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习惯和用惯了疆场这个词,写文章时喜欢来个“驰骋疆场”、“效死疆场”之类,感觉很爽很文学。后来才发现,这个词来历很有问题。
我翻看过《辞海》,里面只有“疆埸”这个词条,其义项只有一个,即“国界”。也就是说,那些搞文字改革的学者们也不承认“疆场”这个词。但是在手机百度上查询,却实实在在有“疆场”一词,并明确解释为“战场”。也就是说,学者们从实事求是出发认为这是个错误词,然而语言的“约定俗成”性却已经让这个“错误词”变成了通用词。
古书中应该只有“疆埸”而没有“疆场”。因为“埸”和“场”长得太像,又因为“埸”在现代汉语里成了“生僻字”,在简化繁体字的过程中它几乎被杀掉了,而“场”的气场太强大,以至于人们直接把“疆埸”写成“疆场”,同时赋予它“战场”这个义项。这充分说明了人民力量的强大,凡不知不解者,便讹传之,众口铄金,终归能指鹿为马,所以古书中无数“讹”字皆被文字家无奈地合法化也。
从构词上讲,“疆埸”是个同义联合式合成词,孔颖达认为“疆”是大界,“埸”是大界的边界,也就是说,到了“埸”这里,再往外,就变成别人家的地界了,所以这个字从“易”。而“疆场”从意义上来说是以“场”为主,所以应该算是个偏正式合成词,但“疆”与“场”无论如何都不太可能有偏正的逻辑,这也更进一步说明这个词的身份可疑。其实,“场”字在《说文》里有祭坛的意思,古时侯常常用“沙场”来指代战场,在平坦宽阔的沙漠里表演着生命切割,正合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祭祀之义。
我一直认为文字是有生命的,汉字里呈现着汉族先民的所见所受所想,每一个偏旁,每一种合成,都充满激情和美感,当我们改变习以为常的思维,去认真探求那一个个字符里蕴含的真相,当我们熟知文字的真相,带着亲近珍惜的态度去用心运用这些文字,会发现原本茫然虚假的生活会产生一丝灵气。
所以建议对文字讲究的现代作者们应该果断用肃杀的“沙场”取代滑稽的“疆场”,哪怕它已经被“约定俗成”了。至于“疆埸”,也许离我们的生活太过遥远,它的生命气息太弱,只好恭送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