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未来的应对,源于《爆裂》

未来的应对,源于《爆裂》

作者: 一月的小俊俊 | 来源:发表于2018-02-22 15:46 被阅读0次

    2018新年伊始,在这里给各位拜个年,祝大家在狗年在工作生活中都能有进一步的成长。

    新年的第一篇文章,源于一本书《爆裂》。书中阐述的对于未来的三点认识--不对称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所谓不对称性,是指由于技术的进步今天少数人可以颠覆一个大机构。蚂蚁战胜大象的故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互联网和快速发展的数字科技让竞争变得更加公平,人们既可以借此行善,也可以用来作恶。

    今天,对现状最大的威胁来自最细微的地方--初创公司,流氓,离经叛道者,独立实验室

    这个观点无形中也与大部分人的职场经历有点不谋而合。刚毕业的时候,想着先找一份工作,在绝大多数的毕业生心里,去国企,外企被认为是有面子的,极少数的人会考虑去民营企业,更不用说只有几个人的创业公司了,大家往往受制于上一辈的观念,要找一个稳定的工作,而不是朝不保夕,今天不知道明天,而国内的学生优于教育体制的问题,没有多少自主性,或者说即使曾经有,也已经在十几年的学业中被磨的销声匿迹了。

    而说到初创公司,为什么说他们能在某些方面颠覆大公司。大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人员结构复杂,产品线丰富,且无形中会养着一些“闲人”,此时如果管理方式不跟上,没有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大家逐渐变得松散起来,而这种态度势必会影响到周围认真工作的同事们,当大家发现做得好做的不好都无所谓的时候,也是大公司逐渐走向衰落的过程

    而初创公司在早期,人员单一,且属于轻资产,灵活性的优势尽显,在互联网领域里,有个词叫做“小步试错,快速迭代”说的就是我们体量小,生产产品可以外包,公司选址可以从简,需要我们做的就是打磨公司的产品,如何最快速的吧产品推出市场,经过市场的不断检验与反馈,从而修正自己的产品。而这些小公司在早期,大公司往往也对他们没什么兴趣,某种程度上来说就错过了错过下一个风口

    复杂性是指今天的知识体系非常复杂,是跨学科的,而不是单一维度的,是综合的,而不是单纯的,跨界这个词反映了知识体系复杂性的特点

    我们或许制造了气候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知道这一点

    复杂系统的数量或水平受4个因素的影响:异质性、网络、相关性、适应性

    不确定性是指没有人能够预测未来,好的投资人是重反应而轻预测,就是这个原因。

    大家往往会看到现在电视上,网络上会有一些评论家,把某些事情,某个现象说的头头是道,好像一切尽在他们的掌握中,暂不说他们这种“事后诸葛亮”的行为如何如何,反过来想想,如果真的能够预知一切,他们的生活早已不是现在这样了

    11年的日本核辐射事件,08年的汶川大地震,还有美国政府对于战争,外界对于货币的看法等上花了大量的资源在预测,而那些所谓的预测人员往往总是与结果事与愿违。但是一次次失败的远侧并没有引起各国的重视,它们似乎从来没有考虑过如果预测结果失败了以后该如何快速应对。

    诚如大家所知,在发生灾害的时候,时间是一切,如果能够抓紧时间,调动相关的资源,某种程度上来说能够降低更少的人员伤亡。

    作者从九个角度谈了他认为的破局方法

    1、涌现优于权威

    2、拉力优于推力

    3、指南针优于地图

    4、风险优于安全

    5、违抗优于服从

    6、实践优于理论

    7、多样性优于能力

    8、韧性优于力量

    9、系统优于个体


    下面我们来详细聊聊为什么这几点能够在这个“唯一不变的是变化”的时代成为我们的“引路人”


    1涌现优于权威

     涌现优于权威指的是新的事物比过去的权威更重要

     其中发生改变的是人们看待信息的基本态度,是多数人向少数人传达愿望和指令方面的价值导向以及扮演的角色。互联网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大众提供了一个通道,使他们的声音能够被倾听,也推动了他们参与讨论,思考和协作,而这些此前都属于政治的专业范畴。

    当大量细微的事物通过简单的选择行为,如向左还是向右、攻击还是忽视、买入还是卖出等,表现出远超个体能力特性时,“涌现”便会发生。蚁群就是最典型的的列子。这一员组织拥有比个体强大的多的能力和智慧:蚁群知道附近有没有食物,何时采取躲避动作,需要出动多少蚂蚁去寻找当天的食物或抵御攻击

    知识库维基百科-通过全球各地的人们共同发表观点,从而形成一个可被验证的百科全书系统

    股票市场的波动也已越来越大的波动性突破了所谓“股评家”预测。

    我们知道一只股票的价格体现了任一时刻这家公司所有已知信息的集合体,加上对世界相对稳定性的认识。股票市场是在互联网出现之前最伟大的信息系统。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互联网使得数十亿人有机会获得与市场相同的能力,累计大量信息,并据此作出有根据的决定。由于世界的相对稳定性越来越多地取决于数十亿人口的担忧或信息,股票价格与公司潜在价值之间的联系便越来越弱。这样一来,股票波动的风险就被放大了。

