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每一位校长的职责,也是每一所学校应该追求的目标。
校园文化的营造,涉及多个方面:精神文化、课程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等。在这里,我不想一一详述,只就其中的感悟和反思做一点论述,以自我警醒与勉励。
一、学校文化的灵魂是幸福
教育是培养人的行为,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那么,学校文化当然是以人为中心,以培养人、浸润人为任务。尤其是,在当今社会,机遇与迷惘并存,追寻与失落同在,我们的文化建设更应该以提高人的幸福感为核心目标,营造学校的文化氛围。
二、制度文化的要求是完善和活力
有一种通俗的说法:一等学校文化管人,二等学校制度管人,三等学校以人管人(人治)。虽然制度管人只是处于中间层次,但是制度往往是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也是明确、易操作的,因此,各学校都会进行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学校制度,以便于各种衡量、判定、评比、处罚。
但是制度建设,不等于制度文化,当制度与文化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制度不仅仅是纸面上的东西、执行中的准则,而是和人的精神面貌和处事风格联系在一起了。
制度的便于执行性和刚性很容易使制度僵化,而缺乏活力。当一种制度僵化,而不能培养活力的时候,这种制度就会有诸多弊端,很容易被人利用。为了保证制度的活力,应该在制定制度时把握三个原则:一是简单原则,删繁就简,要言不烦,能简不繁,大道至简;而是鼓励性原则,制度中应该多一些奖励,少一些惩罚,多一些下限,少一些上限;三是弹性空间原则,当我们给组织内的团队制定目标时,应该以区间的形式表述,允许在现有的基础上一定幅度的下探,鼓励在现有基础上上浮,比如高三今年一本过线100人,我们可以把明年的目标定在90-100是完成任务,100以上即为优秀,增加奖励。
总之,制度建设应该具有引导性、可操作性、可评价性、激励性,而非强制性、制约性。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团队的精神风貌与处事风格。
三、学校文化的落脚点是精神风貌和处事原则
如果按照文化的体现方式,可以分为显性和隐性,物质与精神,比如一训三风、墙上的标语、石头上的刻字、教室里的誓言、花草树木、雕塑景观等等,这些都很重要,是文化氛围的前提与基础,但是,这些外显的文化如果不能融入人的内心,内化为一种精神风貌和处事风格,这些除了在迎接上级领导的检查或校外人员的参观时可以作为夸夸其谈的资本以外,豪无益处。
有时候,我们会看到一所学校的显性文化建设形式完备,制作精良,内容丰富,但是,学生上课萎靡不振,言谈举止庸俗可鄙,既无远大理想,又无自我约束能力,做事拖延,遇事推脱……;我们会听到学校的老师抱怨工作,抱怨领导,欣赏躺平,羡慕投机取巧,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对他人充满警惕……。这样的学校,要么是不注重文化建设,要么是文化建设停留在纸面上,没有起到浸润人心的作用。
也许,只有文化能够让人看见诗和远方,只有文化能够让我们获得内心的滋润、醇厚与丰盈,只有文化能让我们从小我走向大我,只有文化距离人的灵魂最近。
让我们敬畏文化,认真营造华育人心的文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