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述
本章大概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分析各个不同经济部门之间的通胀,主要分为可贸易部门(PPI)和食品类通胀(CPI),偏向于业界的分析方发;第二部分主要简单讲解了经济学上对通胀的基本分析思路和看法,偏理论具体可参考经济学课本,本文不再赘述。
PPI
由于工业品大部分是可贸易商品,因此,应该服从一价定律。就中国而言,对美元的汇率相对稳定、货币自由兑换、货物自由流通,因此套利机质基本可以抹平价格差。更具体而言,工业品的上游和中游,比如原油、钢材,矿石等均是由全球定价的;而下游的工业品,几乎都是可贸易的。因此中国与美国欧盟等主要经济体的PPI波动高度一致。审批
从经验来看,影响PPI的因素主要有全球制造业的需求变化(包括中国的需求)、汇率的波动、券求总供应以及全球市场的冲击。
一般的,业界使用OECD工业生产指数的阅读波动来衡量全球工业需求的变化。汇率的变化也会对本国价格水平产生影响,本国货币升值意味着成本降低,压低生产者价格。
CPI
关于CPI的分析占据了本章的大部分篇幅。本章基本是套用第一章所提出来研究的四个步骤来对食品价格的波动与工业部门的通胀高度同步进行研究。
研究分为四个步骤:
a 看到现象,提出问题;
b 提出假说或理论 ;
c 基于提出理论内在的逻辑,进行预测。
d 通过各种方法和理论对照。
按照此逻辑,第一步发现的现象是食品通胀(食品价格指数)和工业部门的通胀(第二产业GDP平减指数)之间具有高度同步性。
第二步,提出假设。a:食品通胀导致工业品涨价 b:一些内在因素在引起食品价格变化的同时,也影响了工业品价格的变化 c:工业品涨价引发了食品类通胀。由于工业品的价格与全球价格趋势一致,因此认为中国食品通胀导致全球工业品价格上涨是不合适的。同理,食品市场的供给影响了食品价格,但是认为其导致全球工业品价格上涨也是不合理的。
第三步,研究所提出理论的内部逻辑。整体经济的冷热大概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影响食品价格-----成本(话费,农药,汽油等)和预期(农民观察到经济的冷热,从而调整自己的资产配置)。通过数据观察发现,农产品价格涨幅大于生产资料的涨幅。因为不太可能是通过成本传导。
研究预期通胀假说时,根据存货调整的难易程度,把农产品分为粮食、肉禽、新鲜蔬菜、加工蔬菜等。如果是成本影响,则不同食品对于成本价格的变动弹性应该类似。如果是预期因素,则约容易储存的产品弹性越大。经过观察,实验数据支持预期因素。
而怎么去判断农户的预期呢。作者认为主要是通过生产资料价格(可以用PPI代替)以及工人工资。由于工人工资变化不大,一般用PPI来预测。但是2007年却出现了人工成本大幅上涨。
本章节余下部分主要分析劳动力工资水平的上涨,对应的,简单的讨论了刘易斯拐点。本文不做赘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