    然而,从权威到涌现的转变正在改变许多机构的未来。在前一种系统内,机构就像轮船一样,少数几个高高在上的人决定行使的航线是否明智;而在后一种系统内,许多决定并不是这样产生的,而是从大量员工或股东中间涌现出来的,许多公司期初对这种现象持恐惧或不削一顾的态度,但它们现在意识到,“涌现”系统或许会让它们提供的服务不在必要当然,“涌现”系统也可以获得更大的回报,就像我们现在已经开始看到的一样。

    而在传统的体系中,从制造业到政府部门,大多数决定都由顶层做出。尽管雇员们或许被鼓励提出产品和项目建议,但出于权威地位的经理和其他人会咨询专家,在决定采纳哪些建议,这个过程非常缓慢,想要突破官僚体系的重重包围,会受到保守派的阻挠。

    “涌现”系统假定系统内的每一个人都拥有独特的,让整个组织受益的聪明才智,当人们做出支持哪一个观点或项目选择时,这一信息会被共享,或者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这一信息进行创新。

    由权威向“涌现”的转变中,另外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免费和便宜的在线教育和社区教育的普及。包括可汗学院等教育网站,创客空间的实践课,通过网络开展的或面对面的非正式同伴辅导等,人们学习新技能的机会越多,创新能力就越强

    所有这些进步都正在创造一个现实的系统,让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有能力去学习,设计,开发和参与创造性的叛逆行为。与只能推动渐进式改革的权威体系不同的是,“涌现”系统会促进非线性创新,对塑造网络时代特性的快速变革做出快速反应。

    2拉力优于推力

    所谓推力,就是用各种方式推销给你东西,所谓拉力就是自己有需求而主动获取

    “拉力”战略是通过网络将需要的资源吸引过来,而不是将材料和信息集中存储起来,对公司的总经理来说,“拉力”战略意味着减少成本,增加应对多变环境的灵活性。

    所谓的“推力-拉力”战略源自物流和供应链管理领域。此概念在硬件领域潜力巨大,因为“拉力”战略可以从表面上改变整个行业的供应链。该战略背后的逻辑是,在“需求”出现之前,根本就不应该存在“供给”

    从物质匮乏时代到产品爆炸的快速变迁,很多公司还未适应这个节奏,仍然局限于之前快速生产,一味的提高人效的模式上,殊不知中国制造的人力成本正在逐渐被非洲等国家削弱的同时,产品的同质化,低端化的问题正浮现出来。

    所谓的“酒香不怕巷子深”在如今也已不适用,再好的产品如果没有配上营销,仍然不能被公众所知,即使配上优质的营销资源,如果用户不买账,仍然无法获得可观的收益

    不仅仅是企业层面,政府层面在拉力推力战略上仍然没有更高的战略眼光。

    日本对于海啸的预防措施遵循了一种不容置疑的工业时代逻辑。仍然尝试着为自然灾害做预测,试图通过预防根本上避免灾害的发生,却从未想过如何应对发生灾害后的应急方案。

    就像东电没能就科学家们认为迟早要来的地震做好预防工作一样,政府如果仅凭自己的经验和想法处理危机,恐怕也将以失败告终。和很多互联网之前时代的机构一样,日本核安全委员会采取指挥与控制的管理方式。前线的信息,必须自下而上经过多个管理层才能抵达上级,上级的决定也将遵循一样的路径返回前线。

    采取指挥与控制的方式的结果就是决策制定者将资源(测量方面的经验和放射物污染方面的分析)“推”到他们认为最有用的地方,即使在最好的时机,指挥与控制的管理方式也存在效率低下的弊端,这样的管理方式在核危机关头更会导致致命的后果。在过去的几百年中,这是我们能想出的最好的方式。然后在网络时代,人力资源的最佳利用方式是在最需要他们的时候将其“拉”进一个项目。时机是关键,“涌现”战略是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解决问题,而“拉力”战略则是在最需要的紧急关头投入最需要的人力物力,此战略进一步优化了“涌现”战略。“拉力”战略需要透明度和进出机构的双向信息流,而东电公司文化则强调高度的封闭性。

    反观18、19世纪战争时代的“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在前线战斗的士兵给我们的企业与政府上了一课。他们根据战场上的的形势作出的判断,而不是机械化地听取后方指挥中心的战略部署。在互联网时代,如果员工一味地听取上级的指示做事,没有自己的思考与想法,不仅对于员工个人发展不利同时上级也无法吸收到新的想法,与之而来的就是上级不断地试错,错误的方向,失败的战略源源不断,若作为公司一员的你仅仅想着拿着一份工资,不试着站在老板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推动改变,你的养尊处优将间接影响了你周围的其他同事,长此以往,试想公司是否能够长远有效的发展?

