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久前买了一套佛教十三经,但因为有很多其它的书要读,所以一直未看。
所谓的十三经并不是指固定的十三本经书,而是挑出对佛教影响较大的十三本书进行刊印。
我买的这套书从左到右依次如下图:
这套书一共十三本
右侧少了两本,分别是《法华经》《四十二章经》。
因为《金刚经·心经》看过很多次,所以就决定按从右到左的顺序依次来看。
第一本书看的便是四十二章经,十分巧合的是这本经书也是传入中国的第一本佛经。
排书的师傅们你们有心了,让人一读之下,就对自己大生好感。
声明一下,本文不是对四十二章经的解读,只是读后触动内心的一些东西,写下来而已。
另外,下方的句子多是只取一章中的一小句,实际句子,请大家自行查看该章内容。
1-辞亲
离家出走这个词,历来都是一个贬义词。
在中国历史上,被迫离家出走的故事多的数不过来。
因为婚姻…
因为压迫…
因为家族压力…
因为父子不合…
各种各样的剧情,每一个都能吸引我看下去。
可作为一名信佛者,因为信佛而离家出走的事情在这个信息时代多的也同样数不过来。
新闻自然不会报道这些,因为这种事情不像花边新闻一样能吸引别人的眼球。
可我们要是随便找个法律网,一搜索相关的信息,就能吓一跳。
这只是一小部分
在佛祖时代,为了维持社会稳定,当孩子的是否能出家,要经父母同意。
可时代变了,人类向往自由,这自由的风暴一定也映进了修佛人的心中。
这要经得同意的事情消失不见,说辞家就辞家修佛,成为一件很多人常做的事情,也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能搜到很多这样的法律咨询信息。
四十二章经的头一句就是:辞亲出家 ,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
不知道这些辞家成沙门的人,是不是真的识心达本,对因为(他)她一走了之的家人,又到底作何它想。
2-断欲去爱
欲和爱这两个字很有意思,可以分开来论,也可以合起来称为欲爱。
佛教中的欲并不全是指色欲,还包括其它的欲,被大家统称为五欲,分别是财、色、名、食、睡。
四十二章经中的欲,大多数时候代表着色欲,少部分也代表别的,读经者请自辩。
书中很大一部分内容都是断欲去爱,而欲爱这个词我们不放在这个里面讨论,会在下面再讨论,这儿我们讨论的是断和去。
断和去的到底是什么,好处是后面有一句,给了我们解释:
内无所得,外无所求。
不过要得到这个地步确实很难,舍去爱和欲本就难了,还要无求无得。
爱与欲
上面我还没写内容基本上就停止了,因为这段内容和上面关联。
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
如果上面这句与第二部分相结合,我想更明了一些。
我对这个观点是比较认可的,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事情也多的数不胜数。
比如为情自杀这种事情…
为情封心这种事情…
为情舍弃一切这种事情…
为欲做了动物的事情…
为欲…
不举例子了,相信看到的人不用我举,在近些年出现的头条新闻里,也能瞬间浮现许多。
纣王作为男人中最爱自己女人的榜样,就因为蒙蔽的原因,化作了最负面的教材,不然他一定是教科书里,最让女人想拥有的男人。
上面我们说了五欲,这让我突然想到这样一些现实点:
爱钱的便沦为财欲的奴隶,
爱官的便沦为权力的奴隶,
爱书的便沦为文字的奴隶,
爱佛的便成为…不,这样表达不对,应该是爱成佛的便沦为佛欲的奴隶。
欲这个东西,充斥在方方面面,让人躲无可躲。
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
