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高中的时候,我的好友对学习没什么兴趣,只是喜欢看点文学作品,他总是一边看,一边笑个不停,我以为他疯了,真的。后来才知道,他是在读王小波。
写这篇文章之前,静下心一想,小波的书我也已经看了不少,应该是所有作家里最多的吧,这我也不知道呀,谁让他那么有趣!
是啊,如果你正好也看他的作品,你会发现,小波小说里的人,不仅从不哭,还总在笑。当然,这并不是说,他的世界里就没有痛苦,相反,小波经历过文化大革命。他是这么说的,我们的生活有这么多的障碍,真他妈的有意思。这其实就是他的逻辑,创作上的,我想也是生活上的。
王小波还说,黑色幽默是他的气质,是天生的。好吧,好友和我恰巧喜爱这种气质,这应该也是天生的。
我自己现在也写点文章,其中的原因是,其他人写的东西太矫情了,说句实在话,我不喜欢,也看不下去。哪有那么多的无奈嘛!若是用理性的眼光去看,我相信90%以上的问题都是伪命题,是不攻自破的泡沫,至于剩下的一小部分,我总以为我们还有乐观的心态可以去应对。所以在我的文章里,你多半看不到绝望,连悲观也不会有,现在如此,将来也如此,这是我写文章的原则,不会变的。
在王小波的书里,我也不认为你可以看到。王小波不觉得有牢不可破的囚笼。他表达得更直接:人生唯一的不幸就是自己的无能。
以数学家为例,他说:只要能证明费尔马定理,就可以获得全球同行的崇敬,自己也可以得到极大的快感,问题在于你证不出来。
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粉丝群,作为小波的读者,他们必定是有趣的,至少追求有趣。要是你也这么想,那就错啦,不是这样的。以前有人给王小波打电话,说:你应该写杂文,别写小说了,你的小说不够正经。要我说啊,这位朋友就不那么有趣,而且偏颇:谁说王小波的杂文就正经了。顺便说一句,这话是小波自己说的,不是我讲的。
按照我个人的理解,用伦理标准,比如正经不正经去谈论艺术,他是不喜欢的,他评价艺术,只看它对不对、美不美——你看呀,小波的思想在发光。
王小波的文风,平白晓畅,他写文章,像在和你聊天,即使是杂文,你也不会觉得隔膜。我读王小波,最开始是《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掩卷之后,我发现只想做文章里的那头猪,现在回过头再读,十年过去了,还是希望自己变猪,这可怎么办。对此我想了又想,功不唐捐,最后终于得出结论:不是我的脑子有问题,而是因为,这太他妈的有意思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