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翻书,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孩子很羡慕别的孩子过年时可以放烟花,可是因为家贫,父亲从未给他买过。于是,过年那几天,他常常跟在有烟花的小朋友后面,在他们放烟花的时候一饱眼福。父亲注意到了他失落的神情,便问他:“有烟花的小朋友在放烟花,你看到的天空中的烟花和他看到的有区别吗?不管烟花是不是你的,你看到的和别人看到的都是一样的,不会有人比你看到的更多。”于是孩子释然了。
这个故事的标题是《看到的都一样》。它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不要羡慕别人?在失意时要学会自我安慰?但是,我怎么觉得,这位自作聪明的父亲是在偷换概念呢?
孩子羡慕的是别的孩子有烟花而自己没有,他缺少的是“拥有”的欢乐;
孩子失落的是别的孩子可以享受燃放烟花的过程,而自己没有,他缺少的是“体验”的快乐;
而父亲想当然地以为,孩子只是想看看烟花,看到了就可以了,管他是谁的呢,反正看到的都一样。他完全没有看到,孩子那颗“爱而不得”的破碎的心。他真的能释然吗?他真的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当然,父亲这样说也有一定的客观原因,那就是家贫。于是他用这种自我安慰式的教育方式,给孩子的心中种下了一颗阿Q精神的种子。我家贫,我不应该享受超出家庭能力的“奢侈品”;我家贫,当下的这种生活状态已经不错了,怎能奢望更好呢?……贫困的父亲应该不只是在烟花的事情上如此自作聪明,他已经形成了教育孩子或者处理问题的固定思维模式,而这种思维模式必然会禁锢孩子的心灵,影响到他的一生。
说道“家贫”,我想起了宋濂。他在《送东阳马生序》里写道:“家贫,无从致书以观。”于是他向藏书多的人家借书,亲手抄写完毕,然后再送还。毫无疑问,他抄写的内容和书上的内容是一样的,他没有书,却也看到了一本内容一样的书。可是,这和故事里的父亲说的“看到的都一样”内涵不同。因为,宋濂是自己主动求书,书就是他梦寐以求的至爱,他得到了,即使经历了寒冬抄书之苦,他也感受到了“拥有”的快乐,他享受到了读书的快乐。他在精神上是富足的,而故事里的孩子,在精神上则是贫瘠的。
无论“穷养”还是“富养”,都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但是都要立足于孩子的精神成长。故事里父亲这种穷养方式,可能会造成孩子的不自信,也可能因过多的爱而不得而在成年后过于关注物质条件,很难形成宽广的视野和丰富的人生体验。所以说,家庭教育真是一门学问啊。
你赞成故事里的父亲说的话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