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没有所有权的概念
小孩子的大脑认知里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不存在你的和我的之分,因此当孩子看自己喜欢的东西时,第一反应就是会认为是自己的,做出的表现也是占为己有的行为。当然孩子自然也没有“所有权的概念”,他们在玩别人的玩具时像在玩儿自己的一样,自然拿了别人的东西也不会感到任何愧疚和不安。
2.报有侥幸心理
有的孩子在大人的教育下,明明知道偷别人的东西是不好的行为但仍还这么做,这样的孩子心里总会抱有一丝丝的不会被别人发觉的侥幸心理。例如,在和小伙伴一起玩积木的时候,孩子非常喜欢,自然就会认为偷拿几块,别人也不会发现,索性就拿几块回家。
3.和同龄人比勇敢
小孩子们在一起玩避免不了互相攀比,互相比试谁更勇敢,一般情况下,比勇敢的话题无法就是你敢去做这个么?你敢去做那个么?肯定避免不了关于“偷”的行为,有些孩子为了显示自己的胆子大,去做一些不当的行为。但在他们的认知里并不清楚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反之,这是他们认为的勇敢。
4.模仿他人的行为
模式化的东西是最无生命力的。当孩子的身边有同伴进行这种偷窃这种行为的时候,孩子也会跟风,进行模仿。在他们的认知里并不知道这种行为到来的后果,更多的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进行模仿和尝试。
都说“小时候偷针,长大偷金”。各位父母,如果您发现自家的孩子有偷拿别人东西的行为,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进行粗暴的打骂,这样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给孩子带来心灵上的创伤。
孩子偷拿别人的东西时,父母怎么做才能更好的引导孩子呢?
1.不要严厉的审问孩子
若发现孩子有了新玩具时,家长不要直接上来就质问孩子,家长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严厉的语气只会给孩子带来压力,这样做相当于逼着孩子去说谎。父母可以心平气和的鼓励孩子说出玩具的由来,去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根据具体原因解决问题。
如果孩子的这个玩具是之前想要,而父母没有满足他的,父母可以考虑下自己的真实情况看看是否有条件可以给孩子买。如果允许,家长可以利用奖励孩子的方式兑现给孩子。比如,孩子平时吃饭不好好吃,这个时候,家长可以要求孩子在未来三天内好好吃饭,就奖励一个这样的玩具。这样一举两得的办法岂不是更能解决当前的问题。
2.给孩子灌输物权思想
家长平时可以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保护自己物品的权利,当别人想要这样东西时,必须得经过本人同意才可以。可以让孩子换位思考,如果自己的玩具,别人想玩但自己不想给的情况下,是可以拒绝的。同时,孩子若想玩儿别人的玩具时,可以主动去询问别人是否可以借给自己玩儿,或者可以拿自己的玩具作为交换,但“偷”是万万不可的。
若孩子偷拿了别人的玩具,父母可以找个机会让孩子感受下自己喜欢的东西不见时,难过的情绪,来引导孩子对此产生内疚。同时也能有效的改正孩子“偷”的行为。
3.教育孩子要承担责任
家长在发现孩子有偷拿别人东西的行为后,首先就要要求孩子将东西物归原主并向别人道歉。都说子债父还,如果是比较贵重的东西,父母也应当承担赔偿的责任,并用自己的行动来告诉孩子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当然父母也要承担起让孩子分清对错的是非观外,也要让孩子懂得做了错事就要承担一定的后果。
在正确引导孩子正确观念这方面,家长应该做到给予孩子更多的爱。知足者常乐,让孩子有满足感,只有在物质以及情感上都获得了满足,才不会有去“偷”别人东西的行为出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