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微信微博朋友圈忙死了
朋友动态、行业资讯、朋友圈、群动态,一条也不舍得落下,生怕丢下,拼命想抓住每一条的信息,累的眼疼手指疼,敬业爱岗爱学。
喝鸡汤文,一起自嗨,先是述说令人不满的现状,然后困惑焦虑,再是改变方式,经过努力自己终于走出误区,现在比以前好了多少……
阅读时心情和肾上腺随着鸡汤文的情节进展而起伏跌宕,大气不敢喘,最后随着豁然开朗,才恍然大悟。奥,原来如此,自己也明白了,进步了,然后特高兴,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继续翻找下一碗鸡汤,所以有人说鸡汤害死人,尤其10万+的鸡汤,这需要自己辨识。好在有些一句话的金句就很警醒,譬如“人能改变的只有自己”!
丝山骑友读了那么多书却记不起多少
读书就是这样的,问你想着了什么?都忘了。书里写了什么?不记得了。书的述说结构呢?更想不起来。这是读书的正确姿势吗?
自己的脑袋成了别人书本的跑马场,把脑袋弄得一团乱,没有知书达理,温文尔雅,这是怎么了?过去的读书人都是有个读书人的样子的呀?那你读的书,努力,到底怎么了?
你订阅了那么多付费知识,忙的听不过来,真的掌握的又有多少?清华管理课的宁向东老师就明确说过,“听说有人边开车边听我的课,我很生气,我的课就是坐下来认真听,也得好几遍才行。你开车听想掌握,没门。”,我们真的没有提高。
信息过载超载是这个时代的特征,正如罗胖所说,我们被抵达了,各种推送,各种新闻,各种APP,各种付费知识,各种骚扰电话,收入有时被提高了一样,最有意思的几年前有个人被神经病了。
关掉全部推送试一试,是不是真的落下了什么?
否则,我们的时间就被消耗了,我们只赚了个满脑子糊糊。
王义军拍摄努力、爱学的正确姿势的样子!
学好任何一门知识都要花费较长的时间,10000小时的定律不过时,痛并快乐着。
碎片化时间学到的都是碎片,也仅仅是碎片,正如满地的砖头,离盖起大楼还远着呢,还需要钢筋混凝土人工设计等等一个整体的框架,一个整体的逻辑体系。
学科的逻辑体系,整体结构才是我们通过学习需要掌握的,然后才能运用。
所以通过朋友圈,关注公众号,行业资讯得到的信息与体系化学习没有关系,那都是假象!看到的那些不叫知识!
怎么样具体学?
“输出”。
将学到的输入处理后再输出,关键在于处理和认知,并在实践中检验。上学时有考试这种输出测试,工作后不再有考试,你只能交付工作工作成果,这就是输出。
如何才能输出的好?
对应需要的结果,进入定向输入模式大量输入,再发挥脑袋的作用进行处理。
丝山譬如阅读时分析作者的思路,逻辑结构,前后的行文方式,递进的安排;假若有自己来进行的话,会怎么做,与作者的差距在哪里?为什么自己没有这么想呢?
输入的资料的选择,信息不就是过载吗?那好,付费知识就是便捷之路,里面的大神级老师多着呢,依照自己的方向选择,一旦订阅认真跟随,反复学习,争取达到能够吸收并输出,并尝试着输出。省却了挑选的烦恼和避开了误区,不在垃圾堆里跌跌撞撞。
这才是知识共享和付费给我们带来的便捷,我们能很便宜的就学到大师级别的课程了,并会给我们带来认知的升级和自我的前进,在付费知识里我很巧的碰到了李笑来老师的课程,并跟着学习,后来知道他的《财富自由》在豆瓣评分高达9.3分,打磨既有的概念,学会选择,确立原则。
老话说了“贪多嚼不烂”,一次只专注建立一个好习惯,买一份付费知识,练就一项。也就是李笑来老师说的“不要用短跑的速度来长跑”,发力太猛的话,半道就下了跑道,甚至刚跑了不远就下了跑道,还抱怨自己没有耐力只有爆发力,这难道不是方法论吗?
假象|你看上去那么努力那么爱学?我们看见的输出者
输出:在这里指“写”。
只要真写,就能真的思考。
在我们的视野里很清晰的看到:惟德律所马主任的“惟德大讲堂”,周智律所的“每周论坛”,朱先勇律师的“婚姻家事”,费洪章的“学法小号手”,我们海洋所万国栋团队的大数据报告,刘静律师团队的大数据报告及其他很多……
很显然这些都是有价值的输出,并且经过了无数次的输入和处理,故而有价值。
我们海洋所刘主任带领全所上了“阿尔法”办公系统,全所升级,大数据的输出将成为指导具体行业避险的算法和安全稳定的算法。
顺着写这个行动,无论谁,都会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北京天同律师事务所蒋勇主任说“诉讼的本质,就是信息的整理和传递”,多及时。
在新年里输出眼看着成为了常态,你不改变,将再次被抵达!
尾音
如果觉得文字太长,看不到这里也就无法觉知这些了:只有写,反思,行动才有价值。
你若觉得这仅仅是一碗鸡汤,你可以接着翻找下一碗了。若不是,就开始反思自己~
丝山美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