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以太坊源码解析:trie下篇

以太坊源码解析:trie下篇

作者: fatcat22 | 来源:发表于2019-04-07 08:38 被阅读0次

    本篇文章分析的源码地址为:https://github.com/ethereum/go-ethereum
    分支:master
    commit id: 257bfff316e4efb8952fbeb67c91f86af579cb0a

    引言

    在上篇文章中,我们讲解了以太坊中Trie的主要原理。在这篇文章里,我们通过探索源代码来进一步了解以太坊trie模块。

    以太坊trie模块位于项目目录下的trie目录。下面我们先学习下模块导出的功能和用法,然后结合源代码介绍一下目录的组织结构和框架。

    trie模块使用方法

    trie模块提供了四个主要的对象和接口:Trie、SecureTrie、NodeIterator、TrieSync、Database。下面分别介绍。

    Trie

    Trie对象实现了Merkle Patricia Tree的全部功能,包括(key, value)对的增删改查、计算默克尔哈希,以及将整个树写入数据库中。

    你可以使用trie.New或trie.NewTrieWithPrefix来创建或打开一个Trie对象。trie.NewTrieWithPrefix相对于trie.New的不同之处在于,你需要提供一个前缀串,每次查询或写入(key, value)对时,都会自动将这个前缀串加到key的前面,然后再执行相应操作。

    Trie对象提供的方法名都很简洁易懂,几乎所有方法都可以根据名字知道其功能。这里我们只是简单罗列一下,不一一详细说明。

    func (t *Trie) NodeIterator(start []byte) NodeIterator
    func (t *Trie) PrefixIterator(prefix []byte) NodeIterator
    func (t *Trie) Get(key []byte) []byte
    func (t *Trie) TryGet(key []byte) ([]byte, error)
    func (t *Trie) Update(key, value []byte)
    func (t *Trie) TryUpdate(key, value []byte)
    func (t *Trie) Delete(key []byte)
    func (t *Trie) TryDelete(key []byte) error
    func (t *Trie) Root() []byte
    func (t *Trie) Hash() common.Hash
    func (t *Trie) Commit() (root common.Hash, err error)
    func (t *Trie) CommitTo(db DatabaseWriter) (root common.Hash, err error)
    func (t *Trie) SetCacheLimit(l uint16)
    func (t *Trie) Prove(key []byte, fromLevel uint, proofDb DatabaseWriter) error

    SecureTrie

    SecureTrie对象实现了Trie相同的功能,实际上它内部几乎都是调用Trie对象的方法实现的。唯一不同的是,SecureTrie中的所有方法会将传入的key计算一个哈希,然后把这个哈希当作key进行操作。因此你无法通过根结点到叶子结点的路径上的信息拼凑出key的内容,这也是它叫作"Secure"的原因。

    SecureTrie提供的方法与Trie类似,这里不再细说。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对SecureTrie节点进行枚举时,想要获取原始的key值,需要多调用一步SecureTrie.GetKey。因为NodeIterator.LeafKeyIterator.Key得到的是加密后的key,需要调用SecureTrie.GetKey得到原始key。

    NodeIterator

    NodeIterator是一个接口,如名字所示,它提供了遍历树内部所有结点的功能。它提供的方法如下:

    func (it NodeIterator) Next(bool) bool
    func (it NodeIterator) Error() error
    func (it NodeIterator) Hash() common.Hash
    func (it NodeIterator) Parent() common.Hash
    func (it NodeIterator) Path() []byte
    func (it NodeIterator) Leaf() bool
    func (it NodeIterator) LeafBlob() []byte
    func (it NodeIterator) LeafKey() []byte

    NodeIterator的核心是Next方法,每调用一次这个方法,NodeIterator对象当前代表的结点就会更新至下一个结点,此时你可以调用其它方法获取这个结点的信息。当所有结点遍历结束,Next方法返回false。所以使用NodeIterator接口的代码一般形式都像这样:

    for it.Next(true) {
      ... // 现在it代表一了一个新的结点,你可以调用其它方法如it.Hash等,获取这个结点的信息
    }
    

