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美文共赏
百合的柳宗元、刘禹锡“衡阳赠别诗”赏析

百合的柳宗元、刘禹锡“衡阳赠别诗”赏析

作者: 诗书优游的百合 | 来源:发表于2021-12-03 23:24 被阅读0次

            柳宗元和刘禹锡弱冠同时中进士,同时入朝为官,在御史台同时指点江山,同时参与永贞革新,同时被贬远州司马,同时被召还京。结伴再次走上贬谪路途的两个挚友在衡阳执手分别时,各自一连写了三首赠别诗。当我的诗词分享来到衡阳时,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一组六首感人至深的赠别诗。

    柳宗元、刘禹锡“衡阳赠别诗”赏析

    附:“诗书优游”诗词频道主播百合新年度频道介绍

    “诗书优游”平台、频道和主播介绍及百合的往期分享合辑

    朗读和吟诵的音频

            朗读、诵和吟都是在嗟叹和咏歌中体会诗词节奏和韵律的好办法哦!在吟诵中你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把所读的诗深深地印在脑子里,同时切实感受诗词的美。

            图中入声字是用右下角的小红点表示的,看看你是否能很快找到所有的入声字。找到所有的入声字以后,就可以玩“标平仄”这个游戏:在所有的平声也就是的一声和二声上面画一横(或者在下面画一个空心圆),这个符号表示平,不过千万要注意,有些一声或二声的字实际上是入声字,要标成仄声哦!然后在所有的仄声也就是三声、四声和入声上面画一竖(或者在下面画一个实心圆),这个符号表示仄。如果你自己不会标也没关系,可以对着我分享的图片找到每一个表示平仄的符号,照着标在你的诗上就可以了。不过,我非常推荐你们自己挑战一下,然后再与照片对照。

    赏析文本

            在上一期分享中,我们通过诗圣杜甫生命的最后两年“转蓬潇湘成永眠”的经历和他的名作《登岳阳楼》了解了闻名于天下的岳阳楼、洞庭湖,并再一次深深体会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湘水和洞庭湖无疑是湖南最有代表性的“大川”,而说起湖南的“名山”,相信大家会不约而同地想起大名鼎鼎的南岳衡山。

            南岳衡山位于中国湖南省中部偏东南部,绵亘于衡阳、湘潭两盆地间。衡阳这个地名就是因为地处衡山之南而得的。据《舆地纪胜》卷55衡州《风俗形势》载:“图经云:衡阳自隋始为州,以其居衡山之阳,故名。”“南岳”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尧典》:“(舜)五月南巡狩,至于南岳。”不过,虽然《史记·封禅书》中有“南岳,衡山也”的记载,但《尚书大传》里记载的南岳却是霍山。到了汉朝,《史记·孝武本纪》中有汉武帝“巡南郡,至江陵而东。登礼潜之天柱山,号曰南岳”的记载。直到隋文帝下诏改江南衡山为南岳,这一称号才确定下来属于湖南的衡山。据战国时期《甘石星经》记载,因衡山位于星座二十八宿的轸星之翼,“变应玑衡”“铨德钧物”,犹如衡器,可称天地,故名衡山。王勃《滕王阁序》中“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正道出了衡山的这一特征。又因为轸宿玉衡星主管人间苍生寿命,所以南岳衡山也称为“寿岳”,历史上除了舜帝南巡在衡山狩猎祭祀外,历代有很多帝王都往衡山进行狩猎、祭祀、祈寿等活动,如唐玄宗李隆基等,因此南岳也被誉为“中华寿岳”。

