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对“画面感”三个字特别感兴趣。
上这一课,我决定用形象思维,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理解体会。
就像一个导演一样,我们要把这个故事拍出来。
首先,我们来到一个有着起伏的连山的地方。
这是故事发生的背景。那时候的色调是低沉的。天空慢慢的暗了下来,群山黑压压地朝着我们眼前压了过来。层次不同的低沉色调。
一小伙人出现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又饿又乏——我问他们:中午第四节放学的时候你是什么感受?是不是肚子很饿,恨不得一眨眼就到家吃午饭呢?他们走了一天,很累了,到天黑了需要休息的时候却发现,没得吃,没得睡。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他们看到群山好像走不到尽头时,脸上的表情以及心里的感受。
这时,出现了转折——眼前忽然一亮!有梨花!说明前面就有了人家。在黛墨色的群山前面,是一树洁白的梨花。这画面又多了一些内容,而且,产生了强烈的鲜明的对比。一种冷色调与暖色调的对比,黑暗中的一丝光明,深沉中的一抹亮色。
果然出现了一座小茅屋。茅屋外面是什么样子的?茅屋里面又是什么样子的?
茅屋的门口写着两个字“请进”——多么温暖的两个字啊,对于长途跋涉的路人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
进了茅屋,第一眼就发现了,一张简陋的大床,上铺着厚厚的稻草——作者对什么最在乎就先看到什么,又累又乏的时候有一张床,是多么令人感动的一件事儿啊!接着看到墙上的字,发现有米盐巴辣子……米还是用竹筒挂在梁上的,这说明主人非常的细心,担心米放在地上会受潮或者被老鼠虫子吃了。
随着一个一个画面的产生,我们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入了。
接着我们又探讨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他们猜屋子的主人是一位守山林的老人呢?
他们给出的理由是:
1年轻人留在深山老林的可能性不大。
2这么善解人意的事情,不太可能是年轻人做出来的。
3只有经历过生活才知道生活需要什么。
随着思考的深入,他们慢慢的能够解读出文中不经意的地方,后面的深层含义。
接下来重头戏出现了!
来了一个老头,茅屋的主人是不是出现了呢?
这老头,长得什么样?穿的什么衣服?拿着什么东西?他说了哪些话?文章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描写。说明这个人物是文中最重要的一个人物。正是有了这个人物,才使文章有波澜起伏,并从他的语言中得到很多的相关信息。
接下来又有一个绝美的画面,就是,我的梦境。
文中把这个梦境描述得非常的美丽,有一大片梨花,有朝气蓬勃的小姑娘,这些美丽描写的背后,看出作者的感恩之心,以及对美好的向往与追求。
今天的课只能上到这里了。
作业是:通过一个梦境的描写,写出一个人物的内心真实感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