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别人的故事里看到自己的影子,在别人的歌声里听到自己的心声。
案例呈现:孩子上初二,平时爱玩手机游戏,以前家长没学习前,处理的方法属于直接粗暴型,没收手机、摔手机、吵孩子。爸爸很严格,爸爸和妈妈教育方式还不一致,家长学习后运用院长的接话技术,双圈理论,用老母鸡孵小鸡的方式去温暖孩子,孩子虽然还是每天玩手机,一玩玩到12点,但是家长没有像以前那样,用直接粗暴型的方式处理了,而是先接纳孩子当下的状况,现在和孩子的关系越来越融洽,孩子主动和妈妈聊天,聊了很多内容。妈妈现在的困惑是继续让孩子玩?下一步该如何做?
院长指导:
1、心理博弈的过程。
感想:当孩子每天玩手机玩到12点,在我们不知道玩手机背后的真相的时候,可能很多家长都已经按奈不住了,担心这么晚了,对身体不好,担心孩子的视力,于是就开始不耐烦地催促、批评、强迫的没收手机、断网,恨不得只通过我们的嘴,一次就能帮孩子管理好手机。孩子越大越不会吃这一套,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想。但是院长说,先让他玩,先接纳他当下的现状,孩子玩到12点你就做家务做到12点,你能做到么?可能有的家长越看越火,他玩手机,我做家务,还陪着他!可是我们的方法也解决不了,越解决越糟糕,那就乖乖听话按照院长的要求和流程一步步进行!所以这个过程就是心理博弈的过程。
2、葬送机会——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作为家长特别想让孩子完美,在家里不想让孩子犯错,在学校老师也不想让孩子犯点错,所以现在的社会出现了很多在家里的乖乖孩,在学校的好学生,走进社会犯错误。我们要给孩子试错的机会。比如一个员工犯错了,你每次都是劈头盖脸的批评他,员工会是什么心情,即使他改正了,可能对他也是怨声载道,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员工每次犯错误,你是耐心再耐心地原谅他,教他具体怎么做,他自己都不好意思了,会真心的开始自我反省自己,我到底应该怎么做才不犯错。就像一个鸡蛋一样,从外打破就是炒鸡蛋,从内往外打破就是一条鲜活的生命。
3、等到教育时机和孩子正式的谈谈。
感想:当孩子接收到的信息是爸妈是允许我玩的,是支持我的,他的抗拒之心会慢慢放下来,没有了对抗和戒备,当这个玩手机的量达到一定的时候,他自己都受不了了,也就是我们和孩子正式沟通的时机了。此时我们已经占了心理优势。
最后院长又具体的给家长谈到如何和孩子沟通的流程,特别受用。如果我是孩子,我肯定是愿意和家长一起面对如何管理好手机这件事的。当我们的话孩子愿意听了,我们的话说得才有意义,才有效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