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性”走向“神性”
——读《甘地自传》
圣雄甘地,圣雄意为“伟大的灵魂”。1999年美国《时代》杂志评选出20世纪风云人物,第一是爱因斯坦,第二是罗斯福,第三就是圣雄甘地。
在南非为印度劳工人争取权利。1915年成为印度国大党的实际领袖。他选择了一条在许多人看来荆棘丛生而又伟大的具有开创性的道路。他的自传中,朴实恳切的记述了这位20世纪风云人物成长以及个人思想成熟的过程。
苦行僧似的生活
身裹素服,消瘦的他和其他所有的印度青年一样,接受传统教育,尊从父母的安排,13岁时就和同自己一样大的女孩成婚。也曾经经历过被朋友带偏的危险。留学期间,隐瞒已婚的身份。然而却一直遵守给母亲的承诺,坚持素食,甚至在妻子身患失血症,濒临死亡之际都不同意医生的建议给她喝牛肉汤。过平民生活,深入印度乡间去了解真实的印度,当然他的宗教信仰和接近神的追求迫使他执拗的坚持他的禁欲生活,在人们的心中他也被越来越被神化。物欲横流的今天箪食瓢饮、清心寡欲的生活是一种奢侈品,所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道德经》)在甘地的文字中,始终感受到的是一种自我满足的快乐,无私无欲的崇高理想境界。
慈悲的觉醒者
有色人种不能坐头等舱,如果违反此规定,就会被无情地驱赶和殴打,在南非他们被称为“苦力”,低贱的称呼是对印度劳工以及所有在南非的印度从业人员的侮辱性、歧视性的称谓。出门要随身携带印度政府颁发的通行证。烧毁这耻辱的“身份证”,甘地革命信念之火种也熊熊燃烧,强烈冲击和撼动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地位。
甘地把坐牢、进监狱叫做旅行,这也是他从事“非暴力不合作”抵抗运动过程中经常发生的事情。“非暴力不合作”不是消极的退让,不是懦弱的顺从,更不是投降主义。它是以获取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从英国殖民统治者手中夺取自由、平等,甚至是自制的权利为目的的运动。甘地在南非的胜利,为他伟大的创举奠定基础,印度贫民在他的身上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他曾说过“贫穷才是最糟糕的暴力”。甘地在走访乡村过程中深知英国统治者对于印度人民的压榨是导致贫困的根源,从和殖民政府讲条件,到后来的彻底自制,他也在一步一步觉醒。
这场运动赶走了英国殖民统治者,虽然没有给印度带来实质的改变,印度国内的宗教斗争问题、种姓制度依然存在,但是不能否认“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伟大胜利,一个人用个人的精神魅力感染、感召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回归传记文字本身,甘地毫不避讳可能为自己带来诟病的生活经历,他并非生来自带光环,讲述语言看似平淡无奇,却是人物真实的还原,尽管带来了诸多非议,却也难掩圣雄之光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