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罗马帝国衰亡史》听书笔记4

《罗马帝国衰亡史》听书笔记4

作者: 小乙采尘 | 来源:发表于2018-08-19 19:30 被阅读41次

    上回说到罗马帝国在3世纪爆发全面危机,军阀割据导致内战,手握兵权的地方行省开始轮流武装夺权,整个帝国陷入无政府状态。这些夺权者既没有治国经验也不考虑国家利益,频繁采取货币贬值政策,让帝国陷入恶性通货膨胀,货币的含银量一度下跌。军事改革让蛮族雇佣兵比例大大增加,普发公民权又让他们有了政治诉求,大量蛮族人被允许在境内定居,产生矛盾后爆发严重冲突,帝国的防线从内部瓦解。

    今天谈哪些因素导致西罗马帝国灭亡的。

    1.四帝共治让罗马陷入分裂

    罗马起源于分散的部落城邦,早期大家各自为政,出于大规模生产和共同防卫的需要,国家诞生。罗马共和国虽然是统一的共同体,但成员始终保持警惕,所以早期很多重要职位都是由两个以上的人担任,这么做是为了把权力和责任分散,防止产生独裁。这个做法形成惯例,被保留下来,到罗马帝国时期还经常出现。不过这个时候,罗马社会已经有了很大变化,随着军事权力的上升,尤其是屋大维建立了元首制,共治在更多的情况下只是形式上的意义,不是为了制衡权力,而是出于实用考虑。

    戴克里先(公元244年-312年),40岁才成为皇帝,并且是被地方军队拥立的,他完整见证了混乱的全过程,所以一上台立刻开始着手改革。改革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把罗马帝国划分成四个大的管理区,交给包括自己在内的四个人去统治。之所这样做是因为现在的罗马帝国已经像一条破船,在内忧外患中风雨飘摇,如果还像过去一样想大权独揽,这条船迟早会沉,到时候什么也得不到了。与其这样还不如把权力分散,让4个舵手掌船。

     第一步,他先从权力的合法性入手,给皇帝正名。由于之前500年的共和国传统,在罗马帝国早期,统治者虽然在名义上也叫“皇帝”,但和中国古代的“皇帝”不一样,它没有神权合一的“天子”概念。一个人哪怕武力上台,最终也要得到元老院的认可。理论上,权力的源头是来自元老院,来自罗马人民。戴克里先从权力的源头抓起,直接把自己设定成最高君主,把权力完全神化,让人们管自己叫做“主和神”。除此以外,他还建立了一套繁琐的仪式,比如说,有人拜见他的时候,需要先趴在地上,亲吻他的长袍。 随后,戴克里先把整个罗马帝国的版图划分为东西两部分,他和一位朋友分别担任这两部分的“主皇帝”,然后再把这两部分进一步细分,再选两个人分别做“副皇帝”,就这样,一个完整的罗马帝国被戴克里先划分成了四块,交给四个皇帝管,历史上被称作“四帝共治”。

    按照戴克里先的制度设计,东西部皇帝都是有任期的,期满之后,之前的主皇帝退休,副皇帝接替,然后再选任新的副皇帝,这样保证四帝共治不断延续下去。但再好的制度也是人执行的,而人的欲望是没有限制的,在他退位后的第二年,内战又开始了。君士坦丁获得这次战争的胜利,杀死了本来应该共治的其他三个皇帝,把整个帝国再次归在自己的统一之下。但之前的四帝共治已经像一次大手术一样,把帝国做过了切割,即便重新统一,之前切割的伤口也不可能愈合了。几十年后,君士坦丁的继任者再次把皇位传给他的两个儿子,分别执掌东部和西部,罗马帝国正式分裂成为了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

