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半的女儿放学回来问爸爸:“爸爸,人是自由的吗?”
爸爸回答:“人生没有自由。”
显然她一愣,可能跟她老师教的不一样。
女儿继续问:“那小鸟是自由的吗?”
爸爸回答:“不自由。”
女儿继续问:“猪是自由的吗?”
爸爸回答:“不自由。”
女儿有点气馁,赌气问:“那屁是自由的吗?”
爸爸回答:“不自由,放不放还不是由你决定。”
我在旁边听的目瞪口呆,一边觉得这样解释应该不合适,一时又不知道该如何给她解释。
好在孩子没有纠结在这个问题上,转身去玩了。
这个事情一直记在了我心里,第二天我发信息问张先生:“如果你女儿重新问你,人是自由的吗,你会重新给她解释一下吗?”
他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建立在社会规则的基础上的,所以人生抛开社会和规则,只谈自由是没有意义的。”
我无语,对他说:“说点三岁小朋友可以听懂的行吗?”
他说:“下次她问我,我给她举例子好好解释。”
目前,“给孩子自由”的教育理念在的亲子教育书籍和言论中备受推崇。
我记得一次坐高铁回家的车上,后排坐了两个家长带了两个孩子,听她们聊天应该是带孩子出来旅游的。两个五、六岁的孩子在座位上跳来跳去,打打闹闹,家长却只顾聊天,不加劝阻。旁边有乘客看不下去了,婉转的对家长说:“让孩子安静一会儿吧,这样跳来跳去的很危险。”家长象征性的说了孩子两句,就继续聊天模式。孩子当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听见其中一位家长小声说:“带他们出来就是想让他们好好的,自由自在的玩的,这也不让,那也不让就没有必要出来了。”
倡导“自由”的教育理念固然是一种进步,但如果自由不加限制又滑到了另一个极端:随心所欲,就变成了另一种教育灾难。
我经常带念宝参加过集体活动,多次看到有的孩子在活动的过程中,不顾老师制定的规则,抢夺道具,到处乱跑乱跳打断活动的进程。家长一边表示歉意,一边又祭出给孩子自由的大旗来解释,借以证明他们是有教育理念的,并且也是尊重孩子的家长。
自由,究竟该怎样给孩子?
在对未知事情的探索上,我们应当给孩子探索的自由。
我们小区游乐场有一个沙池,小朋友们都喜欢在里面玩。一次我们在游乐场玩,其中一个小女孩也想去沙池玩,她奶奶赶紧制止了她,“有细菌,多脏啊,不能下去。”后来小朋友一起爬攀岩墙玩,她也想上去,奶奶又说“有危险,不能去。”
你能想象那个场景吗?小区里有许多同龄的小朋友,有些在玩跷跷板;有些在沙坑挖地道;有些在攀岩;有些在荡秋千;有些在玩滑滑梯……大家都忙忙碌碌,只有那个小女孩,什么都不能做,穿的漂漂亮亮的站在奶奶身后,就那样茫然地看着大家。
那时候,我其实有一点难过的,每当小女孩想尝试什么事情,奶奶总会说“脏”和“危险”。每次她表达出任何探索的欲望,奶奶总是会说“你太小了”“你不行”。我忍不住会想,孩子长大以后,会不会真的觉得“我不行”?
