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思考:
1、做任务不要超过三项。
今天做了五六个计划,结果只完成了一项,让我很被动也很尴尬。
这已经不是一回了,经常性的做计划而完不成,已经让我越来越习惯于这种节奏,在潜意识中觉得,反正完不成,先规划出来再说,起码心理上舒服一点。
但是仔细想想,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呢?
貌似除了自我安慰和自我欺骗,并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进化机制告诉我们,大脑对简单、节能、享乐、愉快等情绪状态是没有任何抵抗力的。
如果过于复杂的内容,对大脑来说就是一次非常严重的耗能行为,会让大脑强制启动自我保护机制。
这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旧石器时代,可以保命,可以对种族进行延续。
但是在现代社会,如果一直享受安逸,享受愉快的状态,对任何困难都采取逃避的态度,那注定是要被淘汰的。
但是又不能不做,怎么办呢?在顺应进化机制的基础上进行改良改进。
想让大脑在尽可能少消耗能量的前提下去接受一些计划和习惯,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要尽量拆解任务到最少,一般情况三个任务足矣。
只有先把这些内容做完,就会让大脑得到奖励,刺激多巴胺的分泌,这就会形成一个正向反馈,会让自己向着积极的一面前进。
2、多巴胺是递质类愉悦因子,血清素、催产素、内啡肽是激素类愉悦因子。
多巴胺、血清素、内啡肽等化学物质,都会让人产生愉悦的状态,都会让我们在做事情的过程中,享受到这个过程,进而加大对这件事的持续做的动力。
但是,这些化学物质也是有区别的。
多巴胺是递质类愉悦因子,是短暂的,只有持续做某件愉悦的事,才会持续分泌,如果停止做,那就停止了分泌,这时候就不会再感到愉悦,反而会出现空虚、寂寞、无聊、沮丧等负面情绪。
比如刷手机短视频、吃甜食、看小说、谈恋爱、侃大山、喝大酒、抽烟、毒品、性等等。
而内啡肽、血清素等愉悦因子,则是激素类物质,分泌后在大脑中存在的时间较长,可以保证让人持续有动力去做这件事。
比如解决一个困难、跑步、写作、阅读高难度的书、探讨深刻问题等等。
随着一个个困难的解决,大脑中的这类激素类物质分泌,人的愉悦感是非常强烈且悠长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努力做好自我提升的事,不要沉迷于短期刺激,要把更多精力放在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上的核心原因。
沉迷多巴胺会毁掉一个人, 而沉醉于内啡肽,则会不断精进一个人。
3、写作要有理有据。
现在读书经常会思考作者的写作逻辑,这种思考延续,让我颇为收益。
作者在书中每提出一个论点,一定会有一个论据来解释,不管是心理学家还是科学家,不管是自己的经历还是别人的故事,总之不会是空洞的说教。
《逻辑思维与写作》中提到:
表明自己的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让读者认同和理解的文章。
如果只有观点,没有任何论据,那写的东西就是假大空,光喊口号,尤其是呼吁的那种,跟所谓的骗人成功学,又有什么区别呢?
我肯定不希望写那样的文章。
所以,为了能写出不骗人的文章,对别人有价值有意义的文章,一定要重视素材的搜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