    传统企业的木讷与政府的专断独行,导致了不可避免的损失。然而即使在互联网领域的企业中,失败的微软百科全书与成功的维基百科之间也恰恰说明了拉力战略的优势。前者为专业团队设计,价格不菲,以“推力”战略为基础的系列知识产品,后者为业余团队设计,价格不菲,以“拉力”战略为基础的平台。很显然,维基百科比微软百科全书更成功

    Safecast,一个呼吁全民环保的国际志愿者组织项目,大众自由访问社交媒体和其他在线工具,这使得志同道合的人们能够快速创建社区,分享信息,鼓励彼此,提供其他的无形资源,这些拓展后的网络还可以为定位工具,工作空间和制造设施提供帮助,相比于政府的从上到下的缓慢决策,群众的拉力战略显然更为有效

    很多类似的项目也受益于推动硬件领域实现快速、低成本创新的现代样机技术和供应链。同样的创新模式已在软件领域出现,这使得独立创作者开发复杂的消费产品成为现实,而这些产品在几年前还无法想象。随着这种趋势的加剧,我们可以祈祷小型初创企业和个人发明家生产出更多的新型硬件产品。

    新年伊始,大家都试图设定一个前进的大致轨迹(开年计划),同时也需要试图拥抱偶然性,允许我们的人际网络提供必要的资源,将任何偶然事件转变成有价值的事情。

    然而,偶然的幸运并非侥幸,而是一些条件的综合产物,首先,必须创建一个人际网络并拥有广泛弱连接(链接点头之交和朋友的朋友--在链接社区和创造陌生人之间的信任和联系方面有巨大的潜力)的环境,其次,善于觉察。再次,吸引和鼓励互动

    在我们的生活中,觉察模式和专注--执行模式之间自由切换的能力是拥有偶然幸运的关键技能,但关键是将安歇“幸运”的事转化为切实的机会

    其中的一个问题是,传统的教育体系以及大部分商务培训都鼓励专注和执行,限制成为“觉察者”的机会,很多培训集中在对已知问题的解决而不是预想和探索未知的问题

    在“拉力优于推力”上,你必须充分警觉,关注当下,通过探索和好奇开拓广泛的人际网络,你需要将兴趣和能力有效组合起来,能够在机会和危险出现时快速反应,过分关注过去或未来,会让你的视野变得局限,使你无法应对变化,机会和威胁。

    3指南针优于地图

     在能够预测的年代,我们看到地图就能找到路径,但是在未来,很难画出一份准确而具有时效性的地图,因此使用指南针找准方向,要比按图索骥有意义的多

     地图意味着掌握详细地形信息以及最佳路径,相比而言,指南针是更加灵活的工具,需要使用者发挥创造性和自主性找到自己的道路。一个人决定放弃地图而选择指南针,是因为他认识到在日新月异的世界中,一份详细的地图可能会将你引入密林深处,带来不必要的高成本,而好用的指南针却总能带你去你想去的地方

    然而,这并不是说你在启程时完全不知道要去那里,而是指,尽管通向目标的道路是曲折的,但比起在既定的线路上前进,你会更快地抵达终点,选择指南针而不是地图,可以让你探索其他线路,更加充分,有效地利用绕道的机会,发现意想不到的宝藏

    “指南针优于地图”战略不仅可以让创新者在探索新理念的同时不偏离目标,帮助学习者从全局角度出发理解遇到的难题,也可以让个人和企业快速应对不断变化的设想和环境。面对障碍时,携带指南针的创新者可以借此导航绕过障碍,而不需要回到原点重新规划路线,这样他们不仅可以快速改变方向,还可以省下时间和成本,不用为了应对众多无法预见的突发情况而制定若干计划

    2012年,MIT的学生想写一篇关于媒体实验室组织模式的论文,采访了很多人却无法得出规律性的总结后,他们放弃了。

    尝试从组织结构的角度来理解媒体实验室的运营是徒劳的,就像和随便一群人去大自然中漫步一样,有的人会关注地质如何形成,有的人会注意到不同植物,有的人会关注微生物菌落,有的人会关注当地居民丰富的文化

    打个比方说,媒体实验室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运算规则。他们彼此互动,与内部和外部的系统互动,一些运算规则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每个人,每个小团队看待实验室的角度会稍有不同,虽然媒体实验室有“实验室文化”,但每个研究团队和每个小组也都有各自的文化。每个团队认可全部或一部分“实验室文化”,并用自己的方式诠释这种文化,这就形成了一个极其复杂却活力十足,最终又能自我适应的系统,让整个实验室不断“向前”推进,而其中任何一部分都无法完全理解整体,也无法完全控制整体,这个系统无法用“地图”引导前行,而其中每个人通常都靠着同一个“指南针”的指向前进,如果这个系统能用“地图”来涵盖,它将不会拥有现在的适应性和敏锐性

    方向的重要性即拥有一个“指南针”,以及在不断变化的复杂世界中尝试用“地图”进行描述和规划存在的陷阱,用一个详细的计划来领导一个像媒体实验室一样复杂和有创造力的机构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实上,“管理”这个词在很大程度上给人错误的印象,因为我们经常将领导当成拥有巨大掌控权的人,但媒体实验室的领导更像是园丁而非首席执行官,他需要浇水施肥,修剪树篱,激发创意,让园中的一切都枝繁叶茂。

