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肯定都听过一首歌,叫做《世上只有妈妈好》,歌里唱到:“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可是你们相信吗?这世上还真有不喜欢自己孩子的母亲,那就是春秋战国时期郑庄公的母亲武姜。
郑庄公是郑国的国君,武姜生他的时候难产,别的孩子都是头先出来,郑庄公却是脚先出来,武姜疼得死去活来,所以非常讨厌这个孩子,给他起名叫寤生,也就是“倒着生出来”的意思。
几年后,武将又生了一个儿子,叫段,史书上管他叫共叔段,共叔段长的又高又大又帅气,诗经里有一首诗叫《叔于田》,写他到城外打猎,全城百姓就像如今追星似的成群结队的追着去看他,搞得城里都没什么人了!
这么帅的小儿子,难道做母亲的武姜不喜欢吗?反过来,她就更讨厌郑庄公了,郑庄公还是太子的时候,武将就经常求老公郑武公废掉他,改立共书段为太子,只是郑武公一直没有答应罢了。
后来,郑武公去世了,郑庄公继位,武姜还是一心向着小儿子,他找郑庄公替共叔段要封地,还故意讨要一座大城。大家如果不理解,可以想象自己有一个弟弟或者妹妹,母亲经常让你把自己心爱的玩具,喜欢吃的零食,通通拿出来让给弟弟妹妹,你会心甘情愿的做吗?你会乐意吗?
但是郑庄公却答应了,有一个叫祭足的大臣实在看不下去了,私下里劝郑庄公说:“即使您这么退让,您的母亲还是不会满足的,还不如早作安排,别让她再惹事,不然会更难对付的。”
其实郑庄公心里也非常明白,但当着大臣的面不能直说母亲的不对,只是回答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只顾待之”,意思就是说坏事干多了,早晚要遭报应的,你就等着看吧。这就是成语多行不义必自毙的来源。
不久,共叔段又私自占据了两座城池,郑庄公还是装作没什么事的样子,共叔段的胆子变得越来越大了,开始在封地招兵买马,准备领兵攻打国都,杀掉哥哥,自己当国君,身处国都的武姜更是积极的给小儿子出主意,约定到时为他打开城门,里应外合。
大家是不是有些纳闷?郑庄公为什么什么都不做,难道是要等死吗?当然不是,其实郑庄公早就派人打听到了他们的约定,并做了充分的安排,共书段刚一起兵,他就派事先埋伏好的士兵攻下了“京”城。
共叔段根本没有任何防备,失去了大本营,只能匆忙从郑国逃到了卫国的共城,最后死在了那里。
弟弟死掉了,还有老妈没处置呢,郑庄公把母亲赶出了国,都让她待在一个叫城颍的地方,他早就对母亲的偏心眼怒火中烧了,发誓说:“我不到黄泉,再不见你!”。“黄泉”是指人死了之后去的地方,这话表面上是说,除非是我死了才肯见到你,其实不就是在说我这辈子再也不见你了吗?
但是这些话是郑庄公在气头上说的,没过多久,他消了气,心里便有些后悔了,当时“不孝”是非常大的罪名,郑庄公担心自己会招来天下人的批评,大家也许会想他就不能直接把母亲接回家的。还真不可能,郑庄公是一国之军,国军说的话,不能轻易反悔,不然以后大臣和百姓就不服气了,当然,人们当时认为发过的誓就必须遵守,不然会受到天上的惩罚,所以郑庄公不敢违背誓言,又想把母亲接回来,心里一直很纠结。
大臣颍考书看出了郑庄公的心思,有一天,郑庄公请他吃饭,吃着吃着,尹考叔故意把肉留下来,郑庄公很奇怪,就问他为什么要把肉留下来,颍考叔说,他想把这块肉带给远方的母亲,郑庄公一听这话,便想起了自己的母亲,一下子就被触动了,他非常佩服颍考叔,迎考书则假装很意外,赶忙问是怎么回事?郑庄公便把自己的心事和迎考书讲了出来,表示自己想和母亲和好,但又怕违背誓言被其他人责备。
于是颍考叔就给他出了个主意,没过多久,颍考叔把郑庄公带到一处地洞里面,是事先挖好的一条长长的隧道,站在洞口就可以听到里面的泉水流动声,这就是颍考书的主意,郑庄公不是说不到黄泉不见母亲吗?这里刚好有泉水郑成功和武江就在这里见面,就等于是黄泉相见,这样一来,镇川公既能与母亲和好,也不算违背誓言。
郑庄公这下非常高兴,他一边往隧道里走,一边唱歌:“大隧之中,其乐融融。”意思就是说:在隧道中相见,这是多么愉快呀,武姜听到儿子的歌声,赶忙也唱:“走出大隧外,多么舒畅啊!”,母子重逢了,也重归于好了,这就是成语“其乐融融”从容的由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