            衡山在五岳中虽然不如泰山的名气大,但是却有一绝,就是在衡山佛道两教并存并荣,放眼全球都是极其罕见的。衡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佛教圣地,环山有寺、庙、庵、观200多处。道教在汉至魏晋即入驻衡山,今南岳紫盖峰下弥陀寺废址右侧巨石上刻的《还丹赋》,即是魏晋时期道家的手笔。道教崇尚炼丹以及符录谶讳之学,与南楚原有的巫贶之术相融合,在南岳一带行道设教,一直未绝,庙会和赛神之风至今犹存。唐初那个和李白关系密切的道士司马承祯于玄宗开元元年(713)来南岳衡山,先是住九真观附近的白云庵修炼,后来又在祝融峰顶建息庵,法从者甚众。唐时文人与道家往来唱和也构成南岳道教文化的一大特点。佛教文化进入衡山比道家约迟200多年,代表人物为南禅七祖怀让,住南岳般若寺(今福严寺)。之后禅宗以南岳为中心传承弟子遍天下,所以南岳佛教文化主要是禅宗文化。著名的道教“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有四处位于衡山之中,佛祖释迦牟尼择优两颗真身舍利子藏于衡山南台寺金刚舍利塔中。尤其令人称奇的是,在衡山的山脚有一座南岳大庙,西侧是8个佛寺,象征“西方极乐”;东侧是8个道观,象征“紫气东来”。佛寺和道观开门相见,香火相通,因此产生了当地一句有名的谚语:“南岳衡山一大怪,和尚道士住一块。”你拜你的菩萨,我拜我的神仙,两者和谐共处,成为一道罕见的奇观。

            南岳衡山共有七十二座山峰,分别散布在衡阳、衡山、衡东、长沙、湘潭等县,其中最著名的当为回雁峰、祝融峰和岳麓山。其中祝融峰是衡山的最高峰,也是纪念衡山山神火神祝融的山峰。传说祝融被黄帝委任镇守衡山,教民用火,化育万物,死后葬于衡山赤帝峰,被当地尊称南岳圣帝。“祝融峰之高”为南岳风光“四绝”之首。由于常年烟云的烘托和群峰的叠衬,加之它矗立于地势相对低洼的湘南盆地之中,更显得它峻极天穹。在古语中“祝”是持久永远之意,“融”是光明之意,“祝融”是永远光明。唐代大文豪韩愈在《游祝融峰》诗中赞叹道“万丈祝融拔地起,欲见不见轻烟里”。北宋黄庭坚写道:“万丈祝融插紫霄,路当穷处架仙桥。上观碧落星辰近,下视红尘世界遥。”

            “青天七十二芙蓉,回雁南来第一峰”,作为衡山七十二峰之首的回雁峰虽然在高度上跟祝融峰无法相比,但却是在古典诗文中出镜率最高的。王勃、杜甫、钱起、刘禹锡、柳宗元、杜荀鹤、王安石、文天祥、范仲淹等著名诗人都曾到此并留有吟咏回雁峰的诗词佳句。说起来这是因为回雁峰和它所在的衡阳市的特殊地理位置。衡阳位于湖南省东南部,为罗霄山以西的重镇。东距江西省不远,南隔五岭就是广州的北面门户韶关,过了韶关不远就到广州;西南出湘江以西过永州就到了古代著名的军事重镇桂林。如果东以罗霄山为界,南以五岭为界,西以雪峰山为界,会发现这里呈一个“凵(读为砍)”型,中有湘水流经,而衡阳又居湘水之中,“扼荆湖南北,引交(越北)广为颈,更有衡山为后,湘水在前,为湘东重镇。”所以衡阳是这一区域的交通咽喉之地,无论是从广州去湖北或更北的中原地区,还是从北方出武功山经湘江南下入粤入桂,或者从江西宜春方向南下两广,最便捷的通道都是走衡阳,所以诗人们遭贬南下每每都会经过这里。而这里的回雁峰又分外能触发诗人们的羁旅愁思,因为传说北雁南来飞到此地就不再继续往南飞了,他们会在这里越冬,待来年春暖再北归,因此这座山峰才被命名为“回雁峰”。所以,你会在王勃的《滕王阁序》读到“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的名句,杜甫旅居衡阳时也留下了“万里衡阳雁,今年又北归”的诗句。其他如高适“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杜荀鹤“猿到夜深啼岳麓,雁知春近别衡阳”,还有苏轼“须信衡阳万里,有谁家、锦书遥寄”也都是有名的佳作。而范仲淹在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镇守西北边疆期间写下的那首脍炙人口的《渔家傲·秋思》中的名句“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更是家喻户晓。诗文因景成,景借诗文传,回雁峰和衡阳也因此名扬天下。