    媒体实验室以及所有类似的组织都可以用“指南针”去领导,将其凝聚在同一个目标下,搞明白所有细节或预见几百个聪明、好奇、独立的同事的所有想法和遇到的挑战,这是不可能的,必须坦然认识到自己无法控制一切,我们无法预见甚至知道发生的所有情况,但我们还能做到充满自信和勇气。这一点让我们可以在思维、方法和时间上拥有多样的选择,而不是要求所有东西都要合拍。

    相比规则甚至战略,成功的关键在于文化。不管我们谈论道德标准、世界观还是情商和品位,我们设定这些指南针都是通过我们创造的文化,以及我们如何用事实、邮件、会议、博客文章、规则甚至是音乐来交流这种文化,这更像是一个神秘的系统,而非某种使命宣言或口号。


    4风险优于安全

    在未来,没有什么是绝对安全的

    1996年,中国是一个制造业重镇。凯西所做的是将西方公司与中国工厂对接。到了2003年,这个生意做不下去了,它发现此时的中国是一个制造廉价产品的好地方。很快,这里就变成了这些产品的唯一产地。

    凯西不断积累知识并创建了一个数据库,什么样的工厂能够制造什么样的芯片,需要多长时间,从哪个机场运输原材料。比如一个耳机,数据能显示制造耳机中最常用不见的全球供应链中的每一个节点,还能看到管理、工人、甚至是产品配置等信息

    这个数据库使得我们能够为客户(包括一些全球规模最大的公司)提供任何产品的外包生产服务,当然,也包括设计、包装、仓储、物流派送等,在这个过程中,也摆脱了库存这个大风险

    利用凯西的超级快速、灵活的供应链,聪明的企业家可以小规模生产出不同种类的产品的试用品,然后评估需求,在大规模生产销路好的产品

    互联网领域有句调侃说的是“不创新等死,主动创新找死”从侧面也证明了“风险优于安全”。试想有哪个企业可以用一个模式上下通吃多个行业,还能经历时间的洗礼而蓬勃发展的?企业发展必然需要跟随时代的潮流,市场的风向标,政府公告等等。若逆势而为,势必导致不良的后果。

    滴滴打车,培养了市场打车的习惯,早期通过大量补贴开拓市场,期间也因为与出租车司机抢生意,黑车无专业牌照,无法保证乘客安全等等问题被政府约谈,这就是跟随时代潮流。通过人均GDP,人口数量,所在城市的市场数据,结合政府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占据了打车的风口

    抓住这个有时令人困惑、令人害怕的新世界所提供的机会,需要决策者快速行动,摆脱传统的命令-控制性管理模式。

    一家公司曾就三方提出的一个60万元的项目做可行性研究,即使这项可行性研究的成本需要300万元,这家公司也没有眨一下眼睛。这家公司僵化的程序以及未能拥抱风险的做法,导致其用300万元的理论换回了价值60万元的事实。而事实是,即使这个项目投资失败,也不过是60万元的损失。

    前期的市场调研是必要的,但是关于调研所需要的资源与能够获得的预期回报是否成正比是需要提前考虑的,

    就像重实践而轻理论一样,“风险优于安全”的原则或许听起来不太负责任,但这是发掘低成本创新潜力的必要因素,一直以来,这都是软件和互联网产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推动形成了风险投资的现状。它也越来越成为制造、投资、艺术和研究领域重要的创新工具

    实施“风险优于安全”的战略,并不意味着要让你看不到风险所在,而是要让你明白,随着创新成本的下降,风险的性质也在改变。

    随着早期互联网公司改变商业行为的模式日益反映其所处行业的现状,曾出资帮助他们的投资者和风险投资人也需要掌握新的方法,他们不再阅读商业计划书、与西装革履的工商管理硕士对话,进行费用高昂的可行性研究,而是开始学习押注伟大的人和伟大的创意。每一个赌注相对很小,也很少有能够成功的,但正是由于它们规模小,而且那些取得成功的人和创意都极其成功,结果便向那些愿意且能够支持高风险投资的人倾斜。(看看你身边的人吧,哪些具有“风险优于安全”思维的人,他们是如何进行创新思维的,如何解决问题的,在股票投资风险日益增高的同时,试试投资在 他们身上,如果有自己创业或做生意的,可以试着投资,对于他们的投资不亚于投资人对于企业的投资,虽然收益率可能没有成功企业那么高,而哪怕最坏的结果,你也结交了一个盟友,一份友谊,毕竟一次失败的经历并不能说明什么。)

    遵循“风险优于安全”战略的投资者也必须改变其对失败投资的看法。当你的风险投资多于安全投资时,你必须愿意从那些不成功的投资中抽身,让“风险优于安全”成为可能的因素,也会让投资垂死的项目变得不可能,这便是创新的低成本所在

    如果你花20万试图挽回你的投资,而非抽身离去,就和花60万试错300万项目没什么两样。与此同时,你必须愿意舍弃最初的投资,而非尝试从创新者手中收回投资。而对于创新者来说,无论是否得到你的投资,他们都应该放开手脚想出更多的新创意。

