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苏菲的世界 mobi 中英文 kindle

苏菲的世界 mobi 中英文 kindle

作者: 小博艺 | 来源:发表于2020-09-07 17:38 被阅读0次

六月在家写方法论的作业时,囫囵吞枣地阅读了韦伯所著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一书。之所以囫囵吞枣,是因为实在读不懂,只能稀里糊涂、一知半解地读。

但通过阅读此书,我大致理解了“价值无涉”、“价值关联”等相关概念,也逐渐体会到哲学其实是在用另一套逻辑严谨的思维方式探寻问题的答案。这勾起了我对哲学的一点兴趣,于是找来了这本哲学启蒙读物——《苏菲的世界》。

在书的开头,14岁的苏菲收到了一封神秘的来信,哲学老师艾伯特在信中向苏菲抛出了两个问题:

“你是谁?”

“世界从哪里来?”

整个故事便从这两个最核心的哲学问题拉开帷幕。

整本书通过艾伯特和苏菲的交流对话,用生动易懂的语言介绍了西方著名哲学家和哲学流派的具体思想,重温了西方哲学的发展史。

整本书我前后读了两个多月,是怀着非常澎湃的心情读完的。书中讲述了太多精彩纷呈的哲学思想和理论,让我重新认知了哲学这门学科以及哲学家这个群体。

(关注公众号“小博艺”,后台回复“苏菲的世界”(不加引号),获取《苏菲的世界》的mobi版中英文资源)

哲学家究竟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呢?书中给出了一个精妙的比喻。我们生活的世界就好比是魔术师从空无一物的礼帽中拉出的一只兔子,而人类则是生活在兔子毛皮深处的微生物。

起初,所有人都对魔术师的戏法感到惊奇,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多数人愈来愈依赖毛皮深处的温暖舒适,不再愿意思考和探索这世界究竟是如何诞生的。

哲学家就是一直试图沿着兔子的细毛往上爬,努力探寻魔术师是谁、他又是如何变出兔子的少数人,驱使他们不断向上爬的源动力就是好奇心。

这种好奇心不止针对未知的事物,即使是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哲学家们也会怀着不信任的态度去观察,他们永远不会习惯于生活中所谓的常理。

比如当我们看见一个人在天上飞时,第一反应一定是惊吓,甚至不敢相信,因为我们已然接受了“人不会飞”这个常理;但一个刚出生的孩童看见这个现象,是不会感到惊讶的。

哲学家就如同一个对世界永葆好奇且不被任何常理桎梏的孩童,他们首要思考的是“人为什么会飞”,而不是“人居然会飞,这不可能”。

但哲学家并不是在胡思乱想,他们往往借由严谨的思考、清晰的逻辑去发现各种自然现象背后的联系,得出相应的推论。科学家借助仪器、实验来探寻自然规律,哲学家则是以自然物质本身来解释自然。

例如,公元前四百多年,当物理学的雏形还未形成时,自然派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斯就提出了原子论。

其中提到,世间万物一定是由不可能被无限分割的单位组成的。因为如果组成各种事物的单位可以被分割成更小的单位,那么大自然将会被不断稀释直至消失。

两千多年后的现代科学家已经发现原子可以分裂为更小的基本粒子,或许这些粒子有一天也可以被分裂成更小的粒子。但物理学家一致认为一定会有一个极限,即一定有一个组成大自然的最小单位。

德谟克里特斯当年并没有现代的电子设备可以利用,他唯一的工具就是他的大脑。最终,他通过理性的思考,得出了合理的结论,这也说明哲学并不是无用的空想学科。

哲学家研究的对象之一就是我们生活的世界,他们不断探寻世界从何而来,又有着怎样的构造。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将我们生活的世界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感官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每件事物都是流动的,所有事物都会生生灭灭,我们只能通过并不精确的感官来约略认识它。

另一个则是理型世界。这个世界中的万物是永恒不变的,我们无法用感官来察知它,但可以用理性来确切地认知它。

感官世界就像理型世界投射出的一个影子,其中的每一个生命都是理型世界中永恒形体的不完美复制品。所以说,世上所有的生物都是不完美的。

在生活中,如若遇到一些遗憾的事情,我也时常安慰自己,在另一个平行世界里,这些遗憾的事情或从未发生或已被弥补。我想,这同样涉及到了理型世界的概念,大概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永远无法到达的理型世界。

对于感官世界,英国哲学家柏克莱曾提出一些别样的见解,即我们其实是不能直接感受到物质的。比如,当我们敲一敲桌子,会觉得它很坚硬,但这并没有直接感受到物质本身。

在梦中,我们敲一敲桌子,也能感受到坚硬,但实际上桌子是不存在的。换句话说,我们所感受的物质或许只是根据经验所想象出来的,我们是无法确认这些事物是否是真实存在的,这就有些类似于唯心主义的理论。