我还想说一个关于剪刀的事情,念宝两岁左右就开始用剪刀了,之前我把带她一起剪纸的图片发朋友圈里,还受到亲朋好友的批评和劝告。说这么小给她用剪刀很危险,一定要把剪刀放在孩子摸不到的地方等等。
两岁左右时她看见大人用剪刀很是好奇,特别想尝试,我就给她买了儿童剪刀,教她怎么使用。在大人的陪伴下,也不会有很大的危险。有几次她不小心划破了手指,给她贴了创可贴,现在慢慢的她用的很熟练了,自己剪了很多有意思的作品。还经常帮我拆快递,她同学的妈妈看到她用剪刀时的熟练不禁惊叹。
很多探索都伴随着风险,我们权衡一下,孩子和大人,能够承担的风险,就放手让孩子去做。孩子即使受一点小伤又怎么样,比起“我太小了,我不行。”这种持续的挫败感,擦破点皮真的不算什么。
在一些行为准则上,我们需要对孩子进行适当的管教和引导。
我曾看到过这样的事情:一岁的孙子动手打了爷爷一巴掌,爷爷觉得好玩,对孙子大加赞赏,下次孩子打的更狠。如果你不加制止的话,以后会对爷爷拳打脚踢,因为他觉得这个是被允许的。
如果父母给到孩子无限制的自由,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比如可以边吃饭边看电视,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可以随意顶撞长辈等。那么,在孩子眼里,就没有规则和约束的概念,很可能成为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小霸王,这样的案例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
经常会听到孩子命令家长说:你去给我把什么东西拿过来!你去给我做什么!……
念宝这样跟我说话的时候我是不会去做的,我会告诉她,如果你需要帮助,就可以说:“妈妈,你帮我把什么拿过来好吗?这样妈妈才愿意帮助你,别人也是一样。”说的次数多了,她就记住了。
她不喜欢别人捏她的脸,虽然那是有些人表达喜欢的一种方式。我会告诉她如果你不喜欢可以拒绝。所以有人想捏她的脸她会说不要。
我们不能够去伤害别人,要懂礼貌,懂得尊重人,但是如果别人做些不好的或者我们不喜欢的事情,我们也要懂得拒绝。建立在规则基础上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如果家长没有给孩子建立规则的概念,以后融入到幼儿园、学校、社会中他就会无所适从,或暴击以对,或封闭自己。
电视剧《家有儿女》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刘星妈:小时候给你报艺术班,想让你学,你自己不学啊!
刘星:哎,我不愿意学,你就不让我学啦!那时候我还小,我还不懂事,难道你也不懂事吗?您就应该从小培养我、教育我……
而对小孩的教育一直争论不休的两个观点,一个是说小孩子释放天性应该随缘学习,不要过多逼迫不要参加那么多培训班,不要让小孩在该玩的年纪去学习。
另外一个就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各种培训班,各种课外兴趣班安排的满满的。
在综艺节目《向往的生活》中有一集,吕思清和刘宪华演奏了一曲小提琴曲。
后来送别吕思清后,baby尝试了拉小提琴,然后自我认知非常明确,不会拉的人拉出来跟杀鸡一样难听。
于是就问刘宪华:你是小时候是自己喜欢学琴还是被父母逼着学?
刘宪华回答道:被逼着学,一直到我十一二岁也不愿意,直到参加了第一个比赛,从那以后才开始喜欢。
那你现在感谢你父母吗?刘宪华毫不犹豫的回答非常非常感谢。
我们需要顺应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选择,但并不是彻底放弃管教,这个不想学可以换一个,最终会一事无成。
给孩子树立规则要把握好时机,要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教育的机会,一旦错过就很难弥补,即使可以补救,往往也是事倍功半。
我们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给到相应的自由。美国作家盖瑞艾卓曾提出“漏斗式教育”理念。他认为,家长在早期不要给孩子太多的自由,因为那时他们还没有成熟到可以掌控更多的自由;随着责任感的增强,父母逐渐地放宽自由,直到他们成为青年以至成年人。有了责任的平衡,孩子们才会懂得自律。
比如孩子小时候我们告诉他:每天不能吃太多糖果,会长蛀牙;每天看电视不能超过半小时,对眼睛不好;不可以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但随着孩子的不断长大,我们会慢慢的放弃这些要求给他更多的自由让他自己去判断,去选择。最终家长完全放手,他会长成一个独立的个体,自己为自己负责,拥有自己相对自由的人生。
昨天女儿又问:“爸爸,人是自由的吗?”
他认真对女儿说:“人是自由的,可自由是有限制的,比如你喜欢玩水,在洗手池你有玩水的自由,在客厅的木制地板上就没有玩水的自由,明白吗?”
女儿点了点头:“哦,我知道了。”
昨天刚刚因为在客厅木地板上玩了一地水被爸爸教育了一顿。
亲爱的宝贝,愿你面对人生勇敢而坚定,同时守规矩。
- END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