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诸王出镇,皆置典签,主帅一方之事,悉以委之。时入奏事,一岁数返,时主辄与之间语,访以州事,刺史美恶专系其口。自刺史以下莫不折节奉之,恒虑弗及。于是威行州部,大为奸利。武陵王晔为江州,性烈直,不可干;典签赵渥之谓人曰:“今出都易刺史!”及见世祖,盛毁之;晔遂免还。
有利就有弊。有权力就要有监督。但是典签辅助监督诸侯,谁又来监督典签?
2、及宣城王诛诸王,皆令典签杀之,竟无一人能抗拒者。孔珪闻之,流涕曰:“齐之衡阳、江夏最有意,而复害之;若不立签帅,故当不至于此。”宣城王亦深知典签之弊,乃诏:“自今诸州有急事,当密以奏闻,勿复遣典签入都。”自是典签之任浸轻矣。
一下完全废除,诸侯无人监督,国事变成了家事,一旦有人坐大,就会觊觎皇位,更容易出乱子。
3、海陵王在位,起居饮食,皆谘宣城王而后行。尝思食蒸鱼菜,太官令答无录公命,竟不与。辛亥,皇太后令曰:“嗣主冲幼,庶政多昧;且早婴尫疾,弗克负荷。太傅宣城王,胤体宣皇,钟慈太祖,宜入承宝命。帝可降封海陵王,吾当归老别馆。”且以宣城王为太祖第三子。癸亥,高宗即皇帝位,大赦,改元。
萧鸾总算熬出头了。皇太后更精明,知道权力在别人手里,与其被废杀,不如自己让出去,还能保个平安。
4、丁卯,诏:“藩牧守宰,或有荐献,事非任土,悉加禁断。”
甲申,诏曰:“邑宰禄薄,虽任土恒贡,自今悉断。”
不乱纳贡,免了很多家破人亡的事件。
5、上诈称海陵恭王有疾,数遣御师瞻视,因而殒之,葬礼并依汉东海恭王故事。
让位的皇帝必死,似乎已成南朝惯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