    需要注意的是,NodeIterator接口对结点的遍历是有序的。其实Trie就是一棵有序树,而遍历的内部实现就是按照Key从短到长、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的。(然而貌似并没有文档写明并保证遍历是有序的)

    生成NodeIterator结口的方法有3种。我们分别说明一下。

    1.调用和Trie.NodeIterator或Trie.PrefixIterator
    如果你想遍历某个Trie对象的所有结点,可以调用Trie对象的方法NodeIterator()PrefixIterator(),这俩个方法都返回一个NodeIterator接口用来进行遍历。NodeIterator()的start参数可以让你有选择的指定从哪个路径开始遍历,如果为nil则从头到尾按顺序遍历。PrefixIterator()方法能过参数指定前缀后,其返回的NodeIterator接口只会遍历路径中包含了你指定前缀的结点。

    2.调用NewDifferenceIterator
    NewDifferenceIterator函数的功能如名字所示,只遍历不同的部分。当你调用NewDifferenceIterator(a, b NodeIterator)后,生成的NodeIterator只遍历存在于b但不存在于a中的结点。

    3.调用NewUnionIterator
    NewUnionIterator也如名字所示,会把多个NodeIterator当成一个合集进行遍历。当你调用NewUnionIterator(its []NodeIterator)后,生成的NodeIterator遍历的结点是所有传入的结点的合集。

    另外我们不得不强调一下NewIterator函数,因为我觉得这个函数更常用到。这个函数用来枚举树中的所有(key, value)对,而不是每个结点(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关心中间结点的数据)。这个函数声明如下:

    func NewIterator(it NodeIterator) *Iterator

    它并不返回NodeIterator,而是返回Iterator指针对象。Iterator是一个结构体,只有一个方法。定义如下:

    type Iterator struct {
      nodeIt NodeIterator
    
      Key   []byte // Current data key on which the iterator is positioned on
      Value []byte // Current data value on which the iterator is positioned on
      Err   error
    }
    
    //Iteartor的Next方法
    func (it *Iterator) Next() bool
    

    可以看到Iterator结构体导出了Key、Value、Err三个字段。每调用一次Next方法,Key、Value和Err字段就会被更新。以下是一段使用NewIterator的示例:

    //假设tr是一个Trie变量,并且包含了("hi", "lili"), ("hello", "world"), ("good", "morning")三对数据
    it := trie.NewIterator(tr.NodeIterator(nil))
    for it.Next {
      if it.Err != nil {
        fmt.Println(it.Err)
        continue
      }
      fmt.Println(it.Key, it.Value)
    }
    
    //输出:
    //good morning
    //hello world
    //hi lili
    

    注意上面例子的三个输出是按Key从小到大排序的,这并非偶然。刚才已经说过NodeIterator的遍历是有序的,因此这里的输出也肯定是有序的。

    TrieSync

    TrieSync不是trie模块的主要功能,应用得也比较少,只在以太坊的downloader模块中用来辅助同步代表State的trie对象。与TrieSync有关的有以下几个方法:

    func NewTrieSync(root common.Hash, database DatabaseReader, callback TrieSyncLeafCallback) *TrieSync
    func (s *TrieSync) AddSubTrie(root common.Hash, depth int, parent common.Hash, callback TrieSyncLeafCallback)
    func (s *TrieSync) AddRawEntry(hash common.Hash, depth int, parent common.Hash)
    func (s *TrieSync) Missing(max int) []common.Hash
    func (s *TrieSync) Process(results []SyncResult) (bool, int, error)
    func (s *TrieSync) Commit(dbw DatabaseWriter) (int, error)
    func (s *TrieSync) Pending() int