就在我读四十二章经的前几天,一位易友加我好友,跟我讨论了八字中一些争论千余载的内容。
不过我对这些争论向来不感兴趣,两人勿勿结语。
转而又讨论起了爱欲的问题,困扰他的就是这爱欲。
他可能代表了一部分佛教徒所面对的窘迫。
两人结为夫妻,原本正常的性生活,在信佛后,突然之间遇到佛经上的这些句子,一时之间可能就陷入两难之境。
我时常想,写这方面佛法的人,未必不是一个心理变态之人,或者是生性阳痿。
于是他借佛法之手,输自己的邪恶心理,让后辈人读后陷入两难之境。
他们用简单的句子,不去细化界限的方式将内容写出。
读到这块断爱欲,并不会感觉有错,可细细一想,在家的诚信居士们可就有灾了。
他们本就诚信无比,为了见道,自然是想断欲,两者之间发生冲突也成为必然的事情。
人随情欲,求于声名;声名显著,身已故矣。
这是一个常识,也是大多数人都在追求的事情。
其实我一点也不反对人所追求的这些杂杂乱乱的东西。
只是,我希望人在追求这些杂杂乱乱的东西时,思想能够坚定,在临死之时,如那吝啬鬼一样,抓住一根稻草才满足的死去。
而不是像大多数人,活着的时候追求财权,快死的时候可怜无比,因为他们用了一生想抓住的东西抓不住了。
我有一次看到那种临死时可怜的眼神后,久久不能忘掉,如喜欢剖尸的法医一样不能自拔。
于是跑到各大医院里面,去偷偷的观察重病患者的眼神,想想那时的自己,倒也符合变态这个词。
直至观察的厌倦了,才将这变态的行为彻底去掉。
所以,正在努力追求财色权名利的人,好好想想自己的未来,别吃了一堆美食,泡了一堆美女,得到万人的恭维…到最后一刻却栽了。
记住,最后一刻万不能栽,一栽毁已。
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
比起上面的那些话,我倒是认为这句话对佛教徒的攻击力更大。
本身追求信仰就是一件艰难的事情,若是再受到亲人的劝阻,这些信徒难免心生戾气。
心狠的信徒,一甩手可能就离家出走,去追求自己的光明大道,毕竟这些家人舍宅只是他们命运里的梦幻泡影。
我有时候特别羡慕他们这些一甩手就离家出走的人。
我从很多年前就想着四处走走,看看那些没看到过的风景,体悟一番不同人的喜怒哀乐。
可惜佛祖比较偏心,将那把狠心的剃刀送给了他们这类人,让我只能羡慕着他们。
只能…羡慕
呸…我已经都写不下去了,为写了一段虚伪的文字而恶心。
我们重回正文:
在这一方面,佛教和基督教有着相同的论点…相比起来,佛教稍微缓和一些。
在圣经里面,我找了一种必能永生的方法,那就是真正的信徒舍掉一切去追寻主,此必能得到永生。
佛教虽然好一些,但终究用了同样的方法。
那些离家而去的人,让亲人身处在悲痛中,这是不是一种罪,我无法分清。
毕竟佛法高深,非明悟者所能理解,我这种离着明悟十万八千里还远的人,又怎会知道定论。
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虽然,我无法分清是不是有罪,但读书总是能给我们想要的答案,就在该章的最底部,有上面的论点。
上面是什么意思呢,也很简单,就是你把系在妻子舍宅身上的绳子砍断了,那么你就迈出了修行的一大步,变为阿罗汉果位。
我突然感觉变为阿罗汉也不是什么难事,历史上那些为了权财杀妻弑母的人不在少数。
他们若是信了佛,自然能够成为佛教徒的榜样,毕竟为了成佛砍断这层关系要比真去杀掉亲人容易的多。
当然,从历史角度而言,杀掉亲人对于他们也是非常容易的事情。
比如,被黑暗完全吞噬的可怜皇帝。
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
这句话写在当时是对的,可惜写这话的人看不到未来的发展方向,他要是知道以后会有毒品出现,那么他就不会这样说了。
有一年中国大肆宣传缉毒信息,我就从网上看相关毒品的内容。
