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角村子到底是与金钱有关,还是与村子的形状有关,我们已不得而知,但是现在的八角村以杏花闻名林州,却是实实在在的事情。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的一首诗以酒家起问,以杏花村作答,让人联想到氤氲成海的杏花。进入八角村,走在大街小巷,踏遍山山岭岭,你会与一株株杏树不期而遇,与一股股杏花香鼻息相欢,与每一朵杏花血脉相连、情感相融。
一百五十多年前的清朝同治年间,八角村韩姓先祖在村子里种植了杏树,从此,八角人与杏花结下了不解之缘。一个多世纪以来,杏花开开落落,杏儿瓜熟蒂落,温润了岁月,灿烂了华年。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老树虬枝,已走到了风烛残年,已经适应了“杏花村里说丰年”的八角人心有不甘。上世纪玖十年代,新上任村支书韩成金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带领群众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坡坡堰堰种下了近两万株杏树。
三十多年过去了,年轻的支书已是年逾花甲的老人。每年春天来临,春风浩荡,春水四泽,阳光和煦,万千花芽钻出枝头,几日之间,花儿抱满枝身,绽放枝头,八角村就笼罩在花海里,浸润在花香里,八角村就成为名副其实的杏花村了。享受到花香的八角人相继在村子的南山、北岭栽下了杏树,形成了入家见树,出门见树,处处有树,处处有花的农家杏源风光。漫步大街小巷,站在田间地头,望着山山岭岭,闻着诱人的花香,老支书沉浸在纷繁往事里,进而露出欣慰的笑容,醉在春日的花香里。
这是村子最美的时刻,家家户户、山山岭岭就处在粉白色杏花的世界里。成群的蜂儿穿梭在花间,沐浴在阳光中,沉醉在这一片美丽的花海里。闻在花香里,睡在花海里,连睡觉都在美着,都在笑着。在梦里,自己化成一只蜜蜂在花间跑来蹿去,尝着花蜜,闻着花香,醉卧杏花里,不思归凡尘。
杏儿给八角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甘甜和实惠。芒种之前,八角的麦黄杏就隆重下树了。放在口里一嚼,一股甜甜的汁液顺势流进口中,攻舌占喉,在肠胃中安营扎寨,一路顺势把香味儿播撒下来。久而久之,这香这甜就成了八角人的味道,就酿就一份浓浓的乡愁。麦收时节到来,家乡的甜杏儿就成了生命中的一种期盼,演化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驻守在家的亲朋好友,都知道亲人好这口,纵使有着成十数百里的距离,也要送上去一箱一袋,仿佛没有这魂牵梦萦的味道,就心神不宁,难以入眠。
一段旧时光里,三里五村的人羡慕得很,可引以为傲的八角人严阵以待,不给他们丁点儿机会。外乡人只等雨儿降临,趁着八角人回家避雨的功夫,手忙脚乱地摘几个甜杏儿在手,就是极大的满足了。
“日啖杏儿三百颗,不辞长作八角人”,杏树为八角人长足了精神,挣足了脸面,常使他们想到花海的日子,想起诱人的花香。于是,他们便思虑着以一种方式来感激杏花,感恩杏树。2017年3月18日,八角杏花节,一个隆重的日子产生了,八角人以载歌载舞的方式,借助于各种宣传平台,表达着自己的欢乐,表达着自己的幸福,表达着自己最虔诚的谢意。
八角杏花花正艳,红色记忆入心来。触摸着石券门,悠远往事扑面而来:不远处的北苇地村,解放时期曾是中共地下交通站,八角村处在由北苇地通往任村的红色交通线路上,石券门不知迎来送往了多少红色要员,承载了几多历史重任。新时代的八角人,以杏树为依托,种植金银花,建立合作社,继往开来,阔步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康庄大道上。
恰此时,“自从你们写信要下乡,朝阳沟这几天忙了又忙....."的《朝阳沟》唱段悠悠传来,腔儿婉转、古朴清扬,声音来自一位七十八岁的老人。阳光沐浴下,朵朵花儿向阳开,香飘云天外。
一种美好,一样期待,一秉虔诚,一份敬仰,从一颗杏核走来,长成一棵大树,渐次成为了八角人的生活习惯和精神追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