            在给大家分享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时我曾讲到柳宗元和刘禹锡弱冠同时中进士,同时入朝为官,在御史台同时指点江山,同时参与永贞革新,同时被贬远州司马,同时被召还京,后又再次同被外放远州刺史的经历,以及柳宗元请替刘禹锡去播州的义举,也提及了结伴再次走上贬谪路途的两个挚友在执手分别时各自一连写了三首赠别诗,这一组感人至深的赠别诗正是在衡阳留下的,所以当我的诗词分享来到衡阳时,我选择了把这一组六首感人至深的佳作作为我本期分享的主题诗。

            因为这一组诗的写作背景和柳宗元、刘禹锡这两个诗人我在之前的分享中都有过详细的介绍,所以这一次让我们直接来看这一组诗。

            二人此番出京与上次有所不同:永贞元年是被贬出京,诏令峻急,吏役驱遣,仓惶促迫就道;此番则属“量移”,由司马改任刺史。虽然“官虽进而地益远”,二人所受打击更大,但毕竟路途之时间限制要宽松许多。从柳、刘二人抵达贬地的时间已分别到了元和十年的六月二十七日和五月十一日来看,他们此番远迁还是比较从容的。据尚永亮先生考证,柳、刘此次所走的不是永贞元年被贬永、朗二州时所经由的蓝武驿道,而是走的长安至洛阳再南下的两都驿。此道不象蓝武驿道那样都是崎岖山路,尽管路程绕得远些,但却是平坦易行的大道。因此柳、刘此行虽然满怀孤愤抑郁,但两人能结伴而行,途中还不时有老友故人迎送酬唱,多少还能有些慰藉。柳、刘两位沦落天涯的知心朋友之间的诗酒唱和更是他们打发寂寞旅途时光的主要方式。当两人晓行夜宿抵达衡州地界,想到他们将要从此分道各奔东西,前路茫茫,世事难料,这一对志同道合的朋友不知彼此是否还有重新聚首的机会。千言万语难以言表,在此即将临歧分袂之际,两位诗人当然会选择写诗以诉深情。柳宗元性格比较忧郁沉稳,不似刘禹锡乐观豁达,因而感情也更为细腻敏感,因此先是他一气呵成,先提笔写下了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诗题中的“梦得”是刘禹锡的字。首联回顾了自己和刘禹锡遭贬十年的艰辛生活,抒发了对刚召回京旋即又贬远州的悲愤。“憔悴”意思是面貌惨淡,亦指艰难困苦。“十年憔悴”道出了被贬十年的屈辱与痛苦生活。“秦京”就是秦都咸阳,此处代指唐都长安。“岭外”指五岭以南地区,也即他们这一次要去赴任的荒远之地。我们各自在贬所熬过了十年艰辛,形容憔悴枯槁地好容易进了京,谁料到长安三旬未尽,现在反而又奉旨去更加偏远的岭外。颔联“伏波”指的是东汉伏波将军马援,“故道”指“伏波将军”马援率领军队攻打南越时曾走过的路。“风烟”就是风云雾霭。“翁仲”是秦时巨人,秦始皇曾铸金人以像翁仲,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翁仲遗墟,指伏波故道上的汉魏古墓。意指自己南贬所走之道正是汉代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交趾之道,但如今已是物是人非,路边墓地上的石人“翁仲”已横七竖八地躺在夕阳衰草之中。颈联是本诗的关键所在。“慵疏”就是懒散粗疏,这是托词,其实是说不愿与腐朽势力同流合污。“遭物议”指遭到众人的指责批评。“时名”就是一时的名声。作为刘禹锡的挚友,柳宗元真诚希望刘禹锡要吸取往日的经验教训,谨言慎行,韬光养晦,不要再凭意气用事,以免政治上再吃苦头,其委婉批评和殷殷规劝之意溢于言表。尾联抒发不得不分别的满腔悲愁。“临河濯缨”用的是李陵赠别苏武的诗“临河濯长缨,念别怅悠悠”两句的典故,意思是说,我们此番分别时痛苦的“垂泪千行”就可“濯缨”,所以不用像李陵、苏武分别时那样到河中去“濯长缨”了。而“濯缨”这一语典的出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又委婉表达了自己与好友刘禹锡都是清流,不是浊流,不言委屈,而人知其含冤。

