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FRANK_东
之前,东东在朋友圈里发了《伊尹是贤臣还是篡权之臣》一文,引起同学朋友们的热议。这篇续文,即是讨论内容的摘录。限于隐私,将其他人名隐去。
原文链接:伊尹是贤臣还是篡权之臣
××奇:你有没有想过,咱们距离商朝有3000多年,那时还没有史书,在1000多年后,司马迁写的史记,(其他两本不知道也没看过),他只能根据自己游历四方所听说的流传的写,(比如项羽的股市就是周霸告诉他的),所以和其它的书自然会有很多的不同。而且史记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见其真实度是别的史书不能比的。
××风:在我印象中,伊尹后来当了厨子,100多岁才死。我也觉得你是对的,太甲三年不可能悔改的,应该是他知道伊尹篡权。伊尹这样还是因为成汤对他太信任,权力太大了,越来越跋扈。太甲倒是没杀他,只是让他做了厨子。
××风:倒是有一处不严谨,凭伊尹当时的威望,如果他想自立为王,有充血的理由杀了太甲,或废了他,没有必要放逐。
××风:综合两个可能的证据,明显篡权一说更有说服力。以上仅为个人观点,勿见文即怒,上手即黑。
FRANK_东 @ ××奇:但是《竹书纪年》是战国时史书,比司马迁还要早至少200多年。
FRANK_东 @ ××风:嗯嗯嗯,我认为伊尹要是杀了太甲,他在历史上就不会成为贤臣了。
FRANK_东 @ ××奇:鲁迅也是批评家,他说的这句话不一定适用于所有指向。就比如说《三皇五帝本纪》,李慎就批评说这不是司马迁写得好的部分。还比如说归震川就批评:只有秦皇项羽的本纪才是他的极笔,前些本纪“时见疏漏”而不实。
××奇 @ FRANK_东:那为什么现在不管是考察还是考试,还是以史记为依据?
FRANK_东 @ ××奇:那是因为他们:1.不思考,没有批判意识。2.太听信权威,被鲁迅迷惑。3.知识过于局限性,仅以史记论天下,其他与其同等低位的史书不予以重视。4.不善于发现与研究,目前所存留下来的通史就这么多,何必只信司马迁,而不信陈寿、刘向、左丘明等大家。5.不善于考察,谁能保证司马迁句句属实,他自己在写的时候也不能完全保证,更不能保证流传、会意这个过程中不出现扭曲。对于某个史实,应结合多家观点进行考证,方得结论。6.被以史记做知识储备的书籍迷惑。可惜现在步入正轨的人太少,使得大部分历史书籍都以史记做知识储备。史记不为人所知,但这些现代文书籍可是能推广到全世界的。所以,这些只信奉史记的人就很多。7.敷衍了事,个人认为一部分原因在于一本史记,半个中国。至少在汉代以前,如果史记没有任何问题,是可以一本书论天下的。所以人们为敷衍了事,只信一家之言。
××奇 @ FRANK_东:那你去把这些话说给教委和专家听吧,看看他们是不是以为你神经病。自己都说不信史记的人几乎为零,那你以现在的身份说这些不就是瞎扯?
FRANK_东 @ ××奇:项橐七岁即为孔子师,苏洵一介布衣之谏言为朝廷所哗然。再说,有着自家之言的多得是,不缺大家。你有什么理由说明我上面所说的是错的,别怪我得理不饶人。你们这些官僚主义、阶级主义早就该被批判!就连明朝史官都在批本里批评司马迁有所不亦之实。再说,我是用的司马迁讲的不对的地方做的评论,有本事你把我刚开始的思考过程给教委和专家看,看看到底是谁批判谁?
××奇 @ FRANK_东:那你中考就这么写,看你有分嘛?
FRANK_东 @ ××奇:中高考的出题人才没有批判意识,才不会往这个满负争议的话题上出,再说即使他出了,即使我按照上面的这么写,老师也不是机器人,他也是以理服人的那种人,只要他挑不出错,一般不会去扣分,他要不以理服人,要只听信权威,我就不信不引起更大的争议。再说,史学大家吕思勉都在书里和我表明一样的观点,我只不过用更充分的理由、更严谨的事实去证明,去讨论,去更正指向。
×杰(老师):我刚刚度假回来,才看到高屋建瓴的看历史,对比分析,颇有民国学者遗风。读后几点想法,供你参考。1.儒家是何时形成的,又如何演变和影响中国的。2.商代初期的政权组织结构是怎样的,社会是怎样的和后来有何不同。3.司马迁在史记中为什么要这么写,竹书中为什么又那么写。4.你能从中学到什么。把这些问题放到历史情境中再去思考,看看是不是会有新的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