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身边有很多人会在嘴边挂着一句话: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受他们的影响,我也常常会在心底向往着“诗和远方”的生活——毕竟,世界那么大,我也想去看看。
但是诗和远方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又有多少人真的可以抛下一切,说走就走呢?
什么样的人才愿意舍弃已经拥有的财富,只会追逐心中的梦想呢?
90多年前,作家毛姆在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中就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中年男人追逐梦想的故事。
小说的主人公叫做斯特里克兰,他原本是伦敦一个小有成就的证券经纪人,有一个美丽贤惠的妻子,有一双听话乖巧的儿女,他们共同组成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但是突然有一天斯特里克兰却毫无征兆地抛弃了他的家庭和他的事业,仿佛人间蒸发一般,彻底从他原来的生活中消失了。
——他为什么会离开得如此决绝?
——究竟是什么让他不顾一切的离开?
——他究竟去了哪里?又和谁在一起?
——他还愿不愿意重新回到家里呢?
这些问题贯穿了整部小说,也吊足了读者的好奇心。
很多人猜想,包括和他朝夕相处了十多年的妻子也认为,斯特里克兰一定是和某个情人私奔了。
“他跑了。和一个女人去巴黎了。”
这似乎就使得那些疑问得到了一个合理的解释:一个男人,到了中年,忽然遇到了喜欢的女人,再度燃起了爱情,于是抛妻弃子,带着这个女人私奔了。
事实真是如此么?
当“我”受斯特里克兰夫人的委托,来到巴黎辗转找到了离家出走的斯特里克兰时,却惊讶地发现他的身边并没有传说中的“情人”,甚至也没有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而是住在一个空间狭小而且十分寒酸的小旅馆里。
他之所以要抛弃一切,来到巴黎的原因只有一个——
画画。
这样的理由即便是在今天,听上去也是十分荒谬的,但这的确就是斯特里克兰真实的想法。
因为在斯特里克兰很小的时候,他就一直梦想着要当一个画家,可他的父亲却觉得学艺术没前途,被勒令去学经商,但是成为一个画家的梦想在思特里克兰的心里从来没有放弃过,所以在他40岁时他决定重拾儿时的梦想,即便所有人都无法理解他的这个决定,他也义无反顾:
“我必须画画。我身不由己。一个人掉进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没关系,反正他得挣扎,不然就得淹死。”
所以即便是混迹于污浊不堪的环境中,即便是面对世人的误解和冷眼,即便是食不果腹,即便是病入膏肓,即便是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斯特里克兰也从来没有放弃对绘画的追求。
故事的最后,斯特里克兰在完全失明的状态下,在自己破旧的小房子里凭借着对绘画的热爱,画下了最后一幅画之后,溘然长逝。
这幅画是斯特里克兰人生中的巅峰之作,虽然在去世之后,这幅绝世名画也随着一把熊熊燃烧的大火而销毁殆尽,但他之前那些为数不多的画作却因为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追捧而价值连城。
很多人会将《月亮与六便士》这部小说与高跟联系在一起,不可否认,印象派画家高更的经历确实和小说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年轻时的高更曾是一个股票经纪,他的家境富足,生活顺风顺水,却误打误撞地进入印象主义画派之后,决定要做一个职业画家。于是高更离开了原来的生活,全身心投入于绘画创作中,后来他孤身一人前往法属塔希提岛,和一个土著妇女同居,在当地原始古朴的社会风貌的熏陶下,高更以此为素材创作了大量画作,直到1903年,因为心脏病发而客死异乡。在高更死后,他的画作声名鹊起,高跟也成为了后印象派画家的杰出代表。
但在我看来,《月亮与六便士》不仅仅是带有高更色彩的一部传奇小说,因为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对于人生该有的态度。
现在再来回想那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忽然觉得说出这句话的人,也许活得是有些拧巴的——既不甘心眼前苟且的生活,更不知道远方和诗究竟在何处。
就如同书中所说:
“有些人诞生在某一个地方可以说未得其所。机缘将他们随便抛掷在一个环境中,而他们却一直思念着一处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坐落在何处的家乡。”
面临高考,本想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但过来人却说:“选一个好一点的热门专业,将来好就业。”
大学毕业,本想闯荡出一番事业,但过来人却说:“找一个稳定的工作,踏踏实实的上班。”
大龄未婚,本想期待着心中的爱情,但过来人却说:“嫁一个忠厚老实的人,跟谁结婚都一样。”
过来人当然有他们在这个社会上摸爬滚打得来的经验,但是,你也有权利作出选择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谁对?谁错?
“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欢的环境里,淡泊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与此相反,做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年薪万镑,娶一个美丽的妻子,就是成功吗?”
在《月亮和六便士》中有两类人:
斯特里克兰、亚布拉罕、布鲁诺船长,他们属于同一类人,他们抛弃了原本优渥的生活,却听从了自己内心的召唤,让自己的生命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也许在世俗的眼中,他们并不能算是成功者,但是他们却活得比大多数人更加自在和明白。
而另一类人就是以斯特里克兰夫人为代表的“成功人士”,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最终过上了富足的生活,毫无疑问,他们是这个世界上被世俗所认可的“成功者”。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选择。
谁对?谁错?
也许答案只有一个:
“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忽然想起了小时候听过那个关于“小马过河”的寓言:
一条小河挡住了小马的去路,老牛告诉它:“河水很浅,刚刚没过小腿。”松鼠告诉它:“河水很深,还曾经淹死过我的同伴。”
但是最后小马在趟过了河之后,自己得出了一个结论:河水既没有浅到只是没过小腿,也没有深到会淹过头顶,而是刚刚好到膝盖的位置。
其实生活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无论是头顶的星空,或是脚下的人间,生活总是需要我们每个人自己去感。
是拥抱头顶的那轮月亮也好,或是俯瞰脚下的硬币也好,惟愿我们都能遵从自己的内心,真诚地活着——
因为,不拧巴的人生,才是对自己最好的交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