    其中NewTrieSync用来生成一个新的TrieSync对象并调用AddSubTrie方法为同步root结点作准备。Peinding用来获取当前的Trie对象有几个结点待同步;而Missing则返回待同步结点的哈希。当调用者通过网络获取到这些结点的数据时,它会调用Process进行处理。在Process内部会解析并记录这些结点,如果解析结果表示它们还有子结点,则加入missing和pending队列里。当调用者再次调用Missing方法时,就会获取到这些缺失的子结点的哈希。这样不断循环,直到Pending队列为空,表示所有结点同步完成。整个过程的示意代码如下:

    trSync := trie.NewTrieSync(root, db, callback)
    for trSync.Pending() != 0 {
      missHashs := trSync.Missing(0)
    
      results := downloadTrieNode(missHashs)
    
      trSync.Process(results)
    }
    
    trSync.Commit(db)
    

    我们可以看到TrieSync并不具备同步的功能,它只是对结点的解析和组装。所以我觉得这个名字起得很有迷惑性,如果是我,我会把它叫做TrieBuilder

    Database

    Database是trie模块对真正数据库的缓存层,其目的是对缓存的节点进行引用计数,从而实现区块的修剪功能。Database对外提供的方法有:

    func NewDatabase(diskdb ethdb.Database) *Database
    func NewDatabaseWithCache(diskdb ethdb.Database, cache int) *Database
    func (db *Database) DiskDB() DatabaseReader
    func (db *Database) InsertBlob(hash common.Hash, blob []byte)
    func (db *Database) Node(hash common.Hash) ([]byte, error)
    func (db *Database) Nodes() []common.Hash
    func (db *Database) Reference(child common.Hash, parent common.Hash)
    func (db *Database) Dereference(root common.Hash)
    func (db *Database) Cap(limit common.StorageSize) error
    func (db *Database) Commit(node common.Hash, report bool) error
    func (db *Database) Size() (common.StorageSize, common.StorageSize)

    其中NewDatabaseNewDatabaseWithCache用来创建一个Database对象,其参数diskdb是一个数据库接口。

    在以太坊早期的trie模块中是没有Database对象的,加上这个就是为了增加节点引用计数功能,实现区块的修剪。详细信息我们后面再进行介绍。

    目录结构

    trie模块功能的实现代码全部位于以太坊项目的trie目录中,且没有子目录。下面我们对主要的源代码文件作简单的说明。

    • encoding.go
      在上篇文章中我们提到过在Trie内部key的最小单位是nibble而不是byte,以及key在从数据库存取的时候是如何编码的。这个文件里的几个函数实现了这两大块功能。(nibble就是将一个byte的高4位和低4位拆成俩字节得到的值,比如将0xab拆成[0xa 0xb],具体请参看trie上篇

    • hasher.go
      hasher.go中的代码实现了从某个结点开始计算子树的哈希的功能。可以说这个文件里的代码实现了以太坊的Trie的默克尔树特性。

    • node.go
      在上篇文章中我们介绍过为了缩短无分支路径上的结点数量,以太坊使用了不同的结点类型和结构。这个文件里的代码就是定义了一个Trie树中所有结点的类型和解析的代码。

    • sync.go
      sync.go中的代码实现了前面说的SyncTrie对象的定义和所有方法。

    • iterator.go
      iterator.go中的代码定义了所有枚举相关接口和实现。

    • secure_trie.go
      secure_trie.go中的代码实现了SecureTrie对象。

    • errors.go
      errors.go中只定义了一个结构体:MissingNodeError。当找不到相应的结点时,就会返回这个错误。

    • proof.go
      proof.go中只包含了Prove和VerifyProof两个函数,它们只在轻量级以太坊子协议(LES)中被使用。这两个函数被用来提供自己拥有某一对(key, value)的证明数据,和对数据进行验证。