看着看着,当时年轻的我就已经惊住了。
那时候的我,盲目的认为女色是这个世界上,对大多数男子最有吸引力的东西。
直到我认识了毒品后,我才知道太鼠目寸光,这世界有一种东西一接触后,男人女人就会变成没什么吸引力的东西,那就是毒品。
网上这种内容很多
当你缺毒品的时候,什么男人女人,这时候什么都不是,那一点点毒品才是世间最好的东西。
所以上面的句子如果改成毒之为欲,其大无外才更合适。
你一定说,前面还有爱欲两个字,亲,这么较真做什么。
在上面句子初读到的时候,让我最先想到的是女人是老虎这句,毒品与爱欲这点,反而是后想到的。
天神献玉女于佛
我一直以为这种下三滥的手法只有人才会想起来使用,没想到欲界第六天的魔王也会用这种方法。
我对于此不想表达什么,只想说:身为欲界的魔王用这种方法,真是Low。
慎勿视女色…息灭恶念。
我以前读佛经的时候读到骷髅观这一种方法,以应对女色问题。
结果骷髅观没修成,美女观倒是修成了。
虽然结果不同,但效果却好像十分相似,终于面对美女的时候,再也不像年轻时候一样傻帽了。
任何学派中都有理论与应用,这一章属于四十二章经里面少有的应用学。
它教我们如何应对女色。
虽然字数不多,可丝毫废话没有,面对美女难挡诱惑的人,可以从网上搜着读一下。
不,不是读一下,而是深深的去感悟。
很多东西,就是要去悟,做到吃饭悟、走路悟、洗澡悟…这种状态就如同你十八岁时遇到位姑娘,为此而思了春,让你坐卧难宁的日夜去思念。
对,悟的时候就是要这种状态。
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断阴…若断其阴,不如断心
我很久前更新一些佛教故事的时候,读到这样的一个案例,有一位佛教徒因为总遗精,便去医院做了一个切除输精管的手术。
自此后他的这个问题算是解决了…我忘记文章后面是批评还是夸奖的语句。
但到现在依然记得当时自己对他的评论…真是个逗逼。
本身遗精这个问题是一个生理问题,和淫不淫没什么大关系,除非遗精的同时他做了个淫梦。
可想要脱离淫欲的佛教徒,这可能是他们不可原谅的一件事情。
那位和我讨论色欲的道友,也讨论过这个问题,可我实在不知道什么方法能解决这个问题。
而且在我心里面,这和有没有淫欲没丝毫的关联。
在我的心中,遗精就如同人体排汗。
从患淫上谈到这个问题,自然是因为断阴这一句。
从命理学上来说,有人天生命中带淫,所以想要断掉会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我们常看到报道上说,某某和尚与人偷情的事情,这时候不由的会大骂,死不要脸的假和尚。
但从命理学上来论,发生这种情况是必然的事情。
所以谁的淫重,就要快快断淫,当和尚的自然是学过骷髅观,还请你好好领悟,发心领悟。
身为和尚的你,要是认为这点无法领悟,那你何不下个死悟,放自己于山洞中,不悟不出。
我还就不信了,悟上个一百年,你还悟不通。
3-十善恶者
身三、口四、意三
这样简单的六个字,就是十善恶最简单的分类。
我其实挺反感佛教典籍中的这类分类,只是某一样倒感觉挺不错,读的书多了,突然就发现十分混乱。
佛教的善恶理论是我最喜欢的,要比基督教的善恶理论喜欢一百倍。
不,一万倍还多。
比如这简单的十善恶,若能做到,那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大大的、善良的好人。
不说别的,至少是好脾气。
对比了一下我自己,离做到还很远,所以具体是什么十善恶,亲,你自己百度去。
4-罪消
改恶行善,罪自消灭
这是本书中提到的罪消方式,其实整个佛教中,提到罪后,也是以这一句话为核心。
比起劝普通人行善,劝有罪的人为善才更有效果,不过这行善前切要加上一条叫改恶。
对于社会上的很多恶人而言,行善并不算是一件太难的事,难就难在改恶。
恶不改,善何行?
