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生活美学

作者: 葛瑞思 | 来源:发表于2019-11-27 16:21 被阅读0次

    《心是孤独的猎手》读后感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孤独的灵魂。卡森·麦卡勒斯(Carson McCullers)在她的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 (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中,以不同的方式透过不同的角色呈现了不同的孤独。

    孤独的生活美学

    故事从几个似有关又疏离的人物,在一个小镇里的生活铺展开来。辛格和安东尼帕罗斯两人是哑巴,他们形影不离,每天一同出门工作,再一起回家;比夫经营着咖啡馆,成日⾯对来往的客人,却迳自以旁观者的角度观察着他们,天天和妻⼦相处于同⼀个房间,似乎并没有任何交流; 米克和家人挤在⼩小的屋里,⼼却停留在遥远的梦想中; 科兰普医生结婚生子,却依然⾃己独⾃生活着,与孩⼦之间关系紧绷; 杰克企图宣讲自由,对社会充满了不满情绪,却没有办法改变现状,在不同的城市⾥漂泊。

    故事中青涩少女米克对音乐情有独钟,自己偷偷藏者一个鞋盒,里头有她为制造小提琴而收集的各种配件,还经常在别人的屋外听收音机播放的音乐。她认为自己的感知里仿佛存在两个地方。她把她的内心称作"里屋",辛格也在她的里屋,可以与人共享的空间称作是"外屋",学校和家里每天发生的事都在外屋。其实每个人都有里屋及外屋,里屋是私密的内心世界,只有自己信任的人能够进入,外屋则是留给家人和朋友的空间。

    书中这几个角色都把哑巴辛格当作倾吐的对象,与其说是倾诉,倒不如说是独白,因为他们并不期待回应与交互,就像我们想找个说话的对象,却不见得想听对方说话,只想倾诉自己的心事。所以这几个人聚在一起时反而没办法沟通!然而辛格扮演着倾听的角色,自己的内心又有谁懂呢?我想真正的孤独就是我们在热闹的人群中,却没有可以碰触心灵的对象,辛格是个哑吧,他没有回应的能力,只能选择倾听,但是相信他的内心是孤独的,因为这些人触动不了他的内心。他最后因为失去了好友而举枪自尽。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孤独的时候,熙来攘往的人群中,即使身体的距离贴近,心灵的距离却十分遥远。地铁⾥紧紧地挨着的人群,彼此之间完全没有沟通交流,人人各⾃埋⾸于⼿机⾥的世界,塞着耳机自顾自地沈浸在游戏、视频、电视剧,或者动听的歌曲中,耳机隔开了人群,每一个个体都处于孤独的世界中,不必于他人互动。如此的孤独不是天天藏在我们生活中?

    《孤独六讲》对比《心是孤独的猎手》

    在作者卡森巧妙的安排下,书中每一个人物呈现出不同的孤独状态,凑巧的是,我阅读这本书的同时,还一边阅读蒋勋老师的《孤独六讲》,因此对比了其书中的“情欲孤独”、“伦理理孤独”、“革命孤独”、“暴⼒孤独”、“语⾔孤独”和“思维孤独”。

    米克对音乐的热爱,以及她对辛格的默默关注,是情欲的孤独; 科兰普医生与家⼈的疏离是伦理孤独; 杰克响往的自由,以及他想改变的体制是革命孤独; 巴布尔意外枪击⻉比,心中的恐慌是暴力孤独; 我们就算可以开⼝说话,都无法轻易找到深得我心的对像,更何况辛格是个哑巴? 这是语⾔的孤独;⽽每⼀个人物都有他们的不同思维,各⾃的关注重心,这是思维孤独。虽说两本书性质差异很大,并没有可比性,但同样是描写孤独,我更认同蒋勋以欣赏的态度来直视孤独,享受孤独。

    我想有可能卡森内心也是孤独的,她用笔下不同人物的特质,描绘她⼼里不同层面的孤独,为她的孤独找⼀个出口。她为辛格选择的出口就是⾃⼰结束了生命,这会不会也是一种投射? 除了放弃⾃⼰的生命以外,辛格难道没有其他方式来⾯对他的孤独吗? 我不喜欢这样的故事情节安排,当然也不认同自杀的做法。然而“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多阅读名家如何处理、呈现不同题材的手法,了解⼀本经典著作的杰出之处,我绝对不容有他地必须取法学习。或许辛格可以⽤不同的方式来面对孤独,但是或许震憾⼈心的力量就不可比拟了。

