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6974612/5a59c8d9430f8aea.jpg)
蔡义(?一前71年),蔡叔度第36代孙,名或作谊,今河南温县人,西汉大臣,历任光禄大夫、给事中、少府、御史大夫,官至丞相,封阳平侯。曾授业昭帝,为帝王师。为相四年后逝世,谥节侯。
蔡义自幼家贫,但少怀大志,矢志读书,精通经诗。汉初燕人韩婴传授的《诗经》,被称之为“韩诗”,与汉初鲁人申公所传“鲁诗”、汉初齐人辕固生所传“齐诗”,西汉时并称“三家诗”。“韩诗”于汉文帝时立为博士,成为官学。而蔡义是韩婴的再传弟子,精通“韩诗”,是“韩诗”著名学者,很多人慕名从蔡义学《韩诗》。有个叫王吉(?—公元前48年)的人,拜师蔡义,学有大成,开创了“韩诗”王氏学,汉书说他兼通五经,成为西汉著名的经学家。
蔡义因为通晓经术,得以供职大将军霍光幕府。他家里很穷,经常步行,贫寒不能备礼。众门下中有好事的人凑钱给蔡义买了一辆牛车,让他乘坐。几年后,蔡义升补覆盎城门门候。
过了很久,汉武帝下诏寻求能精通《韩诗》的人,蔡义被征召。但被征召后,蔡义很久没能进见皇帝,一直处于待召状态。蔡义上疏说:“我是山东田野的平民,德行才智没有什么可以和别人相比之处,容貌也赶不上众人,但却没有抛弃人伦,是因为我私下向先师学习了道义,托身于经术。希望陛下赐给清静安闲之处,得以把关于经义的精细思考全部奉献出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6974612/4dce9527229e2243.jpg)
武帝于是召见蔡义,让他讲论《诗经》。皇上听了很满意,提拔他为光禄大夫、给事中,并让他进宫教授太子刘弗陵,即后来的汉昭帝。蔡义也因此成为“帝王师”。几年后,蔡义被任命为少府;于昭帝元凤六年(公元前75年),又迁升御史大夫。
一年后,也就是昭帝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蔡义代替杨敞为丞相,封阳平侯;又因为定策安宗庙增加封赏,加赐黄金二百斤。蔡义做丞相时已经八十多岁了,身材矮小,没有胡须,眉毛也脱落了,脸相好像老妇人,走路弯腰曲背,常常要两名属吏扶持才能行走。
蔡义八十多岁了还被任命做丞相,引起了一些议论。因为,汉昭帝是八岁即位,二十一岁驾崩,在位十三年,其朝政由大将军霍光说了算,而蔡义又是霍光的亲信。因此,有人说霍光选择蔡义做丞相,并不是选择贤才,而是出于私心,任用可以由他完全操控的人。霍光听到这种议论后,对侍中、左右随从官员及属吏们说:“我认为皇帝的老师应当做丞相,怎么能说不选择贤才呢?这种议论不能让天下人听到。”蔡义做过昭帝的老师,这样说也确实不失为一个好理由。
蔡义做了四年丞相,于汉宣帝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死于任上,谥节侯。他没有儿子,封国也随即废除。蔡义的继任者韦贤,为相五年后,以老病辞官,开启汉代丞相退休制度。自此,再没有谁像蔡义一样老死于任上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