彼来恶者,来自恶之
毕竟不是所有的恶人都会改恶从善。
针对于这种情况,只能改用另一种语调安抚被恶人欺负的老实人。
无论在社会的任何时候,这个调调都不会改变。
前一段时间在微博看到一个特朗普说禁枪令的事,大体上也就是:
老实人的枪被禁了,可恶人的枪不会禁,老实人本来就被恶人欺负,再少了最后能自卫的这道防线,谁帮助老实人。
为老特点赞虽然老特在各方面行的有点疯癫,但这方面行的让我不得不竖起大拇指。
比起佛教的这个理论,我这种粗人更赞同于老特的方式,否则老实人也只有天天念佛烧香祈求佛祖的事情了。
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
可能上面针对于恶人的理论怕读不明白,于是又加上了更详细的举例。
我每当这时候,就感叹自己在轮回的过程中失去了最为珍贵的过往记忆。
也感叹数千年来生来死去这么多人,没一个能逃过这条规则。
我想在命运的尽头一定不是孟婆在管门,小鬼还有打瞌睡的时候,何况孟老太婆。
若是有哪一世能突破这条规则,是不是如同仰天而唾也自然就明了。
5-守道
博闻爱道,道必难会。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我读圣经的时候总感觉基督教与佛教中的很多思想都相似,比如上面这种思想。
上面这条道理可以当成是信仰的重要一条规则,也可以当成是生活工作的一条规则。
信仰者要分外小心,信仰者其心不坚,那可就道必难会了。
学道见谛,无明即灭,而明常存矣。
我的身边有很我佛教徒。
有的是真信,每天都在修习佛法。
有的是野信,每天都在讨论哪儿有新的法物,哪儿出了尊新佛像。
可无论是真信还是野信,心性快乐的我倒是没见到几个,大多数都是烦恼达人。
说起烦恼达人,我有一次去八大处的时候仔细的观察过寺里面的人。
门口卖票的那名女子,长了一个覆舟嘴。
里面卖法物的那些人,个个都是僵尸脸,不知道八大处是不是有僵尸,把他们全咬了,定然能做到丝毫笑容也没有。
当然,也有可能卖法物收入丰富,他们集体打玻尿酸导致的。
在转塔处遇到一位大白猪和尚,也同样的是覆舟嘴。
这让我不由的感叹,明常存实在是太难,他们这些天天被佛光照耀的人,都处在黑暗中,更别说那些没被光明照耀的普通信徒。
我真想通过文章劝劝他们,能不能心中光明一些,哪怕你没见谛,但至少见光明了。
你可能会说,为什么现实中不直接劝,我想告诉你,我不是高僧大德,在人家眼里什么都不是。
劝,又怎会有什么力道。
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
其实我很气愤佛教的这种颠倒颠句子,让人读了十分不爽,想说什么你就说什么,搞的跟空气一样,打在上面却发不出力道。
但有时候又非常喜欢这种句子,这种跟空气一样的句子,有时候又让人值得回味。
但回味完又感觉十分不爽。
长此以往,就在这不爽与回味间来回过渡。
一不小心,变的疯魔。
或者,将它与一些道理融会贯通,有所彻悟。
观天地,观世界,观灵觉
观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词。
无论是观世间万物,还是观心中万思,这都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其实不止学佛的可如此做,普通老百姓也应该如此。
常观常思,哪怕人成不了佛,但心却能变的明亮。
佛为解说,即得须陀洹果
这句话是和天神献玉女于佛在同一章里面,我一分为二来论。
我已经说了,修成为佛也是种欲,最能让修成为佛动欲的东西,就是书中的这些句子。
在各种佛经里面,我们经常见到佛为大众解说后,多少人从低阶变为高阶的故事。
比起佛祖的解说,在历史里面,名山大德为某某某点拔后当场顿悟更让人充满吸引力。
多少修行者都想让自己悟上一回,可惜越想越不得,越不得越想。
我想,在他们里面,寄心遇大德的人不在少数。
可惜,可惜,世上又有几个大德。
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
自傲自满是很多学周易人身上存在的问题,你和他们讨论点什么事情,总是能感觉到那种奇特的高高在上感。
这种问题在学佛人的身上也同样存在。
或者说,对于爱学问的人身上,多多少少的都存在这个问题。
放下自己学到的东西,去努力的接收别人提供的知识,是想要前进之人最重要的事情。
因为我们不知道别人的知识是不是比自己掌握的更好,若是差的可以当作复习,若是好的则可以吸收发挥。
学佛也是同样如此,要放低自己的心,参悟的东西要更深的参悟。
也就是生疑破疑的这么一个过程。
夫为道者,如被干草,火来须避。
这句话其实是非常容易理解的一句话,也是现实中经常发生的事情。
很多信徒这些年信这个派系,过些年又变了,又转而信别的派系。
有时候不是因为他们假信,而是他们信的不坚,信一段时间找不到方向又转而找其它的门路。
信仰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信佛的若是能谈起何法门便能随口而出,拿行为的镜子一照自己,照着经中所行,我想离悟道也就不远了。
清净安乐,道不失矣
在四十二章经里面,我认为存在两部分应用学。
一是慎勿视女色…息灭恶念这章,另外一处就是这儿。
这章讲的非常简单,就是一个告诉我们学道要慢慢来的道理。
