算对李白有了更深层的了解,李白的生活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好,他比杜甫只大11岁,在我的印象中杜甫生活的时代正好是国家动荡的时代,李白生活的时代正好是盛唐的时代。虽然李白生活的时代大部分是盛唐时代,在他离去的七、八年发生了安史之乱,他在安史之乱中被流放夜郎,这几年他过着窘迫的生活。
纵观他的一生,他的一生是不得志的。小时候的李白出生于富有的大商人家庭,自幼聪颖好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15岁李白就开始学习剑术和学写文章了,他在四川居住的时候经常与隐者道士交往,他身上有着侠客气,他喜欢音乐,除弹琴外,他还能歌善舞,这些生活经历是他豪放自然的诗歌风格形成的重要原因。李白的理想远大,他想当帝王师,想当宰相,可是他却非常的天真、率直、不懂人情世故,这和他从小生活的条件是分不开的,从小家里条件比较好,也习惯与我行我素,自然不懂看别人的脸色。因为他爸爸是商人,当时的商人子女是不可以参加科举考试的,所以李白要想实现他的理想,就只能是通过他人的荐举,为了和有权势的人扯上关系,他不停地请这些人吃放、喝酒。他出蜀后的钱很快就花完了,在他落魄的时候没有几个朋友愿意对他伸出援助之手,可见他的一些朋友都是一些狐朋狗友。但他也结交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比如说贺知章、孟浩然、崔宗之、杜甫等。
李白也在皇帝身边当过三年官,本以为可以实现他的人生理想,可是没想到的是皇帝给他的并不是什么大官,而是把他当作御用文人看待。李白看清了事实,他觉得没有施展才能和建功立业的机会,在长安呆了三年后,他辞职了。离开了长安,他那豪放乐观的情绪并没有被消磨掉,他对自己的才能仍怀有高度的自信。于是他又走上了漫游的旅程。在这10余年的漫游中,他的豪迈、乐观、自信的精神虽然没有改变,但现在的心境和二十几岁时漫游的心境不一样了。李白还虽然已经四五十岁了,但他还想“济苍生”,仍在关心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公元755年11月,安禄山率领部下15万人,在北京附近的范阳发动叛乱,也就是安史之乱的开始。从此,李白的晚年也饱受着离乱的苦难,这时,他的作品更多的是表现社会痛苦和个人得失的悲叹的声音。虽然这时李白已经50多岁了,但他还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保卫国家,他加入了李璘的部队,没想到李璘叛乱,兵败了。从此,李白走上了流放的道路。在流放后的第二年,李白还没有到达夜郎,走到巫山的时候就遇赦了。可是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他的生活过得很窘迫,有时连饮酒的钱也没有,最后不得已投靠他的一位族叔李冰阳,不久,就在他那病逝了。
李白的诗歌虽然有消极的一面,比如对功名富贵及豪奢生活的羡慕,对于求仙防道和“及时行乐”的歌咏,这是应该加以批评的部分,但就他一生中的主要精神说,他不甘于“摧眉折腰事权贵”,他要“不屈己、不干人”。他所憧憬的和不满的都是从当时现实出发的,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痛苦和愿望,而且重要的是他把这些内容用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写成了在艺术上有高度成就的诗篇,对后人的影响和感染力也很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