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些人看来,这世界“冤有头、债有主”“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相反,有的人则认为,这世界明明是“弱肉强食”“赢者通吃”的丛林社会。当然,还有人认为,不公平是暂时的,“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为什么明明是同一个世界,在不同的人看来,却有着很大的差距?
因为我们有着不同的社会角色,观察世界的视角不同,或者说世界观和方法论不同。套用经济学常用的语言,根本上,还是由于我们检验真实世界所用的模型不同。
以往所受的教育,生活和工作的经历,周围熟悉或不熟悉的人的遭遇,都可以决定我们对世界的基本看法,或者进一步地,成为修正我们观察世界所用模型的依据。
哇,世界如此不同,根本上在于模型的大相径庭。
在同一座城市生活,即便是关系很好的朋友,假如没有相同或相近的工作圈或生活圈,如果不是刻意相约,相信很多人几个月甚至几年也很难见上一面。那么,每个人平日里所见、所闻、所想,想必也会有很大的不同。
所谓相同或相近的工作圈生活圈,无非是模型相同或相近。如此而已。
以上网浏览为例,由于我们的侧重点不同,所以登陆的网站和浏览的内容也会存在一些差别。在大数据和信息裸奔的背景下,你的一举一动都会被记录,并进而被精准推送的商业广告狂轰滥炸。比如,你刚刚看了一条相机的网页,但接下来的若干天,会有各种相近型号的相机广告不断推送。你看了一条交通事故的视频,以后再看视频时,排在前几位主动推送的视频里,往往都是有关车祸的内容。你刚在房屋中介网站登记,转瞬间就会被各种建材、装修、贷款电话骚扰。
这当然与网站或媒体所采用的算法有关。但如此一来,就会产生“挤出效应”,导致你所看到的,只是你想看到的,或者你最近想看到的。而那些你不想看到的,只有在极小概率的情况下,才会进入你的视野,或者根本就没有机会占据你的屏幕。
所以,喜欢看正面新闻的人,眼前往往永远充满阳光。而喜欢看负面新闻的人,看到的世界,也往往比一般人所看到的更为黑暗。负面新闻本来就比较少,属于稀缺资源,有时候会“断供”,为了投其所好,只好把很久以前发生的负面新闻,不断翻出来加以推送。
世界并非尽善尽美,但也绝非一无是处。
从人性进化的角度看,世界演变的相当慢。比如,两三千年前的社会,其是非善恶的标准,与今天相比,并无多大的不同。对平均寿命不过七、八十岁的人生来说,不是世界变了,而是你我观察世界的模型如此不同。
回到问题的原点,如果发现自己对世界或问题的判断总有偏差,怎么办?
很简单。修改模型,调整变量。
其实,每个人都是自觉的经济学家。只不过,大多数人不知道也不认可什么劳什子模型和变量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