            此诗首联追述起往事,简单扼要又语意深厚。始“伏”而“起”,旋“起”而又“伏”,短短十四个字,有回顾,有直面,起伏跌宕,贮泪其中,把两位诗人十几年来的坎坷命运集中凝炼地表现了出来,引发读者无穷的联想和遐思。“永贞革新”失败后,“二王八司马”们有的已经死在了贬所,两位诗人总算万幸熬了过来,但十年囚徒般的生活,身心均受伤害。为官乃徒有虚名,治民又力不从心,持家实艰难异常。作者到永州后,老母爱女相继弃世,自己因水土不服而染病在身,所居处所凡四遭火,差点被烧死,故“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不足为怪。好不容易等到皇恩浩荡,终于得以与友人在长安相见,心境也稍微好一点。谁知好景不长,到长安不到一个月,一道圣旨又把他们明升暗降地外放至更为荒僻的州郡做刺史。此刻,一切希望都化为泡影,海市蜃楼般顷刻之间无影无踪,本是“憔悴”的面容又蒙上厚厚风尘,更显其“憔悴”。这一年柳宗元44岁,刘禹锡45岁,正是为国效力的大好年华,奈何贬谪远州,英雄失路,宁不哀哉。

            颔联以伏波将军马援当年率领大军南征到此,叱咤风云,威风八面,战旗猎猎,金鼓声声,和如今将军庙前荒草遍地,断壁残垣做对比,即景抒情,以南贬途中所看到的凄清落寞的景物来衬托自己悲凉抑郁的心情。

            颈联“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最可涵泳之处是话里有话,诗句确实是在劝谏朋友和自我反省:我们之前是因为懒散粗疏招惹了非议,以后切莫再写诗作文争一时之名了啊。但诗人真的觉得自己和朋友之前的所作所为都是错的吗?今日的凄凉处境真的是他们咎由自取吗?其中况味恐怕不仅仅是规劝和自省。

            尾联两句表友情之深厚,叹身世之悲凄,将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诗人以汉代苏武去国离乡,李陵赠别苏武的诗句来比他与刘禹锡的分路,与苏李相比,“怅悠悠”则同,但他们用不着“临河”取水,这流不尽的泪水便足以濯缨洗冠了——“垂泪千行”看似乖谬,实则用艺术的夸张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表达其无尽的悲痛、愤懑、伤感、失落、依恋、忧郁互为交织的复杂感情。

            刘禹锡完全能感受到挚友规劝中的复杂感情和不忍离别的依依深情,他也饱含深情写下了《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这首诗的首联与柳宗元原唱的首联诗意相联,概括了他们被贬十年的辛酸和召而复逐的悲愤。老朋友啊,你和我同时遭贬,被迫离开长安已经十年之久,现在又一起奉召还京,怎料从千里之遥的贬所归来不久,却又遭到贬谪的厄运,你我又要分开。寥寥几笔,就把刘柳二人屡遭挫折的经历勾画出来了。且“十年”极写时间之久,“千里”极写距离之长,对仗可谓工整。对起述事,句稳而意深,同时又为下文的展开创造了条件,可谓工于发端。

