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是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原话。

1
前两天跳楼的那个孕妇成了朋友圈里的热点话题,每个写作者都站在自己的角度以“高屋建瓴”的上帝视角述说着对这件事的看法和感受。围观群众深情地抒发着自己的感受,仿佛自己就是故事里的那个主人公。
就像小时候,妇女们吃过晚饭聚在一起唠嗑一样。那时候没有人为了“生活”背井离乡,大家都一样守着土地过着“小富即安”的生活。所以一到晚上在某个固定的地点总是容易聚集起一大帮人来。大人们放弃自己的土地,去到遥远的城市打工,这件事在当时看来还是个稀罕事。
人们聊天的话题从来不固定,有时候是从一根红薯说起的,比如李阿姨在地里劳作结束,回来时顺便扒了几颗红薯烧着吃,张阿姨见到就说“你家田里的红薯已经长这么大了?”
好像这是一件很新奇的事情一样,但当晚的聊天就这样开始了。然后李阿姨就会聊到白天劳作的时候遇见了陈阿姨,她婆婆又带着去县里医院检查去了,因为结婚5年了,肚子里还是没有任何动静。还好,陈阿姨平日里为人和善,大家也并没有看她的笑话,只是为她惋惜。
这时候王阿姨就会加一句说“陈阿姨的丈夫如何不正干,田里的草能把人吃了,下过雨的院墙坍塌了个窟窿也一直不管,今天又和村西头的刘二一起去街上喝酒、赌博,还欠了多少钱……”
大家你说一句,我说一句,把原本残缺的片段凑成了一个故事。旁边玩石子的我们便知道了这样一件事:陈阿姨上学的时候喜欢上了现在的丈夫,不顾家人反对从临市嫁到这里,谁知道婚后丈夫混日子,家里过的一穷二白不说,还因为丈夫经常喝酒身体有毛病,到现在都怀不上孩。婆婆报孙子心切,隔三差五的带着儿媳去县城里检查,每次却只说去见亲戚。
完了之后,只听大人们一声叹息,站起来拍拍屁股各回各家了。
2
因为信息的高速发展,我们现在可以在茶余饭后听到村子以外的故事了,却只当是故事。就连我现在写这些文字也只能用“那个跳楼的产妇”这样一个毫无感情的词汇。因为她之于我只是故事,我无法感同身受。
我没有详细地看过关于那个“跳楼产妇”事件的来龙去脉,更无权去评说当事双方的是非对错。我只知道,在那产妇的父母看来,那是失了心的痛。
就像我无法感知每个月来大姨妈是怎样的“万箭穿宫”,无法感知顺产时的那种痛是如何撕心裂肺,无法感知失去至亲是怎样的痛不欲生。
如果说15个月前,我看到这个事故的话,我只会手指轻轻一划直接跳过。但是现在不同了,这15个月以来,我亲历了一个女孩成为母亲的整个过程。小心翼翼、战战兢兢、谨小慎微等等这样的词汇全都搬出来修饰这个过程都是可以的。
从那时起,我的手机里多了一些育儿方面的APP和公众号。怀孕时候的“美柚”、“怀孕期妈妈必备”,生完孩子后的“宝宝树”、“鸽子医生”、“爱儿康”、“凯叔讲故事”,甚至我的网易云音乐里面也都存满了儿歌。
预产期那几天我过的几乎是惊心动魄,时刻注意着手机动态,生怕漏掉了一个电话。因为那时候她已经回老家休产假了,而我又在公司业务发展最忙碌的阶段,一旦妻子生产我就要利用最短的时间到达130公里之外的家乡。
4月1日那天,老爸在群里发了一个消息说“生了,快回来”。我当时立马就把电话拨了过去,连拨了3遍都被挂断。甚至还很生气的在群里问“为什么不接电话!!!!”是的,用了很多感叹号。当我回过神来,才发现自己被“愚”了……彼时,手心已经出满了汗,后背惊得湿透。
真正“见红”那天是早上6点多,老妈打来电话很镇静的说“回来吧,要生了”,还不住的嘱咐我路上开车慢点。当时,我正睡得迷糊,穿了衣服拿起车钥匙就出发了。没有洗脸、刷牙,只想着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家。
我清晰地记得,那天高速路上有着团团浓雾,我一边发语音给同时安排工作,一边小心行驶。现在想来,竟生出不少后怕。
3
在此之前,我们没有去小诊所查过胎儿性别,只是想着:只要孩子健康出生就是最好的。至少在我们这代人,对于男孩、女孩的观念有了科学的认识,和国家放开二胎政策倒没有太多的关系。
本以为去了医院第二天就可以顺利生产,谁知道医生检查完后说“宫口开的太小,可能要做剖腹产”。听完这话我倒没什么感觉,只是媳妇偷偷的哭了几次。毕竟她也是学医的,深知顺生对孩子的好处,又或许不愿意在肚子上开那么一个难看的“口子”,我私以为。
接下来的3天里,她就整天带着我去外面爬楼梯,从1楼爬到5楼,再从5楼爬到1楼。就像暴风雨即将来临前夕一样,那段时间是平静的。阳光热烈地绽放在光明的地方,而我躲在阴凉里玩着手机(其实是在工作)。也有时候我会让她带着我的手机上下楼梯,来增加我的微信运动。她则固执的认为,再多上几层楼梯就可以不用剖腹产了。
结果并没有她想的那样,我作为家属签了几张保证书之后,也就确定了她要在第二天走上手术台开那么一刀。(忘了具体是啥,连里面的条款都没记得,只知道这是剖腹产必经的程序)
进手术室的时候,她哭的稀里哗啦的,她妈妈和我妈妈都在一边开导,同来照顾的一位阿姨也说“你还是医生呢,哭啥”。我知道,她想给宝宝一个完整的出生过程。
医生把儿子抱出来的时候,她还在手术室里躺着,我不会抱小孩,两个妈妈抱了一下就又还给医生了。回到病房的时候,她说“孩子出来后先是尿了一泡,然后就拉粑粑了,还好手术比较及时,要不就弄脏羊水了”。
4
我们是从初中开始认识,她收到的第一封情书是我写的,但最后的署名却是另一个男孩。
是的,当时的我自认为“文采飞扬”经常帮同学代写情书,但这一封代写的情书却不同,因为里面的字句我现在都依稀记得。我甚至还记得,那封情书是写在2元钱笔记本的某一页纸上,然后精心折叠成信封样式的。
当然,那男孩顺利追到了我心仪的女孩(那时我并不自知,我是喜欢她的,只是比较胆怯地认为她怎么会喜欢我)。大约过了半个学期她们的“爱情”被班主任一脚踹开了,她也从此转入别的学校学习。
直到大学,我们才因为一次“甜蜜”的机会走在一起,虽然期间我也经历了几场不大不小的感情,但跟人说起的时候,我还是会说“我们从认识到现在已经13年了”,然后别人会羡慕的说“真好”!
其实我也觉得挺好,就像下面这张图片一样。我认为是最美的三行诗:
你觉得这个故事怎样?
(我的微信公众号“萤草覆虫”已经有了评论和赞赏功能)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