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写道:“平凡的一天”“平凡的一周”又过去了。今天,我想回顾一下,这些平凡的日子中,都在发生些什么。有些想法,有些思考,我想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交流。愿每一位想要实现自己梦想的奋斗者,一起反思、共勉。
微笑在考试还没有接踵而至、试卷还没有漫天飞舞的高三上,在学校活动和我们告别的一轮复习,作业似乎成为了陪伴我们时间最长的一项工作。不仅仅是“每日一题”,而是“每天日题”,不少同学,从来到学校的那一刻,到课间,到课上,到晚晚自习,到回家,都在与作业奋斗。在这简单而纯粹的日子里,作业的地位和影响力在悄悄提升。特别是有了晚晚自习这一个统一完成作业的时间出现之后,“这科好不好写”“你写完几科了”“哇你作业写得好快,好像从来没有作业压力诶”类似的言论,充斥在年级的各个角落,在实验班、普通班,也在咱们共同的高三二班,同学们同仇敌忾,共同迎接这一大敌的降临。
午休1作业带给了我们什么?在晚晚自习此起彼伏的叹息声,在课间无奈的交流,在时常关切地询问他人的作业进度,几科几科十分认真的计算和比较下,不知不觉,我们的心情和生活状态好像被作业所牵动着。有时候,一道题有一些卡壳,一科作业占据了晚自习的大半,已经足以让情绪失去控制。可以看到,我们都明白早些完成作业,保证充足的休息来确保第二天的学习状态,更十分清楚训练时要考虑时间成本,在时间的压力下给自己一定的紧张感才能更好的达到练习的目的。但是,是不是还有一些事情,是尚未认识到的呢?
午休2第一点,我想,作业本身的特性在悄悄发生变化。拿我们做了快三年的棕皮来说,它仿佛还是那样的封皮,红棕交替;它似乎也是从前的名字。叫“40分钟”课时训练。但是,同样的十几道题,高一高二时,可能是这个出版社的自编题或者阶段性题目居多,且难度分布往往比较单调,令人容易适应。但到了高三,大量的模拟题、高考题已经穿插在每一科的作业里,和我们撞个满怀。这些题目,放在考场上,可能就是令人犯愁的压轴大作,可能就是这个学科最具有区分度、许多人准备了一个高三都在争取的内容,是决定了一届考生成绩的关键。但是放在作业本里,它可能只是占了小小的一个角落,一声不吭地存在着。在预期的五到十分钟之内,就把考场上需要20分钟做完的题目完成得很好,显然,从理论上,是难以达到的。有些时候,我们焦虑,着急,为做不出来而苦恼,一阵挣扎,研究很久还无法求得答案,是令人难过的。但这恰恰说明,这些问题本身就有它的价值所在,是一些名副其实的好题。他们的分量决定着,即便是明年的高考状元坐在教室里,也绝不可能仅在晚晚自习的两个消失内,把他们全部搞定。对于这一点,我想我们只需要一个平和的心态和一点耐心。每一次卡壳,又想办法化解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升的过程,就是在平凡和重复中孕育新生的终南捷径。
世界如此美妙,你却这么暴躁,这样不好,不好这就过渡到第二点,对待作业和考试的态度。作业和考试,换个说法,更加容易被我们自己接受的说法,其实就是练习。我们常常感慨考试时间太紧张,在提高速度上,好像没有什么是比大量的训练更加有效果的了。想要理想分数的同学,一定会乐于训练,慢慢提高能力。我们的训练量真的少吗?如果仅仅按照课时安排或者考试节奏来看,似乎是少了些。但是如果加上从来没有离开我们的作业来看,便一点不差。我们用光的签字笔,加在一起,可能不比那些状元相差太多,如果让平日的努力在多加上一点点加工,就已经十分优秀了。简单的训练,减去那些不该存在的犹豫,杜绝那些不好的书写草稿习惯,在提高速度的同时确保准确度。困难的问题,同样没有放下笔托腮思考的拖延时间,只有快速进入思考的状态,才能快速解决问题。实际上,这些问题确实不足以困扰我们很久,只是对于第一次尝试,难免会有生疏和不解。这一次找到了思维的突破口和规律,下一次只会越发地轻松惬意。这一次放过了一个内容,只会给下一次带来更多地麻烦,让未来的自己依旧和作业抗争。我相信,在一次又一次的训练和总结中,大家都会越来越轻松地对待作业和试题,让许多问题迎刃而解。
周六早读最后一点,就是分析总结的过程和看待题目的视角。数学、物理这两门学科被视作是分层的依据,因为它们好像是最能够体现人的思维能力、最能够体现人思考价值的学问。但实际上,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更有潜藏在表面下的深层逻辑,只不过它们藏得有时候比较深,不容易被人察觉。我们常常感到,古人的思想玄而又玄,生物的填空难知其所云,英语文章里我选出的那个选项,我怎么说都有道理:其实,是学科的特点和思维没有把握好,出题人的想法没有考虑到位,知识在头脑中缺乏框架。举那道生物题来说,题目给出了一定的信息,并让我们推测当C种群成为优势种之后,E和F种群数量锐减的原因。这时,如果仅仅作为一道完全开放的题来看,答什么都有道理,都能解释的通,但是答案却一定是有逻辑的。问种群数量减少的原因,首先就要想到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除去那些统计学上的各种“率”,能否记得在考点扫描时,我们填过的似乎没有什么用处的知识点。什么限制J型曲线在自然条件下的实现,S型曲线的原因?食物、天敌、空间是反复在作业中出现的填空,也是这道题目的基本逻辑所在。知道了影响数量变化的因素,无非就是从题目给的信息中筛选、对号入座,你给我食物信息我就答食物方面,给我空间上的条件我就往空间上回答,这样是否可以让原本看上去毫无根据的答案,变得十分简单和轻松,又富有逻辑呢?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就像那些看起来匪夷所思的选项和答案,其实是富有极深的思考价值和总结提高的空间的。总结提升的是什么?往细说,可以具体到一些需要注意的易错点,一个小知识的强化理解;往宏观讲,就是整体的分析思路,寻找符合这个学科的思维特点。有些学科侧重创造和发散,那便可以突破思维定式,去发挥你自己。有些学科一定是更加侧重理解,要弄懂文章说的是什么,出题人想要干什么,去理解别人。在看待题目的角度上,越清晰、越透彻,就是越快速而准确的方法。曾经有同学分享,要用哲学的眼光看待数学,是最有效果的选择。事实证明,高层次的站位就是理清思路、减少困惑的好方法。就像现在拿来一道初中题目,一定是信手拈来。因为我们的视角在变化,境界在提高。也许我们现在不能一眼看到每一个问题中背后的深层逻辑,也许我们还尚未在重复的生活中感受到学科的魅力和精彩,但是,我们可以前进,可以尝试,也终将得到丰硕的成果。
astonished我始终不愿意在这里写道:“平凡的一周又过去了。”因为高三的这一周又一周,因为我们每一天的努力和进步变得十分不凡。只要在视角、心态、思路上稍微做一些调整和改变,这些大学时就将成为小儿科的内容,一定不会是我们前路上的险峰。祝愿各位在剩下的一百八十天中,轻松和愉快地大步向前,马到成功。
(#/。\#)
此外,祝贺仲熠成年辣٩(๑^o^๑)۶
( ´艸`)文章:辛宇正
图片:小宋老师,Internet(*˘︶˘*)
编辑:郑燕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