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实在没啥写的,就把之前日更的所有文章重新看了遍。我的习惯很少修改文章,除了特别明显的错别字,一般不会动,尽量保留原来的文字和思路。尽管不完美,但原状就像画作的手稿一样,有笔触、有瑕疵反而是最有记忆点的。
看完自己所有的文章后,有一个很明显的感觉,总觉得文字不够自然,语言的组织稍微有点刻意。没有那种一气呵成的感觉,就像车辆运行间的顿挫,读起来没那么顺。事实上,写作的过程也确实很畏缩,总是在一些小的段落或是字句上过于返复,反而会失去一个很果断的语气。
于是我联想到了经常看的纪录片,有很多印象深刻的纪录片,里面的语气非常克制,但却能带给人震撼的力量。如何保持克制,能让自己的文字更有力量,是我需要我用更多的写作去领会的。
首先,需要克制写作时的企图心。刚开始的时候,有企图心很正常,每写一段文字,谁都希望能引起别人关注,希望别人能点赞,像朋友圈一样不管写什么都能获得别人的反馈。会让写作的过程分心,不够专注在自己的写作节奏里。
其次,需要克制情感。看自己的文章,很难有看别人文章时的心态。反思过去在看书的时候,哪怕是在公众号看推文的时候,会以一种很挑剔的眼光去看。同样的文字如果出自自己的笔下,作为亲历者的视角,就没有了那种挑剔,心态会更包容。所以文章的感染力,不在乎语句是否华丽深刻,能打动人,让读者有感同身受的地方就足够。
写作,本质上是表达。音乐、绘画、电影等都是表达,只不过形式不同。如何让表达更艺术、更含蓄,是需要相当的技巧和分寸把握的。简单直接的宣泄是浅层的,多样多层次的情感表达才是文学层面所追求的,也是我需要不断学习的地方。
多年以前看过一部贾樟柯导演的文艺片《三峡好人》,至今记忆犹新,而且每次重看,都会有不同的震撼。电影的镜头非常直白,却有着击穿人心的力量,直揭人性。导演的表达手法非常克制,就像纪录片,片子里基本感觉不到褒贬的痕迹,最大限度的留白给观众。
写作,跟电影、纪录片,甚至音乐等有相通的地方,就在于都是一种表达。好的表达,一定是能触发别人去主动思考的,而不是由作者去直接输入。
最后一点,需要克制的地方,就是太使劲。为求深刻,过于追求一些字面上的精致,例如,太多的介词连接,不太顺口的形容词等。这样会让语言不够简洁,拖泥带水。意思只要表达清楚,观念有传达到位,写作目的就已经基本完成。
通过这段时间,不断的写文章,也不断的看别人文章,感觉到了很多不足,也看到了进步。也明白了,读书破万卷,未必下笔如有神。读书和下笔,需要同时进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