    2.基督教的兴起让罗马陷入信仰危机

    基督教兴起之前,整个罗马社会信仰多神。很多神都是在征服各个殖民地以后被移植到罗马的,因为每个殖民地供奉的神都不一样,所以罗马的神话体系非常庞杂,它本质上是一种多神崇拜。基督教刚进入罗马的时候,普通民众并不敌视,也有很多人先后加入基督教,不过随着入教的人越来越多,引起了罗马的警惕,很多皇帝甚至对基督徒进行过迫害。罗马政府的宗教宽容,以对政治忠诚为前提,而越来越多的基督徒,让罗马感受不到忠诚。 到了二三世纪,罗马帝国开始走下坡路,甚至发生了社会体系全面崩盘的三世纪危机,人们早期崇拜的多神没有带来丰产和平安,一个个皇帝被杀也让皇帝自动走下神坛,整个罗马社会的信仰发生了动摇。盛世时代对现世生活的享乐,变成了乱世下对来世的向往,基督教的普适观念是超国家的,它讲的不是某个帝国而是全人类。越来越多的罗马人不愿意参军,军队的整体实力慢慢开始下滑,帝国只能从蛮族中招募雇佣兵,导致军队的蛮族化,为后来内部防线的瓦解留下隐患。基督教的平等观念给奴隶的解放带来了希望,大规模的奴隶起义发生。越来越多的普通罗马公民,在乱世当中向往死后升入天堂,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对国家忠诚。财富没有重新回流进社会,而是用于各种敬拜活动,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体系的健康发展。

    尽管和原有的信仰有很大冲突,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帝国最终还是迫于压力向基督教妥协了。公元313年,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宣布基督教合法化。刚刚诞生不久的基督教此时又开始出现了内部理论分歧,尽管皇帝本人参与了分歧的调停,但基督教内部派别的纷争还是带来了社会动荡,国家的很多精力都被消耗在对这些争议的解决上。

    3.君士坦丁迁都战略让西罗马帝国最终灭亡

    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在帝国东部建立了整个罗马帝国的新首都,取名叫做“新罗马”。之所以迁都,是出于对当时处在危亡中整个罗马帝国形势的考量:外部,罗马帝国正遭受着北方蛮族的大举入侵,无论在规模还是势头上都非常强大;内部,则是为了从源头上解决政权的合法性问题。 戴克里先把自己封为最高君主,把权力神化,让权力的源头直接指向神,他之后的继任者包括君士坦丁也是这么做的,但罗马有太长的共和传统,是绝对君主专制的牵绊。比如,元老院曾经是罗马共和国时代的权力机构,形式上,皇帝想要做任何重大决定还是要和元老院商量的。如果想要摆脱这种传统的束缚,唯一的办法只有换一个地方,重新建一套班子,所以君士坦丁决定迁都。 迁都的目标,就选在希腊地区的一个小海港——拜占庭。这里既远离了蛮族进攻的主要风口,又远离了元老院的视线,更远离了罗马城几百年沿袭下来的军事官僚喋喋不休的争吵。手握大权、专横跋扈的近卫军被取消,元老院也完全变成了一个单纯的咨询机构,没有了实权,君士坦丁发布命令、管理国家的自由度大大提高。他引入了当时东方波斯帝国的很多君主专制礼仪(比如:皇帝戴皇冠,大臣见皇帝行跪拜礼),这时候罗马帝国的皇帝才真正称得上有绝对权力的皇帝。后人管君士坦丁为君士坦丁大帝。

    随着君士坦丁向东迁都,整个罗马帝国的战略重心自然就发生了转移。在这种转移之下,东、西部的差异越来越大:君士坦丁堡的发展越来越快,而之前的罗马城却越来越衰落。一方面是由于整个罗马帝国的首都切换到了东部,所有资源都向东倾斜;另一方面,君士坦丁堡所处的位置本来就是一个天然的交通枢纽,它扼守着黑海和地中海的咽喉要道,又控制着丝绸之路东西方的商道,不仅易守难攻,并且贸易发达,所以之前在西部的大量贵族和精英阶层都开始向东移民,罗马城成了毫无发展希望的废城,后来的公元410年西哥特人洗劫了罗马城,然后455年汪达尔人和472年的勃艮第人先后入侵,最终476年西罗马的最后一位皇帝被蛮族将领废黜,形式上的西罗马帝国正式灭亡。而东罗马帝国一直延续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人攻陷才算终结。为了和之前的罗马帝国做区别,史学家也管后来的东罗马帝国叫拜占庭帝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罗马帝国衰亡史》听书笔记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nzc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