    而股票市场的股民却往往违背了这个原则,在股票向上时,散户往往会追加,无论是自己的行为还是道听途说了所谓的内部消息。而在股票下跌时,他们又舍不得抛出,导致在前几年出现了多次的所谓“某股民因为承受不了暴跌而跳楼”的新闻。

    关注风险而非安全所带来的潜在益处不仅仅局限于资金收益。随着创新成本的下降,将会有更多人能够承担风险,创造新产品和新产业,创新的中心便会移向边缘。对于那些被传统的,层级分明的投资和产品开发模式隔离在外的人们来说,这会带来诸多新机遇

    在品牌、市场营销以及提出每个人都想要放在口袋中的小玩意儿的创新方面,西方拥有优势。然而,几乎所有大型电子制造商都在深圳生产产品,而且这些中国工厂也越来越具备生产精巧,高端的本土产品的能力。“山寨”已经在深圳上演。

    “山寨”往往是廉价仿制品牌的代名词。我们暂且不去评判它的好坏,这里想要说的是哪些生产“山寨”产品的公司,除了在产品质量、耐用性上正在无限逼近于品牌商,与此同时,他们也在对原有品牌的制作工艺进行改良,创新出属于他们自己的特色。

    大公司往往需要数月的时间才能对市场需求做出响应,它们赶不上山寨厂商的速度,与山寨厂商不同,大公司在发布每项产品之前,必须就复杂国际专利事项进行谈判。

    企业经营,或者生意人的赚钱方式大部分都是低买高卖,而在股票领域,投资经理会倾向于投资大公司,尤其是他认为的风险趋近于零的大公司,这也导致了往往基金经理的年化收益率还不一定有某些散户自己投资的收益率高,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呢?其实任何事情都有风险,人们需要明白的是风险在何处以及风险爆发的可能性,这样才能评估一只股票的价值。

    高等教育中的“低买高卖”,是指要努力找到一个新兴领域,你在其中拥有一定的优势和热情。这或许会有风险,但你会有更大的可能性跻身于这一新兴领域的顶端,面临较少的竞争。在最糟糕的情况下,你至少依然在做你喜欢的事情。

    除了“低买高卖”之外,风险投资的另一个重要经验是,当创新成本变得很低时,努力提高成功率要比减少损失更为重要。

    5违抗优于服从

    没有违抗就没有大发明,因为创造力需要摆脱束缚,这其实就是在违抗哪些处于善意的(和不那么善意的)管理者的意愿

     “违抗”通常要比“服从”获益更多,尤其在解决问题等关键领域,创新需要创造力,而创造力需要摆脱束缚,这让哪些出于善意的(和不那么善意的)管理者倍感挫折。事实上,我们可以更进一步延伸。新范式总会不断出现,因为总有一些科学家不信奉主流思想,换句话说,科学进步的规则便是打破规则。没有人是靠别人告诉他怎么做或沿着别人的足迹而赢得诺贝尔奖的

    探索,质疑,违抗,这种对待工作和学习的方法帮助推动了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也改变了从制造业到安全产业等各行各业的发展轨迹。互联网的先驱们最初创业的时候都没有商业计划书,也没有获得别人的认同,他们只是做他们要做的和想做的

    1984年的奥斯丁.希尔通过变通商业标准得以获得公司的发展。

    在加拿大各地报纸上刊登招聘广称“每周支付400-600加元请人看电视”,每个应聘的人当然都被选中去“评论”他们最喜欢的节目,但前提是必须完成一个40加元的培训项目。纳尔逊通信公司通过销售该培训项目,三个月赚了10万加元

    2006年,他开始研发一款名为akoha的游戏,该游戏充分融合了他在技术方面的兴趣,创业精神,慈善和社会变革。每个游戏玩家都会受到一套任务卡,上面印有让某人人生变得更美好的建议。完成任务后,玩家会把任务卡给接受建议的人,并鼓励他继续玩下去。最成功的任务就是玩家玩的最多的,玩家的在线日志为选择最有效的任务和方法提供了宝贵资源。尽管akoha发展出了一个强大的玩家社区,但最终没能实现收益目标,该游戏与2011年终止,虽然这次的尝试没有成功,但这次经历丝毫没有影响他的未来发展

    吴晓波曾说“一切的改革都是从违法开始的”。如果人人都“遵纪守法”,按照每个时代潜在的市场规则来运作,何谈企业发展?正如上文提到的“滴滴”,出租车通过线下杨招的方式服务于客人,且在高峰期经常会出现拒载的情况。滴滴通过线上派单,隐藏乘客目的地的方式,在早期培养起了用户习惯,如今如果出租车司机不使用滴滴平台,而是通过杨招的方式接单,经过与好几位司机的访谈得知,每天的生意可谓寥寥无几。滴滴用互联网的手段(线上预定,线上支付,平台服务),成功建立了打车环境的市场,提高了出行的效率与“局部垄断”。