我也曾想过诸如此类看似无用的问题: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真实存在的吗?我们眼前的一切会不会只是某种幻觉呢?但大多数时候,这些奇怪的念头都会被立即掐灭,而哲学家们会穷尽一生去探寻它们的答案。

哲学家探究的问题往往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能对人性道德、社会伦理等层面的问题给出一定程度的解答。

在哲学史上,哲学家们一直都在探索人的本性。法国哲学家萨特认为,人并没有天生的本性,一个人的本性或本质是需要自己创造的,也就是创造自我的过程。

以前,我相信人性本善,因为刚出生的孩童一定是最天真最纯洁的,他们不会伤害别人,也不会对外界怀有任何恶意。但后来我逐渐意识到,不伤害别人只能说明不恶,但是不恶并不等于善。

如今,我认同人性本没有善恶,人从一出生就是一张干净的白纸,人性中所有善与恶的呈现均是后天环境的作用以及自我约束的结果。

正因如此,我们不能把任何错误归咎于人性。比如有人犯罪时,我们不能说这是他/她的天性使然。把错误归结于人的本性实则是一种逃避责任的借口。

换个角度说,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没有本性的,所以我们生来就是自由的,而这种自由又迫使我们不断地做出抉择,选择做出怎样的行为、成为怎样的人、走怎样的人生道路。

这世上并没有我们必须遵守的永恒价值或规范,这也使得我们的选择更有意义,因为自由的选择意味着我们要为自己所做的选择负全责。

哲学家们一直在探索世间永恒不变的事物和流动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努力发觉永恒的事物,比如寻找人类社会不变的道德准则、永恒的真善美等等。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坚定地认为世间有永恒的、绝对的是非观存在。因为人类的理智是永恒不变的,我们需要根据一些实际经验和常识总结这些不变的标准。

但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却认为在不同的年代里,人类有着不同的认知基础,因此世间并没有永恒的真理,也没有永久的理性。

由于每个时代都有其局限性,所以并不存在永恒的观念。试图在任何历史阶段,寻找一套适用于所有社会规则的永恒理论是不切实际的。

这和马克思的观念有些类似。马克思认为,一个社会的政治情况与意识形态是由它的生产模式决定的,是非对错的观念是社会基础的产物。

比如,在古老的农业社会里,父母有权决定子女结婚的对象,是因为这关系到谁会继承他们农庄的问题。所以,现代人的思想、道德价值标准等方面和古代封建社会有很大的差距,这并非偶然。

我们在分析历史问题时,需要结合那时的社会结构和背景,不能直接拿现代的准则去评判衡量过去。或许,当代社会中看起来很合理的价值标准,在多年之后的人们看来,也会有许多纰漏之处。

类比其他的问题,孩子和我们成年人就如同生活在两个不同时代的人。当我们随意地给孩童贴上“熊孩子”的标签时,实际上是在没有结合他们年龄段特征的前提下,拿另一个年龄段的价值标准去对他们的行为做出评判,这样或多或少会有失公允。

总之,《苏菲的世界》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哲学启蒙书籍,一来,它让我全面地了解了西方哲学的发展史;二来,它给我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认知世界的角度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些许改变。

书的后半部分还有一处奇妙的转折,在艾伯特的提示下,苏菲渐渐意识到自己只是被写进一本哲学故事书里的虚拟人物,只存在于席德父亲的意识中。

最终,苏菲和艾伯特通过所学的哲学知识从席德父亲的意识中逃离出来。这也让读者忍不住去猜想,我们是不是也有可能是存在于别人的意识中呢?

除去以上的讨论,书中还生动详实地阐释了各种有趣的哲学观念,比如苏格拉底式的反讽、笛卡尔提出的“我思故我在”以及二元论,休姆强调的“因果法则”,弗洛伊德提出的“本我”、“超我”的概念.......

不得不说哲学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科,几千年来,众多哲人对于世间纷繁的问题提出各式各样的见解,有些观点甚至相互矛盾。但哲学只有观点,没有对错。正是因为各种观点的碰撞,才塑造了一个精彩纷呈的哲学世界。

同时,哲学又是一个极有意义和极具趣味的领域。它引导人们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去质疑常理常规,去发觉世间的永恒,去探究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然而可惜的是,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恰恰缺少哲学方面的教育。

从小到大,我们对于自己生活的世界、神秘的宇宙、生命的意义有过太多太多的疑问和设想,但很少会有人引导我们如何正确地看待这些问题,也几乎从未得到合理适宜的解答。

如今,我很少再去思考这些问题,并不是因为想明白了,而是因为已经陷入兔子毛皮的深处,不愿再去思考。

我想,《苏菲的世界》这本书的另一要义就是在提醒读者,无论何时,一定要对世间万物永葆好奇和质疑,偶尔沿着兔子的毛发向上爬一爬,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文中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苏菲的世界 mobi 中英文 kindle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mele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