    • trie.go
      trie.go实现了Trie对象的主要逻辑功能。

    • database.go
      database.go实现了Database对象的主要逻辑功能。

    实现框架

    前面我们说过,以太坊的trie模块提供了4个主要的对象和接口:Trie、SecureTrie、SyncTrie和NodeIterator。然而trie模块的核心功能是Trie对象,所以我们这里仅针对Trie作介绍(SecureTrie与Trie是类似的,实际上SecureTrie基本上是调用了Trie的方法)。

    Trie对象的功能总得来看可以分成两部分:(key,value)的增删改查和Hash与Commit功能。下面我们分别对其介绍。

    Trie对象的增删改查

    Trie对象的Get、Update、Delete等方法实现了其增删改查的功能(当然也包含TryXXX等几个类似的方法)。其实Trie对象本质上是一棵树,对于树的增删改查操作,也就是对树的某一路径上所有结点的访问。所以在Get/Delete等方法的实现代码里,主体结构就是对节点类型的type switch,并根据不同的节点类型和目的(新增或删除)对节点进行操作。我对这一过程进行了一下规纳,如下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key的驱动下,我们循环获取当前部分key所对应的结点(不断的“查字典”),并根据节点类型的不同使用不同的方式获取下一个结点。具体来说,如果是shortNode,则其value存储的是下一个结点;如果是fullNode,则Children数组中存储的是下一个节点------你需要根据key的值来确定到底是数组中的哪个元素;如果是hashNode,则说明这个结点还没有被从数据库中加载,只是存了一个结点哈希而已,因此要先载入并解析,再进行处理;如果是valueNode,则说明找到了key对应的value值,停止查找。

    从以上的流程中也可以看出,要理解Trie以太坊中Trie的实现,关键要理解这4个结点类型以及它们是如何被使用的。在上篇中我们已经详细介绍过shortNode和fullNode的设计原理,这里我们再结合代码,详细地介绍一下这四个节点以及它们在代码中的用法。

    在介绍4个结点类型之前,我们必须先说明一下node类型。这是一个接口类型,是4个结点类型的抽象(上面提到的type switch就是针对这个node接口类型进行的)。在shortNode和fullNode中,使用node接口代表其子结点,而不管子结点是什么类型。

    fullNode

    我们首先来看fullNode的定义:

    // code in node.go
    fullNode struct {
      Children [17]node
      flags    nodeFlag
    }
    

    结构体中flags字段记录了一些结点的其它信息,可以忽略不看,我们重点关注Children字段。上篇中我们提到过根据数据的元素个数来区分fullNode和shortNode类型,这里可以看到Children字段恰好就是一个17个元素的数据(是的,写入数据库时只写入Children,而不写入flags字段)。

    相信你现在已经可以很好地理解对fullNode的相关操作了。当遇到一个fullNode时,我们将key[pos]作为索引,从Children数组中取出下一个结点。这里不得不提一下key[pos]的值为16的情况。上篇中我们提到过两个情况:一是[]byte类型的key在Trie内部会被转换成nibble数组,并在nibble数组最后添加一个值16代表key已到达结尾(参考keybytesToHex函数);二是fullNode的17个元素中最后一个元素代表的是value而不是子结点。因此这里如果key[pos]的值是16,则取到的是Children数组的最后一个元素,也就是value。相信到这里,你可以完全理解为什么要在key尾部加一个值,以及为什么这个值是16而不是17或18等其它值。

    shortNode

    shortNode的定义如下:

    //code in node.go
    shortNode struct {
      Key   []byte
      Val   node
      flags nodeFlag
    }
    

    同样的我们忽略flags字段。可以看到shortNode有两个元素:Key和Val,这与我们之前介绍的一致(17个元素的是fullNode,2个元素的是shortNode)。

    当遇到一个shortNode时,首先要对比key是否有shortNode.Key保存的前缀,如果是则Val字段代表了下一个结点,如果不是,则代表树中根本存在key这条路径。

    shortNode稍微特殊一点的处理是新加分支。比如一个shortNode的Key保存的是"hello",现在要新增一个key为"held",那么就要把shortNode一分为二,中间插入一个fullNode。这个过程虽然麻烦一些但不难理解,我们这里就不详细展开了。

    hashNode

    hashNode的定义如下:

    type hashNode []byte
    

    hashNode就是一个简单的byte slice,它的内容就是某个结点的哈希(所以才叫做hashNode)。为什么会有这个结点类型呢?