            颔联所说的“重临”紧扣题目中的“再授连州”,是指自己第二次授连州刺史。“黄丞相”指的是西汉时贤相黄霸,受汉宣帝信任,曾两度出任地近长安的颍川太守,有“循吏”之称,后官至丞相,清名满天下。黄霸两次到颖川任职,刘禹锡初次遭贬即谪为连州刺史,途中追贬为朗州司马,此时再贬连州,所以都是重临旧地,所不同的是黄霸被汉宣帝重用,而刘禹锡是受唐宪宗打击的人;颖川是中原大郡,地近长安,而连州是偏远之地。刘两次被贬为连州刺史,但第一次根本没到任,因此“事异黄丞相”。诗人巧妙地以典明志。黄霸清名满天下,而刘的“重临”则是背着不忠不孝的罪名,带着八旬老母流徙南荒,这是积毁销骨的迫害。诗人通过“事异”两字把互相矛盾的情况扭合到一起,带有自嘲的口气,也暗含对当政者的不满和悲愤。“三黜”就是三贬。“柳士师”指的是柳下惠,名展禽,春秋鲁人。居处曰柳下,死后谥号惠。“士师”是掌典刑狱的官。《论语·微子》中云:“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说的是柳下惠在任期间,因“直道事人”而三次遭贬,字里行间流露出愤激之情。白居易有诗云:“展禽任三黜,灵均长独醒。”(《和〈思归乐〉》)这里用以比作同样品格、同样被“三黜”的柳宗元。柳宗元先被贬为邵州刺史,未到,再贬为永州司马,这次应召还京后,又被贬为柳州刺史,正是“三黜”。柳下惠三次被黜而名声依然很高,刘禹锡这里把柳宗元比作这位古代贤人,推崇之意清晰可鉴。柳宗元品德高尚,又有柳下惠那样的涵养,刘禹锡自愧不如,因而有“名愧”一说,实乃自谦之词,也表达了对柳宗元的由衷敬佩之情,同时也暗示他们都是因坚持正确的政见而遭打击的。

            颈联将笔锋从往事的萦回折入眼前的别况,从对往事的追述中回到现实的场景:两个人一起抬头仰望,目光追随着那北归的雁群,直到天的尽头。正当愁肠满腹时,远处又传来猿猴的声声哀叫,此情此景怎不让人肝肠寸断!“归目并随回雁尽”句,把两位志同道合、生死相依的挚友不得不分手的心绪描绘得如他们的离愁一样绵绵不绝:两位迁客并影荒郊,翘首仰望,他们的目光共同注视着北回的大雁,一直到雁影在天际消失。一个“并”字,一个“尽”字,十分传神地把他们共同的望乡之情极为凄惋地传达了出来。“愁肠正遇断猿时”一句从张说“津亭拔心草,江路断肠猿”诗句中化出。深陷没有尽头的政治打击中前途黯然,又要与挚友分别,心中本就凄苦无边,这时偏又“正遇断猿”,猿声凄厉,闻之更加使人断肠。“正遇”两字,写出了愁上加愁,痛上加痛之感。诗人以“回雁”、“哀猿”衬托别绪,诗境之凄凉,愁绪之无尽,真足以摇荡人心。

            尾联“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两句设想别后朋友间的思念,以虚间实,虚实相应。桂江即漓江,是柳宗元赴柳州的必经之所。连山指刘禹锡要到达的目的地连州。“桂江”和“连山”并无相连之处,因此这里并不是实说桂水东过连山。“有所思”是古乐府名篇,这里语意双关,喻指诗人与友人不忍离别的情状。诗人对老友谆谆叮咛:老朋友啊,如今你要溯湘水下桂江奔赴柳州,我也要越过连山去连州上任,我们就要分别了,以后的日子只能遥遥长相守望,经常吟咏对彼此的相思之情。原来连接双方的是山水相望、长吟远慕的无限相思啊。这两句一纵一收,于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上挽合十分有力。寄离情于山水,同怅望以写哀,词尽篇中,而意余言外,既深稳又绵渺,不愧大家笔墨。

            读罢刘禹锡的回赠诗,柳宗元感觉到意犹未尽,次日又作了一首《重别梦得》: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临歧忽西东。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这首诗回顾了从贞元九年开始自己和刘禹锡同举进士,怀抱共同的政治理想,共赴仕途,同遭贬逐,前后共二十二年大致相同的人生履历。联想到今天两人却要临歧分别,天各一方,思念之情未别先生。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他们自身是不可能改变这种受排挤、受打击的局面的,只能把满怀的希望寄托在皇帝的开恩和良心发现上。所以诗人写道:如果皇上开恩让他们从偏远的贬所返回,他们愿意回到自己的家乡比邻而居,做一对并肩耦耕垅上、自食其力的田舍翁,安享平静安祥的晚年。而刘禹锡的第二首应答之作《重答柳柳州》也表达了基本一致的理想和愿望:

    弱冠同怀长者忧,临歧回想尽悠悠。耦耕若便遗身世,黄发相看万事休。

            诗人回想和挚友弱冠登第以来的坎坷遭际,如今歧路临别思绪悠悠,如果能有幸回到中原和老友并耕南亩,从此将万事不再挂心,愿意和老友两两相看,黄发到老。

            到了真正分手之时,柳宗元和刘禹锡内心更加苦涩,特别是对分别之后各自前程的担忧更甚,对早日重新聚首的期望更为迫切。柳宗元再一次表现得更加忧郁缠绵,因此他在匆忙分手之际又作了《三赠刘员外》:

    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今日临歧别,何年待汝归?

            诗是越写越短,但感情却愈来愈真挚,愈来愈强烈,且充满了沧桑之感。回想自己和刘禹锡二十多年的仕宦和贬谪生涯,很多挫折和打击似乎又都是由于自己书生意气造成的,在逆境中才真正了解了什么是人情冷暖,世态炎凉。随着岁月的流逝和严酷政治斗争的考验,自己的政治理想和追求正逐渐消失,但朋友的情谊却日见增长,对再次相见充满了期待和渴望,更充满着深深的忧虑。也许柳宗元冥冥之中已经隐约感觉到了他与刘禹锡的此次离别将是永诀,不然他为何显得这样儿女情长?相较而言刘禹锡的《答柳子厚》尽管也充满着忧愁,但相对来说还是要达观一些:

    年方伯玉早,恨比四愁多。会待休车骑,相随出尉罗。

            诗中“伯玉”即春秋时卫国贤人蘧伯玉。庄子曰:“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 “四愁”即张衡所作《四愁诗》。汉时张衡曾为河间相一直郁郁不得志,故作《四愁诗》。刘禹锡想表达的意思是:自己和柳宗元年方壮年,还远没有达到先贤 “六十而化”的年龄,但是却遭遇如此沉重而长期的打击,壮志难酬,空有满腹忧愁,还不如早点停歇“车骑”之想,与老友相伴逃离这仕途的罗网,远离官场的烦心事,归田隐居,遗世耦耕。这与他和柳宗元的第二首赠答诗诗意是一脉相承的。

           柳宗元和刘禹锡的这一组赠别诗既是对自我遭际的回顾和深刻反思,又是对生命沉沦的悲愤和深重忧虑,更是对真挚友情的眷恋和深情歌唱。他们二人的友谊是建立在共同的政治理想和追求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同过甘苦,共过患难的友谊,因而这友谊是真堪托死生的。

            刘禹锡和柳宗元这次分别后依旧常常诗文往来,讨论哲学、文学、书法等话题,彼此慰藉各自孤独地僻处蛮荒的心灵。

            柳宗元被贬柳州后的第四年,就在宪宗大赦天下,被裴度说服召柳宗元回长安之际,柳宗元却因病在柳州去世,年仅四十六岁。一直到死,他都和刘禹锡保持书信往来。当年刘禹锡被发配播州时是柳宗元义薄云天地上书请求以身相代,而这时我们则看到了刘禹锡这个挚友一力承担起了柳宗元的身后事。

