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兰克林自传》中是这样介绍主人公以及作者富兰克林的:
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美国人之一;
是18世纪美国著名的实业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和外交家;
他着手起草建立的学院的计划,学院建成后,最终发展成为宾夕法尼亚大学;
他的《穷理查历书》包好了大量关于勤俭致富与为人处世的箴言,被誉为美国文化的基石,对美国人的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翻开他的自传,走进他的人生故事,便不免觉得他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是多么不可思议,这让我想起来立德立言立德三不朽的曾国藩身上,也有非常相似的逆袭奇迹。
富兰克林的父亲以制造蜡烛、肥皂为业,他有17个孩子,富兰克林是最小的一个。
不擅长学习的富兰克林10岁就从学校退学,12岁便成为印刷匠学徒。
青少年富兰克林的身上有不少毛病,比如他父亲认为他为人傲慢,喜欢与人辩论,跟哥哥的关系一度非常糟糕。
再比如,恋爱失败后,他常常跟“一些萍水相逢的下流女人鬼混”,追求刺激。
为了修炼德性,他萌生了一个大胆而又艰苦的计划--要让自己的道德达到至善的境界,并制定了非常详细具体的计划,列出了必须修炼的十三条戒律:
十三条戒律这与曾国藩的每日四课异曲同工,都在强调自我约束和自我提升。
为了将这些美德形成习惯,富兰克林认为,不要同时修炼,以免分散注意力,而应当每次只专注于一项美德,等这项美德掌握了,再去培养下一项,以此类推,直到十三项美德完全具备为止。
由于先获得的美德会利于其他美德的形成,因此富兰克林对这十三项戒律的顺序特地进行了排列。
他还做了一个小册子,每一页分配一项美德,横向代表十三个美德,竖向代表一周七天。每天进行自查,如果在自查中发现某一项美德有过失,就在相应的格子中标上一个小黑点。
他对每一项美德密切关注一个星期,依次轮换。比如,第一周,他把大部分注意力放在“节制”上,避免其有任何丝毫的过失。其他美德像平时那样留意就行了,只是每晚记下一天犯下的过失。
如果一周下来,他能够保持节制没有过失,他再将注意力放在下一项美德的修炼上。
以此推进。历经数个循环,当他看到本子越来越干净,黑点越来越少,说明他的美德水平就越来越高。
看起来他像是在下笨功夫,其实是刻意练习。富兰克林的刻意练习不止是在德性修养上,他的写作故事同样非常脍炙人口,非常令人钦佩。
常人要克服一个缺点往往都十分困难,了解富兰克林和曾国藩背后的付出和智慧,也就不难理解伟大和卓越是如何产生的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