    没有公民的不服从,就不会有美国民权运动;没有甘地及其追随者的“非暴力不合作”,印度就不会实现独立;新英格兰地区所称赞的波士顿茶党也是违抗的产物。

    有益于社会的抗争和无益于社会的抗争有一条模糊的界限,有时我们应当思考法条和规则是否公平,我们是否该质疑他们

    社会和学术机构一般倾向于遵守规则,远离混乱,这个过程扼杀了“叛逆精神”,同时也扼杀了创造力、灵活性和富有成效的改变,长此以往就会影响社会的健康和可持续性,这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从学术界到企业、政府、再到我们的社区,都是如此。


    6实践优于理论

    “实践”优于“理论”意味着,人们要意识到,在节奏快变成新常态的未来,等待和计划的成本要比先实践后随机应对更高。在过去的慢节奏时代,在做所有事情时,尤其是需要投资的事情,规划是避免失败带来经济灾难和社会不良影响的关键一步。然而,在互联网时代,有的公司却欢迎甚至鼓励失败。现在,从制鞋业到咨询业,发布任何新品的价格都已大幅缩水,商界一般都把新尝试带来的“失败”看作一次廉价的学习机会

    当一名经理或领导将“实践”置于“理论”之上,之前所倡导的目标就会更容易实现。跨学科试验和合作越来越不再是激进的想法,也越来越接近最好的实践方法。这反过来使得一群人(无论是公司员工、承包商还是学校某个项目中参与合作的学生)都有机会通过工作来学习,用一种不需要长期投入精力的方式来探索新的领域。这同样也降低了创新成本,因为这使得有才能的人得以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外贡献才能。谷歌公司众所周知的做法是,让员工20%的工作时间投入到他们自己选择的项目中。在“指挥-控制“管理学看来,这种做法最多只能算是一种昂贵的提供员工士气的方法。而在谷歌公司看来,这却是产生新产品点子的廉价方法。事实上,谷歌的众多创新都源自这一做法的实施,它为公司贡献了数以亿计的利润

    传统的方法根深蒂固,比如,许多非盈利组织都十分关注各项指标。当你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时,指标对于衡量你的进度而言是很重要的,但他们也会阻碍创新,一些依靠资金的组织可能会被渐进主义所束缚,如果申请资金的每项提议不仅要详细阐述计划,还要说明为何如此计划,它们就无法探索意料之外的道路或踏上一条错误却有意思的道路

    我们让孩子学习写作不是因为想让它们成为记者或作家,学习写作是因为它可以帮助你学习。

    一个学习型而非教育型的体系重视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提供探索和追求这些兴趣所需的工具。在常规教育机构中,各种教学体系仍然可以用以实证为基础的教育学方法来指导并进行排序,与此同时也给予学生空间,让他们构建自己的课程,寻找导师并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自己的知识

    学习型体系的社会因素对于参与其中的学生而言尤其重要。大量的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将学习和自己的兴趣、人际关系以及可能追求的机会联系起来时,他会学的最好,然而,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传统教育系统采用的是分离的、指标驱动的方式。这种方式建立在一个已经过时的模式上,该模式假定儿童接受12年足够严格的教育后,将会具备在快速变化的社会和环境中取得成功的能力

    试想我们的报考大学时填报志愿的方式,从最初每人只能填报一个志愿,到现在可以在多个学校填报多个志愿,按照分数线来分配志愿,这已经跨出了很大的一步。在进入学校以后,若对于所选择的志愿不是那么的感兴趣,也可以通过申请转专业,只是转专业的门槛对于已经表现出不喜欢该学科的学生而言有点遥不可及,很多学校往往需要学生考到该专业的前几名,才拥有转专业的资格,而不是让学生自由选择。该处可参考国外的一些教育方式,在大一的时候,每个人学习的都是一些基础知识,并不涉及到选择的专业,到了大二以后,根据大一所学,重新选择自己的专业,从这种程度上来说,通过一年的学习,让学生们更加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而不是在高中时可能产生的跟风心理,或者因为家长的包办志愿等一系列的原因造成孩子大学生涯的“虚度”。说“虚度”是因为,如果孩子们在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学习四年,而且还必须要考出毕业所能够达到的成绩,对他们来说,只能采用死记硬背,甚至作弊等极端的方式完成,而这些学生到了社会上以后,并没有什么特长,或许只能做一些基础工作,而这又从某种程度上违背了作为一个大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

    这就是“学习”优于“教育”原则和“拉力”优于“推力”原则的共同点。授学生一鱼,不如授他们以渔。这也有助于他们习得必要的技巧来拓展、培养和驾驭能让他们终生学习的社会网络

    尽管美国教育政策进来发生了变化,试图将更多新技术引入课堂使课程现代化,但仅仅引入新技术是不够的,在很多学校,老师没有时间学习新技术或缺乏将技术完全融入课程的技术支持。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之一是,邀请热衷技术的教育专家与学生们分享知识,同时让教导人员监督考核并对课堂进行必要的指导。

