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看到一个数据:1988年的高考录取率只有25%,也就是参加考试的75%考生无缘大学。这没有把那些没有机会走入考场的同龄人算在内,如果以当年所有适龄学生做为基数,那么录取率不超过5%,这意味着绝大多数人被这5%的人甩在了后面,这一下子就把同龄人分成了两个世界。
我是那个年代少数接受了从幼儿园到大学完整教育的幸运儿。在很多同龄人在家由父母亲戚照顾、不知幼儿园为何物的时候,我被父母送进了厂里的托儿所和幼儿园,过一种与家不同的集体生活。阿姨自己养鸡为孩子们改善伙食,虽然没学到什么东西,但有人照顾健康长大就很不易了,父母得以正常工作。这种福利也只有国企才有,农村子弟很少享受到。也就是说,从幼儿园开始,人与人的差距就开始拉开了。
小学初中和高中,我都是在子弟学校上的。谈不上质量,好处是学制完整没有缺课。很多同龄人读到高中就进厂顶替父母工作,而我父母认为女孩子在纺织厂工作太辛苦,要三班倒,只要成绩好,就继续上学,他们会想法提供费用。在这一步很多人又脱离了学校,拿着当时看起来不低的工资。有一次我去买一本铜版纸的挂历,价钱相当于一公斤猪肉,旁边一个不认识的阿姨说:有这个钱还不如买肉吃。那时能吃到肉是多幸福的事啊。但父母却支持我有个奢侈的爱好,那个西方人物画的挂历一直在我记忆中,从此我知道了世上还有这么逼真的人物画,与国画大为不同。那时流行的小画书,家里买了很多,父母还订了(故事会)、(大众电影)、(人民画报)、(连环画报)等杂志,这些都极大地扩展了我们的视野。后来这些小画书都失散了,但对书的爱好一直保留至今。
能上高中的又少了许多。当时参加高考还要预选,选上的才有资格去考试,否则连高考考场都进不去。第一年全班只有3人选上,我是其中之一,但没考上大学。父母又狠心让我重读一年,预选成功后(一半的人又被刷掉了)考了个末流大专。虽然对自己很不满意,但不忍心再让父母掏钱让我复读,只好硬着头皮去上了。
这每一步都有人掉队,特别是预选制下,很多人被剥夺了进考场的机会,十几年的苦读全部化为乌有,踢临门一脚的资格都没有,令人惋惜。从此,很多同学去厂里上班,厂子破产后四处打工谋生也颇为不易。而我们得以进入体制,过上了完全不同的生活。如果是名校,那又是另一番景象了。
对很多普通民众来说,高考依然是改变命运的敲门砖。虽然现在的录取率已大大提高,但名校依然一票难求。对很多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高考对人的意义不言而喻。或许你会骂大学操蛋,但也只有在大学,你才会知道那么多学科门类,知道这世上还有那么多牛人,知道自己的无知,知道如何鉴别那些美好与庸众。上大学不能保证你此生衣食无忧,但它会指给你有多少种选择,会让你结识与小学中学不同的人,读很多没听说过的书,明白学无止境、天外有天。
如今有条件的家长会把孩子送到国外,那自然是更高的选择。抛开那些野鸡大学,这又会带给一个年轻人完全崭新的天地,与父母和很多无法出国的同龄人拉开了差距。一则避开高考的巨大压力,二则也是其他考生的机会,更多的选择意味着更多的机会。
所以,对普通家庭来说,高考的意义依然重大。这是一个新的起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