    里屋与外屋

    我喜欢作者用“里屋“与”外屋“ (或译”内室”及“外室”)来刻划内心,更觉得里屋与外屋可能都不止一个。祷告的时候是一个里屋,在那里面只有神能够进入,只有和神单独相处的时候,是我最放松、最平静,完完全全坦然面对自己的時刻;有的里屋只有亲近的朋友可以进入,但因为她们不是基督徒,尽管我愿意却没办法和她们分享"神的里屋"。和家人相处是一个外屋, 和不同群体的朋友相处,又有不同外屋。例如不同时期的同学,不同阶段的同事,教會小組的姐妹,文字事奉團隊的伙伴,都分别在不同的外屋。而外屋之外还有"围墙",许多工作上,生活中接触到的泛泛之交,顶多只能请他们到院子小歇,不能请他们进入屋内。

    目前可以进入我里屋的人,只有一、二位,我一直祷告,期待有朝一日能够邀她们进入我与神共处的里屋。当然,也希望在不同的"外屋"找到能够更深入相交的人,请她们进入我的里屋。我因为在异地工作,一直处于孤独的状态,相知相交的朋友几乎是零。真心希望能夠找到在属灵生命和我一同攜手並進的朋友,自由進出我的院子,外屋及裡。

    由于读书会深入探讨“孤独”这个主题,我仔细推敲一番,发现孤独也可以是一种美,不一定非要用负面词汇去解读。我喜欢孤独。我也享受孤独。甚至可以说对孤独的状态甘之如饴。

    我喜欢阅读、听音乐、看电影、游泳,我还喜欢自己一个人旅行、摄影,这些活动都有独自完成的楽趣。我曾试过结伴出游,却发现彼此喜好的事物不同,反而不能尽兴,因此后来只愿独自旅行。年轻时喜欢和朋友一起看电影,但是年纪越长越找不到可以一起看电影的朋友,就算有,也总觉得无法分享内心的感受,反而因为没有办法碰撞出深刻的心灵互动而遗憾,渐渐变成只愿自己在家看电影。

    如何面对孤独

    我思忖为何自己喜欢独处,其实是享受那种不必取悦人的自在,因为,不用担心任何小动作会引起人的不悦,甚或说出什么话会得罪人。常年在异地工作,事业经营的屏颈必需独自突破,因此孤独己经成了一种习惯。幸亏自从成为基督徒之后,养成了与神对话的习惯,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难处或心事,主耶稣都是我倾心吐意的唯一对象,这种自言自语的习惯,就像是随时随地都在祷告一般。

    基督徒在面对属世价值观的挑战时,从属世的角度看上去或许是孤独的。然而,主耶稣能够看透我们的心怀意念,使我们遭逼迫也不觉痛苦,陷困境也不觉害怕。祂是我们属灵争战中坚固的力量,是我们的磐石、山寨,因为祂说:"我要教导你,指示你当行的路;我要定睛在你身上劝戒你。" 所以事实上基督徒并不孤独,因为一路有主同行。我庆幸自己能够有主陪伴,走过生命的风暴!

    虽然我享受独处的自在,却并不因而孤僻难相处,我同时也喜欢和朋友相聚的欢乐时光,毕竟与人相交,不可能预期所有人都能深入我心, 因此不必要求人人了解我。反而我可以藉由关怀身边的人,聆听许许多多精彩的故事。所以坐出租车、按摩、上美发院修剪头发、健身房时,我喜欢和为我服务的对象聊天,搜集不同的故事。感谢神的恩典,他们也愿意和我分享他们的故事;许多朋友常找我聊天,因为我是一个愿意倾听她们心事的对象,她们喜欢对我𣈱所欲言,把心里的苦恼或抱怨一股脑地向我倾吐;我还发现,生意上往来初次见面的客户,也能够对我侃侃而谈他们的私事。或许这是上帝赐给我的恩赐,经由倾听能够了解朋友的需要,用听赢得说的权力,当我真地回应他们的故事时,福音的种子已经默默播下。

    自从参加了创文的课程以来,发现写作也必须孤独完成,于是我找到了另一种独处的方式,藉由书写,心里的想法得以梳理记录下来。看过的书、电视剧、电影;生活中遇到的人事物,一片落叶、一个影子,都可以成为写作的题材。写作的时候思路更加条理分明,也更能经由心得感想,检视自己的逻辑思维不够严谨之处,尤其文字能为自己不同心境的独白留下纪录,再度阅读时还能反省不合神心意的想法,认罪悔罪后进行改善修正。

    孤独,让我感觉到神的爱,因祂的带领,我从骄衿自负中跌落谷底;因祂的带领,我从事业的谷底再度站立;因祂的带领,我找到可以服事的会幕;因祂的带领,我重新拾起笔来。祈求上帝继续带领,让我透过笔为神书写动人的篇章,影响那些神计划中亲自捡选的人。

    然而,我却不再孤独!因为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文字事奉伙伴,一路与我相伴,跨越空间的限制,在属灵的空中,我们交流、激荡。当我用正面积极的态度来解读孤独时,我发现,其实孤独也可以是一种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孤独的生活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nnpw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