    这个类型的存在是由结点从数据库中延迟加载的机制造成的。之前我们说过,Trie的数据是存储在数据库中的。当我们使用某个root哈希创建一个新的Trie对象时,不会将所有子结点都一下子加载到内存中,而是用到再去加载。例如当我们创建新的Trie对象时,会根据root哈希从数据库中加载根结点。假设根结点是一个fullNode,那我们接下来是否要继续将它的16个子结点加载到内存中呢?答案是不需要的,我们只需要让根结点的Children数组保存子结点的哈希(其类型当然是hashNode),在需要时使用这个哈希从数据库中加载,并替换掉原来的哈希。其它结点的处理方法也是这样。这就是hashNode的意义。

    valueNode

    valueNode的定义如下:

    type valueNode []byte
    

    与hashNode类似,valueNode也是一个byte slice。它的意义是代表value数据,而不再是一个结点了(虽然名字里仍有node这个词)。如果在访问结点时遇到这个类型的结点,说明已经找到了key所对应的value。

    Trie的Hash与Commit

    Trie的另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地方在于,它可以做永久性存储,也可以像默克尔树那样,获取根结点的哈希。这一小节里我们对这两个特性做个简单的介绍。

    其实的树类数据结构想要做永久性存储,面临的问题都差不多。我觉得一个最主要的问题是,在数据库中没有了内存指针,如何对子结点进行引用。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有多种,比如为每个结点编号且存储时将指针改为编号;或者像以太坊这样使用结点哈希引用结点。这些方法的道理都是类似的。

    之所以将这两个功能放在一起讲,也是因为它们内部的实现实际上用的是同一段代码。Trie.Hash和Trie.Commit方法最终都会调用内部方法Trie.hashRoot(Trie对象中还有两个方法Trie.Root和Trie.CommitTo,但与Trie.Hash、Trie.Commit都是一样的代码)。在hashRoot方法中,会调用内部对象hasher的hash方法。这个方法的就是遍历当前树在内存中每一个结点,将所有shortNode和fullNode结点变成hashNode(代码中叫压缩,collapsed)。直接看代码会更容易理解这个过程(下面的代码都是经过简化的,目的是为了更清晰的描述计算Trie的Hash和写入数据库的方法)

    Trie.Hash

    func (t *Trie) Hash() common.Hash {
      //注意hashRoot的参数为nil,即只计算哈希不保存到数据库中
      hash, cached, _ := t.hashRoot(nil)
      t.root = cached
      return hash
    }
    

    Trie.Commit

    func (t *Trie) Commit() (root common.Hash, err error) {
      hash, cached, err := t.hashRoot(db)
      t.root = cached
      return hash
    }
    

    Trie.hashRoot

    func (t *Trie) hashRoot(db DatabaseWriter) (node, node, error) {
      h := newHasher()
      return h.hash(t.root, db, true)
    }
    

    hasher.hash及相关代码:

    //hash返回的第一个node为hashNode,第二个node为传入参数n的缓存(其实也可以理解成拷贝)
    //collapsed为「压缩的」树,即它的所有子孙结点都是 hashNode。
    func (h *hasher) hash(n node, db DatabaseWriter, force bool) (node, node, error) {
      collapsed, cached, err := h.hashChildren(n, db)
    
      hashed, err := h.store(collapsed, db, force)
      return hashed, cached, err
    }
    
