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赵恒曰: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 清代女诗人席佩兰的这句诗,写出了富人读书的美好。“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的这一名联,则成为穷人读书的座右铭。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十年寒窗的结果,往往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从而换来人生的沧桑巨变。一朝金榜题名,人生沧海桑田。古代人的读书,是底层通往庙堂的天梯,寄托着天下穷人的无尽希望。
颜真卿论读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陶潜《五柳先生传》的宗旨则与之相反:“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 “ 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 孟郊有一首七绝: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种读书成名后的欢乐,就是对亚里士多德那句名言的生动诠释。
吕纯阳祖师说: “由来富贵原是梦,未有神仙不读书。” 神仙看淡名利,看破红尘,唯独看不淡与放不下读书。九霄云外之上、位列仙班之后还要读书,我们凡夫俗子更没有虚度光阴的资格。
杜甫诗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事物的发展,往往要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读书也是一样,也必须经历量变到质变。“读书破万卷”属于量变,“下笔如有神”属于质变,读书人只有经历量变之痛苦,才有资格享受质变之崇高。
卢照邻诗云: “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这几句诗指出: 在寂寂寥寥居住,与年年岁岁相伴,读书人往往要心如止水,耐得住寂寞。
汪洙的《神童诗》曰:“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还有“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这种论调指出,今天耐得住寂寞,来年方有出人头地的机遇。
古人云:“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在人声喧嚷,物欲横流的时代,读书能淡泊名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