    通过“解绑”(过去一人身兼的多种角色,比如学科知识,教学技能,评测能力等,变为一个人承担一种角色),让老师们专注于自己某一项专长,比如教学技能,评测,而让其他专家负责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

    另一个让我们重视“学习”而非“教育”的理由,既课程改革和学生专业选择通常是源于对当前和未来市场需求的预期。随着技术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如果学生仅接受现成的教育,而不培养兴趣驱动式、自主式和终身式学习的能力,他们将永远处于劣势。有学习热情的学生总能在接受正规教育后,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自己需要的知识

    通过设定新的选择标准,强调创新精神和技巧,而不是侧重某些学位、大学和专业,有前瞻性的创新企业可以帮助学校将关注点从“教育”转向“学习”。解决这个问题的灵活方法或许是,结合技术和社会资源编织一张尽可能大的网。列如,一家招聘程序员的公司可以邀请应聘者参加一个公开竞赛,然后从算法上分析应聘者的资质。在此基础上,公司可以询问最佳候选人,他们还推荐公司联系谁,这样可以将招聘范围扩大到更多的地方,给那些原本可能错过的非传统的求职者提供应聘机会

    教育方法领域十多年的研究表明,脱离情境的学习十分困难,但实际中我们就是通过课本和设置抽象问题来教学生的,我们要求考试时不能“作弊”,面对抽象问题,学生要给出“正确”答案,尽管有证据表明让学生们在考试中合作可以提高学习的效果。

    说到标准答案,笔者可谓吃尽了苦头,不知大家是否在小学、中学的语文阅读理解中感同身受。文中只要提到,雨淅淅沥沥的下着,天色阴沉沉的等语句,“标准答案”总是表达了作者忧郁的心情,与生不逢时、不满现状的悲愤感情色彩等等,然而事实往往并非如此。再有一次与巴金先生的交流中,我们向他验证了他的一篇文章中关于以上语句书写时的情境,老人家说道,这只是当时的一个客观情况,因为写作的时候正在下雨,所以就被写入了文章中。相信不仅仅是我把,许许多多的学生因为所谓的“标准答案”限制了他们的现象,好比天一定要是蓝色的,不能质疑专家权威,他们是经过了严密的调查研究后才得出的结论,不可能有错。如果有学生能够突破桎梏,提出自己的想法的时候,往往会把老师当众嘲笑,或者把这个孩子列为不听话的坏学生行列中,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也无法回答,因为从小老师接受的也是这种教育模式。

    我们教儿童(也包括成年人)要守时,顺从,不出格和守秩序。我们不鼓励玩耍,或将玩耍归入休息时才能做的事。我们将书写和科学视为“严肃的工作”,而当学生们不想从事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的工作时,我们只能集体紧握双拳,无能为力。而当雇主被问到最看重什么时,他们总是会列出这几项,比如创新能力,社交能力,创造力,热情和兴趣。而这些恰恰是标准答案似的教育方式所给不了孩子们的。

    事实证明,物质奖励以及压力可以提高人们解决渐进式和线性问题的速度,但当需要找到创新解决办法、设想非线性的未来情景时,这些压力却使人们解决问题的速度放缓。对于这些问题,玩耍能起到更重要的作用。当问题不再是提供一个“答案”,而是设想一个全新的东西时,对于这些答案,玩耍能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7多样性优于能力

    通才比专才重要,在一个机构中,人才的多样性比单一化更有优势。(对于单一的人来说,T字型的基础上进行创造)

     2000年美国礼来制药公司创办了innocentive,该公司的商业模式就是为客户提供高度多样性的知识。Innocentive将大公司、商业研发实验室以及医学研究倡议遇到的难题公布在网络公告站上。来自大约200个国家近40万的专业人员和业余科学家经常访问该网站,其中有超过一半的人居住在美国以外的国家。这些问题并不是普通的科学难题。你绝对不会想到像默克公司这样的跨国制药企业内,成千上万名化学家都无法解决的化学问题,某个德克萨斯大学一年级电子工程系学生能解决。

    尽管如此,每个人都可以发布自己的解决方案。如果方案切实可行,发布者就将得到奖励。Innocentive公司表示,大约有85%的问题最终得以解决。

    该模式与国内的一款知识问答app如出一辙,该app并不局限在解决公司的问题,而是落实到每一个用户,如果你有任何的疑问需要解答,可以通过悬赏的方式发布在平台上,或者悬赏指定某个专业人士回答,前者被认为是聚集广大的有相关知识储备的用户能可以回答,提问者选择最满意的答案,回答者获得打赏。后者则是一对一的答题方式,提问者认可在这方面有建树的专家,通过单向悬赏的方式进行提问,其他用户可通过付费“偷听”了解答案。

    由于信息的多样性,每个用户知识储备的侧重性的差异,通过发布问题,让有相关知识储备的用户作答的方式,获取更多不同纬度的信息,从而为企业或者用户提供了多渠道有价值的信息源,用户为此付费,这种模式相比于招聘一个有着固定成本,知识面却很局限的“专家”来说,节省了不少,同时也加快了获取答案的速度。


