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写拆书稿以来的第三个阶段的感悟。
也许可以命名为《写作人成长录》。其实在拟题的时候,突然就想起很多人在平台上都会发类似这样的题目:
“写作第30天,我赚到了1万”
“如何写作能从月薪4000到与月入过万”
最初的时候,我很热衷点击这样的文章。因为我也极度渴望快速实现财富自由。后来读的多了,似乎仍走在五里雾中。
当大量阅读这类文章仍然没有解决我的实际问题以后,我是有一点愠怒的。尤其当我再打开首页,大数据根据算法将大量此类推文刷新在我的屏幕里,快速滑动的鼠标一目十行的迅速浏览着那些可以快速赚钱的技巧。
有那么一瞬间是很想掀个小桌扔个杯的,因为我觉得自己很讽刺。但理智让我只能努力找一些其他类型的文章,借此希望告诉大数据:看,我换风格了,给我来点别的内容推送看看吧。
我没办法咒骂标题党,因为浑水中不止有摸鱼的人,也的确有真鱼。
对于标题党,我自己本身对待优质内容的态度就是,如果内容可以留住人的话,标题党作为吸引人的手段未尝不可。
所以移山未必要做愚人。
但是我觉得可悲的是,当我看到这些文章下面过万的阅读量时,我能想象到点进去的人是如何满怀希望的按动鼠标,也能感受到是如何带着失望和怒火退出网页的。
如果说撰写标题文的人是为恶的话,一篇篇坚持更新的那些普通作者对阅读量的渴望又昭然若揭。
终归到底,都是一样的人:热衷于找捷径的读者和想要一步登天的写作人,渴望成功和平等毕竟无错。因此没有谁欺骗谁,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而已。
明明都知道不积硅步无千里的真相,却还抱着一步到天边的幻想。
也许就是时代的信息太多了,消费主义对成功的包装让人们觉得一切似乎都唾手可得,人们逐渐麻木,找捷径开始变成了一种社会情绪,人人都成了焦虑的狂热分子。
但捷径走得多了,就真的无路可走了。
所以当我写下这篇文的时候,我思而再三决定用一个这样的一个题目。因为我还是想对我的读者负责,我知道为这个话题点进来的人都是带着希望来的。
我不知道怎样写能让一个月入4000的人在短时间内能在收入后面添个零。
但我知道要想让文字夯实,需要的不是任何指导技巧和速成班,而是一直写。
尤其那些想要以此为业的人。
若想为主业,那就要拿出个态度来。因为要时刻提醒自己,随便写写的业余态度是没办法和深耕已久的专业写作人相比的。既然要赖以为生,那就付出自己比人家多于十分的努力。
若想为副业,我觉得若是写着玩玩的心态浪费这个精力写这些东西是没意义的。不如做点对大脑刺激满足更快的事,比如刷娱乐软件。但我还是相信人想做一件事是因为对自己有期待,既然这样,不如用心做。
再说回我自己。
我很多时候觉得人的大脑、身体和想法都不是看起来的那个样子。并非在一副皮囊下就是我们认知里的那样,生物角度上的确是大脑发出指令,身体反应。
但在跑步和写作这件事上,让我数次感到它们之间的一种微妙的联系,可以说是一种和而不同的共存状态,身体有自己的想法,大脑亦然。
刚开始跑步的人,会发现没跑多久,身体就喘的厉害,大脑要么在一边冷嘲热讽的说算了吧,要么不关我事的态度象征性的喊上一句加油。
这时候,如果自我意识放空,让身体自然随着惯性机械性的向前跑,跑过了第一个疲劳期,身体就会适应并开始感到一种轻快的舒爽。
这时候大脑又会跳出来,搓着小手用让人看不透的眸子笑着对你说,跑成这样已经很不错啦,要适度不然该累坏啦,停下吧。
自我意识再次不理,身体就能继续一以贯之。
由此可见,大脑也是会欺骗自我,而身体有时也不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
而写作呢,我记得当我拆到第7本书的时候,是我最厌倦的时候。写作开始逐渐放缓懈怠,精神力也不集中。
自我怀疑和无能为力时时徘徊在内心。
大脑一直告诉我,累了就歇歇,身体已经累了。
但动动胳膊动动腿,似乎并不是这样。身体没有言语不代表没有表达。
后来支撑我走过第7本书的整个时光里,是自我意识一直拖着身体去坚持码字。
比起“一定要写好”,“没关系,只要写出来就行”成为一度鼓励我的力量。
到现在开始拆一本思维密度极深的书时,我却比平时更加冷静。因为到这个时候,这幅皮囊之下,已经无人敲桌子,也无人扔杯子了。
每天的想法特别简单,当看到一些优秀的文章能够达到笔参造化的程度时,大脑的反应没有酸没有捧,心里只有一句,总有一天我也能写出来。
然后继续一本本书的看,一篇篇稿的写。
不急不躁,因为感觉身体规律的做着事情让自己越做越踏实,逐步丰盈的自信让自己心里知道自己一定能做到,相比重心不稳的达到目标,宁愿慢也想一步步的走扎实。
以前总爱对自己对别人讲一句话作为勉励:每个人在自己的跑道上都有自己的节奏。
此刻也似乎对这句话有了更精进的感受。
好像这样做事情,连4点起床也不觉得辛苦。连带着跑步、择食,都没有再自然而然的蹦出放弃的想法。
几个平台的读者数量涨的都很慢,但非常稳定。我很高兴他们是为我的文字而留下的。
虽然很多公众号都是做到日更。一度我为自己达不到这个标准而懊恼。但经过短暂的沉淀,似乎也能与这个家伙和解了。
因为我心里知道自己是没有辜负每一分每一秒的,保证好每一篇文章的质量才是我的标准。
我更知道大号的背后是团队,而我一人在抵万千军马。
一人行虽比不得众人行的乐趣,也没有三人行总有我师的便利,但自己不断摸索来的野蛮生长的方式却也来的更潇洒更独特。
走到半途就折戟沉沙的人的确不是一个好战士,但我也并不擅长与人兵戎相见,好战士有很多种,而我想做的是一个起码走到最后的战士。
最后,我很想说的是,人才在任何行业在任何时代都不是稀缺品,但不可替代的优质能力者永远是珍稀品。
希望每一个踽步前行的人都能坚持到最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