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聊斋志异·局诈》,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聊斋志异·局诈》,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作者: 粉笔老怪 | 来源:发表于2023-04-09 21:17 被阅读0次

本文原创非首发,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小马哥大国学工作室。

《聊斋》里面的内容五光十色,反映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孔子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无邪,杨伯峻先生翻译为“正”,本人拙见,“正”的意思应该是客观。从客观反映社会现实角度而言,《聊斋志异》也可以称为“正”。只不过,蒲松龄借用了鬼狐花妖的行为和事迹、采用了亦幻亦真的方式而已。

《聊斋志异》中提到了骗局主要是骗钱,而骗钱多由几个人组成骗子团队,要把假戏做得和真的一样,让人不至于怀疑。比如在赶路途中遇到了翩翩公子、县衙公差、乡党知音等,都有可能是巧言令色,骗人钱财之辈。所以出门在外,无缘无故对你好的人,搭话的人,认老乡的人,看起来阔气的,高不可攀的,不排除是图你的钱财。

在《局诈》这篇文章中,第一则是利用了文官一心想要升迁而苦于没有门路的窘境,说自己的公主的人,可以为此文官经营,打通关节。为了得到文官的信任,还租赁了一套豪宅,把房间装饰得富贵非常,雇佣了一位演员扮演公主,宛若仙子。等一切准备好之后,则突然通知此文官,公主今天下午某时间有时间,你去不去,装得公主好像很忙。其实,这里面所有的人,只有这个文官是真实的,其余的都是演员。

第二则与第一则差不多,是一名武将急于升迁,所以被人算计。不过这群演员胆子更肥,连皇帝都敢演。

第三则就有点雅了。为了骗一把古琴,不惜买官做县令,不惜用一年的时间交朋友,最后才骗琴而去。这与唐太宗派萧翼骗辩才和尚王羲之的真迹相类。但夺人所爱,也是令人不齿的。

因为整天和文字打交道,谈几个和文章相关的事。

1、在读博士的时候,同宿舍舍友意识到了发文章的重要性,于是从网上找杂志的投稿邮箱,其实,这些邮箱和网址都是中介。中介的作用是赚差价或干脆骗钱。舍友一开始很兴奋,投一篇,中一篇,走路感觉自己像行走在云端中一样,觉得自己离学术大咖只有一步之遥。可后来,突然明白过来,怎么可能都中呢?虽然被小割了几刀,总算及时止损了。

2、绝大部分学校评职称看重项目和C刊。前几年学术风气不好,有些没列入C刊的杂志给版面费就敢发文章。有些C刊,如果通过正规渠道投稿,就是泥牛入海;通过私人关系找到关键人物,用数以万计的数额才能发表C刊。典型代表如前两年轰动一时的《求索》和《湖南社会科学》等案件。在这种风气下,骗子们就有了施展拳脚的空间。有些骗子浑水摸鱼,说自己有路子,可以找到关键人物。这样一来,就有许多人,在漫长的等待中浪费了时间和钱财。关键一点吧,这事儿还不能公开,因为公开之后,对作者本身影响更坏。

3、而有些中介或骗子脑洞更大,他直接照葫芦画瓢自己编一本杂志,冠名一样,排版一样,还给你寄两本过来。可是知网查不到,去知网对比一看,完全就是彻头彻尾的骗。

4、周围还有一个朋友遇到一个骗子。这个骗子假模假样和你签合同,达成合作意向先付百分之多少,拿到稿子认可后再付百分之多少,最后发表后是百分之多少,如果发表不了可以打官司之类,但其实他们就只想骗你前面的钱。打官司,对于文人而言,如果是因为自己做这样无耻的事而为了几千块钱万把块钱打官司,岂不是丢死人。这和到洗头房里去打扑克被抓有什么区别?

所以,投稿要走官方渠道,其余的就看个人运气了。

有人骗钱,是利用了人们的同情心,比如月入过万的乞丐,跪地求回家路费的大学生,这种骗局的主导权还不在骗子本身,并且都是小数额,盗亦有道,还不算太坏;有人骗钱则利用了人们追名逐利求长生的意识,易拉罐兑奖、地下捡金、伪装高官、伪装神仙、重金求子、交钱发文等。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终南捷径的事儿少想,

一步一步在自己的领域内做点真的成绩出来才是正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聊斋志异·局诈》,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mfid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