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句话是套用漫画中马克思说的: “It's money, stupid!”来的。
周六上午,荣光堂咖啡。黑格尔小组来聊小逻辑。哲学院的书友问: “你们法学院的,为什么要读黑格尔?”
这时我想起来了,早在我成为法学生之前,二十年前,就不自量力地碰过小逻辑,当然以失败告终。好在有些书,属于不求甚解但也永远留待日后分解的,这不,遇到向哲学院请教的机会,文本已模糊的我又捡起了书。
哲学院的书友一开场就坦言,以语言承载的哲学论述有许多现实的困难。这等于是打预防针。然而我们不会因此选择不言说,对吧? 所以我还是偏向乐观的认为,此行必有所获(有点利己主义)。
文本: 坐对面的中文系书友看的是另一个新译本,从德文版直译过来的,回头可以比较一下版本之间的差异。他这两年把小逻辑读了许多遍,书的留白处密密麻麻写满笔记。我才意识到读黑格尔我干脆没写过笔记——间接证明我始终在门外徘徊。
黑格尔小组里都是研究生。中文系书友是从黑格尔的美学入手去做他的研究的;哲学院书友是在做《资本论》相关专题;法学院的同学被我请来,是因为上学期他在课堂分享《法哲学原理》令我印象深刻。其实细心发掘,好多小孩都能静下心来研读他们感兴趣的经典,青少年时代的阅读足以影响余生,是真的。
既是“闲谈”黑格尔,话题不可避免的扯到神学,佛学。我猛地想起,当年去上佛学课向长清法师提的第一个问题: “是否存在自由意志?” 时间很短,长清师的具体回答不记得了,但记得是否定的,佛学否定了自由意志。这和今日黑格尔小组的“必然性与自由”的讨论又接续上了。
黑格尔所在的时代,人类大概比较信赖理性,有未受打击的自信心吧,然而我不知道,在脑神经科学、基础物理学、人工智能发展的时代,他会如何修正自己的体系。我这是苛求古人了吧。
对于“概念本身是必然性的力量以达致自由”这一小点,从本质论到概念论过渡的那一节,书友们从文本到各自的观点进行了交流。不由得私心窃喜一下: 我想要的真正的读书交流,还真的达到了! 虽然,类似这样的时刻是少数,但正因为是少数才深刻吧。
末了,我问哲学院的书友,如果再次研读小逻辑,有没有什么方法经验推荐,他说可以不拘于小逻辑文本本身,黑格尔的美学论著、哲学论著、其他讲义,都可以入手。事实上也正因为逻辑学是黑格尔哲学的“形式工具”(我姑且这么说),单是琢磨其工具,不看实体是不可能的。
哲学院的小孩手里拿着书本,扬了一下,说,应该离开文本,去生活,在生活中学。真是好孩子。既能一头扎入文本,又能翱翔于现实的海洋,这才是读书人的真本领吧。
荣光堂咖啡,我在意的当然不是咖啡了,是与知识共同体的交互。贪婪的我,仍然期待更多相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