有的人学道很急,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一天天净看他忙了。
其实呢,到得头来,什么没学成,用古人的话说,这叫欲速则不达。
所以,我们要本着学道是件一生一世要做的事情,慢慢来,不要急。
6-施道
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
布施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东西,无论是法布施、财布施、无畏布施。
这里面法布施和财布施其实都是非常简单的事情。
带舌头的都可以法布施,有点钱的都可以玩财布施。
最最难的便是无畏布施。
而在中国,最最需要的也是无畏布施,可我们终究是没看到几名教徒敢为。
可能这几年北京惩治各种路边残疾儿童的问题加强了,我外出已经很少能遇到了。
在2010年之前,如果你去六里桥、木樨园这些地方,到处都是他们的身影。
大多数都是穿着破烂的衣服,只剩下半截身体挂在一块活动木板上,用一只残存的胳膊四处移动。
其实大多数人都知道这些身残儿童多是被第三方黑势力操纵。
老百姓自然是惹不起这些背后的黑势力,大家都只能视而不见。
喜欢布施的大善人,我也未曾见到去制止。
在那些地方走了来来回回的那么多年,总是与这些可怜的孩子擦肩而过。
现在很少见到了。
希望在北京消失的身残儿童是被某位有权人进行了无畏布施,而不是从北京移到了外地。
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我以前读过一部分佛学书籍,可从没有读过一本上带有布施量之间的转换关系。
我曾经跟二傻子一样在一篇文章中讨论过这一问题,现在才知道是自己读书少,书上其实早就写好了。
不过,看到写好的内容,又不得不让我想起当时印度的人种等级制度,让我一瞬间感觉到两者间的联系是那么大。
假设非常较真的方式来转化上面的句子,我们布施一位三世诸佛,要比布施一位善人的能量大的海了去了。
当然,我们也无法布施一位三世诸佛,因为在这个世上再也没有三世诸佛出世。
什么,你说某某声称自己是某某佛转世…Gun…他明明和我一样连零星的前世记忆留不下,还臭不要脸的说是什么某某佛转世。
不过比起这某某佛转世这个问题,我更对无念无住无修无证感兴趣,可也只能停留在了感兴趣上,这个问题目前无解。
7-十二难
佛云:人有二十难;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弃命必死难;得睹佛经难;生值佛世难;忍心忍欲难;见好不求难;被辱不真(恼)难;有势不临难;触事无心难;广学博究难;除灭我欲难;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睹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
我对于这段内容连读数遍,发现确实挺难,将论佛的部分去掉后,修心者倒是可以读一读想一想。
看几难应身几难无。
8-人离恶道…无修无证难。
本章从高往低进行论证,说明修行道果的艰难。
确实很难,都这么难了,我就不说啥了。
9-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不管是佛教徒还是基督徒,往往高谈阔论的多,讨论戒律的少。
宗教的戒律就如同我们的法律一样,捆束在我们身上,让我们如失自由。
纵观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法律这种东西一直在变,说的好听叫做适应当前社会形势,说的直白叫做为了让有权势的人更加舒适。
这一点,我们根本不用看现在,只要去翻阅历史的事件就可以轻易知道。
佛教的戒律也是这样,在一个个历史的变化中,开始不断的变动。
到了当前社会,我周边信佛的朋友已经把不吃肉、不杀生这些当成主要戒律来对待。
好像守了中国皇帝定下的不吃肉就已经守了所有。
而戒律的内容却从来不曾听他们谈起。
毕竟守戒律太难了,难的会吓退那些假信徒。
假信徒不是宗教信仰的顶梁柱,可却是为宗教提供金山银山的必备物。
所以为了让更多的假教徒可以加入,以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便能渡你到西方极乐世界的方便大门,就这样竖立在佛教面前。
一个个大白猪天天喊着,末法时代…末法时代…
可是这种事情,也不见有哪个愿意撕破脸面,来谈上一谈。
当然,咱们是世俗百姓,人家是得道高人,这一念南无阿弥陀佛也未必就是假的。
可,这时候我就想轻轻的问一句:不顺吾戒,终不得道这句话,又是?
10-佛所言说,皆应信顺
这条只是做一下记录而已,客官你看一眼就成了。
11-视金玉之宝,如瓦砾
最后这章其实是很有意思的。
只是我文采有限,学识有限,面对这么精彩的一章,定然写不出什么出彩的内容。
于是精彩的消失了,有意思的消失了,这一章内容全都消失了,只剩下视金玉之宝,如瓦砾。
写着写着就写完了,如果你感觉我表达的乱七八糟,那我实在抱歉。
而且我也已经想好了,法华经的内容,我们就从这金玉之宝来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