    //hashChildren 以给定的结点为根,将这个子树「压缩」。
    //所谓「压缩」,就是将所有子孙结点变成 hashNode 类型(并将原始节点存储到数据库中)。
    //hashChildren 的第一个返回值正是「压缩」树的根;第二个node为传入参数original的缓存
    func (h *hasher) hashChildren(original node, db DatabaseWriter) (node, node, error) {
      switch n := original.(type) {
      case *shortNode:
        collapsed := n.copy()
        collapsed.Key = hexToCompact(n.Key)
    
        cached := n.copy()
        cached.Key = common.CopyBytes(n.Key)
    
        if _, ok := n.Val.(valueNode); !ok {
          collapsed.Val, cached.Val, err = h.hash(n.Val, db, false)
        }
        return collapsed, cached, nil
    
      case *fullNode:
        // Hash the full node's children, caching the newly hashed subtrees
        collapsed, cached := n.copy(), n.copy()
    
        for i := 0; i < 16; i++ {
          collapsed.Children[i], cached.Children[i], err = h.hash(n.Children[i], db, false)
        }
        cached.Children[16] = n.Children[16]
        return collapsed, cached, nil
    
      default:
        // Value and hash nodes don't have children so they're left as were
        return n, original, nil
      }
    }
    
    
    //h.store计算collapsed结点的哈希;如果db不为nil,则将collapsed结点保存到db中。
    //Trie.Hash和Trie.Commit的区别也仅仅体现在这里。将普通结点变为hashNode这一操作也是
    //发生在这里
    func (h *hasher) store(n node, db DatabaseWriter, force bool) (node, error) {
      h.tmp.Reset()
      if err := rlp.Encode(h.tmp, n); err != nil {
        panic("encode error: " + err.Error())
      }
    
      h.sha.Reset()
      h.sha.Write(h.tmp.Bytes())
      hash = hashNode(h.sha.Sum(nil)) //将普通结点转变成对应的hashNode
    
      if db != nil {
        return hash, db.Put(hash, h.tmp.Bytes())
      }
      return hash, nil
    }
    

    注意上面hasher.hash和hasher.hashChildren的实现。这两个方法通过相互的递归调用,从叶子结点开始逐步地将所有结点变成hashNode。

    hasher.hash 始终维护着两棵树,它的前两个返回值分别为这两棵树的根。第一棵树的所有结点都是 hashNode 类型,包括根结点,因此使用这棵树可以很快的获得整棵树的哈希;第二棵树是原始的树,其结点可能是 fullNodeshortNode(当然也可能是其它类型)。使用这棵树可以防止每次调用 Trie.HashTrie.Commit 后,所有结点都被变成了 hashNode,后续再次调用 Trie.Get 等方法时又得从数据库中重新加载。

    hasher.hashChildren 用来将某个结点的所有子结点变成 hashNode 类型。作为 hasher.hash 的辅助方法,hasher.hashChildren 也维护了两棵树,不同的是它的第一棵树的根(也就是第一个返回值)并不是 hashNode 类型,只是这个根的所有子孙结点是 hashNode 类型而已。

    Database

    前面我们说过,在早期的以太坊trie版本中是没有Database对象的,后来加上这个对象就是用来实现区块的修剪功能(关于区块的修剪可以参看这里)。那么Database是怎么实现的呢?那就是对内存中的trie树节点进行引用计数,当引用计数为时,从内存中删除此节点。

    Database结构体中,对trie树节点实现引用计数功能的字段是dirties,它的类型是map[common.Hash]*cachedNode。其中cachedNode代表的是一个有引用计数的节点,它的定义如下:

    type cachedNode struct {
      node node   // node接口
      size uint16
    
      parents  uint32                 // 引用当前节点的节点数量
      children map[common.Hash]uint16 // 当前节点的子结点的引用计数
    
      flushPrev common.Hash // flush-list列表的字段
      flushNext common.Hash
    }
    

    在这个结构体中,parentschildren实现了引用计数功能。而flushPrevflushNext将当前节点加入到了flush-list链表中。

    insert

    我们先看看写入节点时会发生什么。当调用trie的Commit方法时,最终会调用Database.insert方法,且Database.InsertBlob其实也是调用insert方法,因此我们从这个方法看起:

    func (db *Database) insert(hash common.Hash, blob []byte, node node) {
      //已存在立即返回
      if _, ok := db.dirties[hash]; ok {
        return
      }
      //构造cacheNode
      entry := &cachedNode{
        node:      simplifyNode(node),
        size:      uint16(len(blob)),
        flushPrev: db.newest,
      }
      //引用子节点,将所有子节点的parents加1
      for _, child := range entry.childs() {
        if c := db.dirties[child]; c != nil {
          c.parents++
        }
      }
      db.dirties[hash] = entry
    
      //加入flush-list链表
      if db.oldest == (common.Hash{}) {
        db.oldest, db.newest = hash, hash
      } else {
        db.dirties[db.newest].flushNext, db.newest = hash, hash
      }
      db.dirtiesSize += common.StorageSize(common.HashLength + entry.size)
    }
    

    Database.insert的主要逻辑非常简单,就是构造一个新加入的cacheNode节点,然后增加所有子节点的引用计数(parents字段)。注意这里并没有增加新节点自身的parents计数,因为这里只是往数据库里加入一个新节点,没有证据显示有人引用了这个节点。

    reference

    以太坊在进行区块的修剪时会调用Database.ReferenceDatabase.Dereference两个方法。为了分析的完整一些,我们先来看看修剪时的调用:

    func (bc *BlockChain) writeBlockWithState(block *types.Block, receipts []*types.Receipt, state *state.StateDB) (status WriteStatus, err error) {
      ......
      if bc.cacheConfig.Disabled {
        ......  
      } else {
        triedb.Reference(root, common.Hash{}) // metadata reference to keep trie alive
        ......
    
          for !bc.triegc.Empty() {
            ......
            triedb.Dereference(root.(common.Hash))
          }
      }
    }
    

    这里先引用一整棵树,经过一些判断和处理,再找合适机会解引用这棵树(详细分析请参看这里)。

    对节点进行引用的功能主要在Database.reference中实现,我们来看看这个方法:

    func (db *Database) reference(child common.Hash, parent common.Hash) {
      //如果child节点不在缓存中,立即返回
      node, ok := db.dirties[child]
      if !ok {
        return
      }
      //如果children字段不存在则构造并继续后面的执行。
      //如果children已存在说明已经引用过子节点了,那么如果child变量代表的不是根节点,就直接返回
      if db.dirties[parent].children == nil {
        db.dirties[parent].children = make(map[common.Hash]uint16)
      } else if _, ok = db.dirties[parent].children[child]; ok && parent != (common.Hash{}) {
        return
      }
    
      //增加引用计数
      node.parents++
      db.dirties[parent].children[child]++
    }
    

    这个方法就是增加childparent节点的各自的引用计数。但这里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就是如果child已经被parent引用过了,且child代表的不是一个根节点,那么就不继续增加parentchild的引用了;如果child代表一个根节点,还是要继续增加parentchild的引用。

    这个处理有些难以理解,我们多解释一下。当父节点已经引用过某个子节点时,不再增加对子节点的引用是合理的,因为一个父节点只能引用 某个特定的子节点 一次,不存在引用多次的情况。但为什么parentcommon.Hash{}时,还要继续引用呢?