    8韧性优于力量

    如果我们承认未来的不确定性,以及局部失败的必然性,我们就需要一个能抵御灾难性故障的系统,而韧性能够帮助骨朵意想不到的风暴,使得一个机构真正变得更加活跃,强健和有活力

    在未来的某一时刻,我们都可能无可避免地要面临失败,最实用的系统能够快速革新重生,关键在于保持韧性

     通常而言,大公司就像橡树,自身变得强大以抵御失败。它们储备资源,实施层级管理,僵化的发展模式和五年计划,旨在使自身免于混乱。

    然而,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软件公司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它们处于全新的领域,周围的变化也很快,以至于它们的前任小心谨慎的风险规避会令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陷于困境,而此时竞争对手却迎头赶上。结果,它们经常面临失败,但是它们的原始投资非常少,因此能够从失败中学习经验继续前进

    有足够韧性的机构不仅能顺利从失败中恢复过来,而且还得益于免疫系统效应。正如健康的免疫系统能够通过发展对抗病原体的新预防措施以应对感染一样,一个有韧性的组织会从错误中学习并适应新环境。这种方法帮助塑造了今天的互联网。互联网并没有为每一个可能出现的攻击或失败做计划,而是通过应对和学习此前出现的攻击和安全漏洞,生成了免疫系统,在早期,失败的代价还较小时,这给了它所需的韧性,使得它无须增加成本就能生存下来。然而,即便是恶意攻击和偶然失败的成本上升,这一灵活免疫反应仍将继续增强网络的韧性。

    假以时日,注重韧性优于力量策略还能帮助机构开发更加活跃、强健、有活力的系统,该系统更能抵御灾难性故障。因为他们不再在预测未来上浪费资源,不再不需要的手续和程序上浪费过多的时间或精力,它们能确立机构健康发展的基线,帮助它们度过意想不到的风暴。对于互联网初创公司和软件公司是这样,对于硬件公司、社会组织和非营利组织亦是如此。在所有这些领域中,创新成本以及由此带来的失败成本正在迅速下降,以至强调力量优于韧性或许已不再有意义。

    当然,上述这些不是为了说明创新者及其所在的机构不应该规划未来或预测潜在的问题,而只是简单地让你意识到,在未来某一时刻终会面临失败,最实用的系统能够快速革新重生。关键在于:当抵御失败的成本超过屈从于失败时,敢于承认这一点;保持韧性,即便公司处于蓬勃发展中

    9系统优于个体

    真正具有竞争优势的是一个系统,而非一个特别强大的个体,是一套能够保证不断成功的制度,而不是一个天才个人的行为

     “系统优于个体”原则让人认识到,负责人的创新不只需要速度和效率,同时也要持续关注新技术带来的整体影响,以及理解人、社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前几代人的创新主要受涉及个人利益或企业利益的问题驱动,比如“这个东西能给我带来什么”?我如何用它去赚钱?然而,创新者不用考虑生态,社会和互联网的影响而去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的时代已经过去,未来,驱动创新必须考虑到创新潜在的系统影响。我们运用这个策略,可以保证未来的创新对我们生存的多种自然系统有积极影响,或至少是不好不坏的影响

    1927年,廉价耐用的T型车被A型车所替代,后者吸收了众多时尚审美元素和福特此前排斥的高技。

    尽管这些改变是为了迎合大众的需求,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社会科学研究才系统地在设计中得以应用。结果出现了以人为中心,试图回应用户各项需求的设计。如同史蒂夫乔布斯所言,要从客户体验着手,在返回到技术层面。到20世纪90年代末,这种设计演化成了参与式设计,用户可以贡献自己的想法,之后又进一步发展成为共同设计,既邀请用户自己成为设计者。

    共同设计的本质便是激发用户寻找解决方法的能力,这一解决方法根植于他们所在的系统中,并对系统有所回应。许多这样的解决方法具有高度专属性,特别适合创造它的人,但并不具有普适性。在亨利福特所处的工业化时代,这种方式是致命的,但现代数码和制造技术使得为少数用户定制产品和软件变得越来越可行。

    这种方式的优势之一是能打造出高度有韧性的系统,当其用户需要变化时可以快速响应。与福特用A型车替代T型车时需要全部重组设备不同,一个专注投入的群体可以立即重新设计方案,或差不多接近这种效果

    当然,共同设计并不是唯一寻找基于系统的解决方案的方式,媒体实验室也不是唯一将这条原则融入工作当中的机构。谷歌在介绍其无人驾驶汽车时,强调汽车本身只是一个“个体”驾驶他的人工智能是“系统”,只不过无缝衔接地融入了其他所接触的系统。正因为如此,传感器和软件都设计成能处理现有道路设施情况,解决比如醉驾和帮助行动不便者驾车等共同问题,基于“个体”的方法设计无人驾驶汽车,得到的至多是昂贵的玩具,或被设计成能使车企利润最大化的货运汽车然而,谷歌利用基于“系统”的方法,则是旨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真正的变化

    希望大家能在2018年有个良好的规划,职场生活双丰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未来的应对,源于《爆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nvmt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