            柳宗元去世前留下了两男两女,最小的儿子柳周七还是遗腹子。他给刘禹锡和韩愈写信,请求他们帮自己照顾孩子,整理书籍。而在这之前刘禹锡的母亲谢世,柳宗元收到讣fù闻后三次派人去吊唁,还安慰刘禹锡“梦得啊,你要节哀顺变”,两人甚至约好了要一起回京。可是,当刘禹锡送母亲的灵柩归葬荥阳故里走到衡阳的时候,却收到了柳宗元的讣闻。刚见到柳宗元的使者时,刘禹锡还以为他的朋友要来践行约定,没想到却收到一纸遗书。刘禹锡“惊号大哭,如得狂病……涕洟yí迸落,魂魄震越”。刘禹锡怀着满腔悲痛,洒墨写下《祭柳员外文》:“呜呼子厚!卿真死矣!终我此生,无相见矣。何人不达?使君终否。何人不老?使君夭死。皇天后土,胡宁忍此!知悲无益,奈恨无已。子之不闻,余心不理。含酸执笔,辄复中止。誓使周六,同于己子。魂兮来思,知我深旨。”他在文中表示,想为柳宗元服丧,只不过因为母亲去世,不得不弃了这个念头。文中的“周六”是柳宗元的长子,刘禹锡后来果然祭文中所说,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儿子养大,并助他考上了进士。柳宗元临终前托刘禹锡编纂文集,刘禹锡也尽心尽力地完成了朋友的遗愿,编定了柳宗元遗集《唐故尚书礼部员外郎柳君集》。如今世上通行的《柳河东集》便是刘禹锡一手所编。

            刘禹锡在得知老友故去的消息时,除了写下了一字一泪的《祭柳员外文》外,还写了《重至衡阳伤柳仪曹并引》一诗寄托哀思。其引言并诗云:

            元和乙未年,与故人柳子厚临湘水为别。柳浮舟适柳州,余登陆赴连州,后五年余从故道出桂岭,至前别处,而君没于南中,因赋诗以投吊。

    忆昨与故人,湘江岸头别。我马映林嘶,君帆转山灭。

    马嘶循故道,帆灭如流电。千里江蓠春,故人今不见。

            此诗与引言均追记了二人此前在衡阳分手的情景,语言虽然看似平淡,但却掩不住与挚友生死永隔的悲痛欲绝和感慨万千。这首诗和他们二人衡阳赠别的组诗共同见证了两人生死莫逆的深挚友谊。柳宗元和刘禹锡衡阳赠别一组六首组诗,在唐代友人赠别诗中是不多见的,其中饱含了两位贬谪诗人的宦海浮沉和人生沧桑之感,情真意切,语言精警,在诗歌创作上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而他们二人之间真挚的友谊更成为唐代文坛的佳话和光照千秋的楷模。

    参考反馈题目

    1.和爸爸妈妈一起在这一组六首赠别诗中选一首你最喜欢的读一读、背一背,并给它标一标平仄吧。如果会吟诵,欢迎你吟诵这首诗哦!也欢迎你说一说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一联?为什么?

    2.如果愿意,你也可以选择两首、三首甚至六首都读一读、背一背,并给它们标一标平仄。

    3.你听说过衡阳吗?去过这座城市吗?对这个城市有什么印象?

    4.你去过衡山吗?你知道五岳都是哪五座山吗?它们各自有什么特色?你还去过哪些名山?

    5.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友谊特别让人感动,你还听过什么和他们俩一样友谊真挚感人的故事吗?

    6. 你喜欢柳宗元和刘禹锡的诗吗?更喜欢柳宗元还是刘禹锡?为什么?

    7. 你能给大家分享一首写衡山或者写回雁峰的诗吗?

    8. 我之前曾给大家分享过别的送别诗,你还记得哪一首呢?

    参考资料

    署名后晋刘昫等撰,实为后晋赵莹主持编修 《旧唐书·刘禹锡传》

    (北宋)宋祁、欧阳修、范镇、吕夏卿等合撰《新唐书·刘禹锡传》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刘禹锡》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乱世文豪柳宗元》(唐宋八大家故事集)武汉大学出版社

    叶树发《柳宗元传》吉林文史出版社

    戴金波《柳、 刘二次遭贬衡阳赠别诗考论》

    这两人前半生事事相同,堪称中唐诗人第一CP

    南岳衡山:气清岳秀有如此

    当然,还有各种百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百合的柳宗元、刘禹锡“衡阳赠别诗”赏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nqmx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