    这是因为在调用Database.Reference时,如果child参数是一个根节点,那么parent的值肯定是common.Hash{},也即common.Hash{}是任一trie树的根节点的父节点;所以这里判断parent是否是common.Hash{},也就是在判断child参数是否是一个根节点。对根节点的引用与对普通节点引用的不同之处在于,普通节点的引用发生在trie树的内部,因此刚才说了,一个父节点只能引用 某个特定的子节点 一次;而根节点是可以被trie树以外的地方引用的,比如在miner模块中引用了某个trie树的根节点,然后blockchain模块又对这个根节点引用了一次。所以这种情况不存在common.Hash{}只能引用某个根节点一次的情况。

    deference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解引用的代码。解引用主要在Database.dereference中实现:

    func (db *Database) dereference(child common.Hash, parent common.Hash) {
      // Dereference the parent-child
      node := db.dirties[parent]
    
      //首先解除父节点对子节点的引用
      if node.children != nil && node.children[child] > 0 {
        node.children[child]--
        if node.children[child] == 0 {
          delete(node.children, child)
        }
      }
    
      //如果child不存在,立即返回
      node, ok := db.dirties[child]
      if !ok {
        return
      }
    
      //减小对child参数代表的节点的引用
      if node.parents > 0 {
        node.parents--
      }
    
      //如果没人再引用这个节点,则删除它
      if node.parents == 0 {
        //将这个节点从flush-list中删除
        switch child {
          ......
        }
    
        //解除对所有子节点的引用,然后删除节点
        for _, hash := range node.childs() {
          db.dereference(hash, child)
        }
        delete(db.dirties, child)
        db.dirtiesSize -= common.StorageSize(common.HashLength + int(node.size))
      }
    }
    

    这段代码逻辑也比较简单,已经用中文注释进行了说明,这里就不再赘述了。但需要多说一点的时,只有某个节点将要被删除时,才会解引用所有子节点,而不是解引用某个节点的同时也解引用所有子节点。想象一下存在一个引用计数为2的节点A,它有一个引用计数为1的节点B(也即B只被A引用了)。当我们对A进行解引用时,A的计数变成了1,如果我们此时同时解引用A的子节点,那么B的计数将变成0从而被删除,但A仍然需要这么节点。因此只有当A的引用计数变为0将要被删除时,才应该解引用它的所有子节点。

    flush-list

    前面我们多次提到"flush-list"这个概念,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它是什么。要了解flush-list,首先要了解Database.Cap的功能。这个方法将缓存中的数据刷到真实的数据库中,直到缓存占用的内存量达到参数的要求。flush-list就是决定在刷新缓存时,先刷哪个节点、最后刷哪个节点的一个双向链表。Database.oldestDatabase.newest定义了这个链表的头和尾,链表的元素是cachedNode,而将cacheNode加入到这个链表中的字段就是cacheNode.flushNextcacheNode.flushPrev

    我们直接看一下Database.Cap是如何使用这个链表的:

    func (db *Database) Cap(limit common.StorageSize) error {
      ......
    
      oldest := db.oldest
      for size > limit && oldest != (common.Hash{}) {
        // Fetch the oldest referenced node and push into the batch
        node := db.dirties[oldest]
        if err := batch.Put(oldest[:], node.rlp()); err != nil {
          db.lock.RUnlock()
          return err
        }
    
        ......
    
        size -= common.StorageSize(3*common.HashLength + int(node.size))
        oldest = node.flushNext
      }
    
      ......
    }
    

    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典型的链表的遍历。至于其它对flush-list插入和删除的代码,相信在了解了它的功能以后,会很容易看懂,因此这里就不再详细说明了。

    总结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结合源代码,介绍了以太坊中trie模块的功能与实现。trie模块的代码组织还是非常工整的,主要文件有trie.go、node.go、hasher.go、encoding.go和iterator.go。

    trie模块的主要对象就是Trie。想要理解Trie的实现原理,关键是弄明白代码中的4种node类型,以及key的编码规则(encoding.go)。

    唯一我觉得不太好的是,在trie.go及其它源文件中,到处都是关于node的type switch。我觉得这几乎完全可以放到一个函数中去做,至少可以不像现在这样,在Get/Upate/Delete等方法中都有一套type switch。

    以上我是对以太坊的trie模块的分析,如有不对的地方还望不吝指正。


    本文最先发表于我的博客,欢迎评论和转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以太坊源码解析:trie下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neji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