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土豪,分田地」是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时期的主要宣传口号之一。
过去我们总觉得条口号是方便土改干部,给老百姓讲政策编写的。但是往深处想,你会发现这事情没那么简单。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样说,就没搞清楚它解决了什么关键问题。
我们回过头去想,宣讲政策最理想的场景,当然是我们的红军干部和老乡们坐下来,面对面、挨家挨户的谈,但是这样场景在1927年那会是不会出现的。
因为那会儿我们正在闹革命,强敌环伺,时间很急。不但红军没有足够的干部,甚至都办法建立完整的宣传组织体系。
红军需要的口号,不是设计一句讲给老百姓听的话,而是设计一条口号,让老百姓们听了愿意传给他的亲朋好友听。
什么样的口号能解决这个问题呢?为此,我为你提供三种视角,帮助你分析口号获得成功的秘密:
1.老百姓不识字、记不住墙上的标语——提供「视觉化」信息
2.老百姓记住了、不知道怎么表达——提供「口语化」表达方式
3.老百姓听到了、不接受——发挥「被动的艺术」让人更好接受
01
第一个秘密,人的爬行脑更容易喜欢视觉化的信息,而不是抽象的信息。
请注意,这里的关键词是「爬行脑」「视觉化」。
什么是爬行脑呢?简单说处于大脑结构最里层,负责处理应激反应的大脑。它的特点是依托本能,不需思考,反应迅速。
美国精神健康研究所保罗•麦克莱恩(Paul MacLean)主任,在1990年正式提出“三重脑”理论,认为人脑结构大致可分为三层:最下层为“爬行脑”(即脑干),主要负责心跳、呼吸等躯体自身的运转;中间层为“古哺乳脑”(即边缘系统),很多情绪的产生都与这个区域密切相关;最上层为“新哺乳脑”(即大脑皮层),是意识理智产生的区域,负责语言、预测、策划、抽象思维等。
视觉化则很好理解,比如「打土豪,分田地」短短的6个字里有动作、有画面,相反「把地主的土地分给群众」,则是更抽象的表达。
这个道理听上去很简单,但运用到生活中内涵却非常丰富。
比如,很多成功的广告就运用了这个原理,Ipod的广告说「1000首歌放在口袋里」,而不是说「存储容量高达惊人的500M」。还有「能拍星星的手机」「是兄弟,晚上8点一起贪玩蓝月」。
理论的传播也可以用这个道理来解释,运营高手李叫兽举过一个形象的例子:
「只要抓住机会,即使你能力不高,也有可能成功。」这句话早就有了,但并没有被大家挂在嘴边。直到雷军说了句「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比起前面抽象的理论,这是更加视觉化的表达,自然容易朗朗上口,从而被记住和传播。
甚至连传播很快的谣言,也是视觉化的,比如「味精超过100度灰致癌」比抽象的「味精加热过度对健康不好」更让人轻信。
伟大的演讲也是视觉化的,比如丘吉尔并不是说:「我们决不投降,将在任何地方和纳粹战斗到底」,而是说「我们将在海滩上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登陆的地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决不投降。」
02
第二个原因,口语化的口号传播能力强于书面化口号。
1927年工农红军的土改口号,当然不是只有「打土豪,分田地」一条,比如还有「坚决拥护土改政策」等,在这里前一种叫做口语化表达,后一种叫做书面语言表达。
他们有什么区别吗?从传播效率的角度讲,口语化表达效率更高。
书面语言主要使用眼睛读、手写两种功能,因为这种是一种不符合人们的听觉习惯的表达,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不往脑子里进。
传播中使用书面语言,就相当于你已经放弃了耳朵。而口语化才能同时调动大脑听、说、读、写四种功能传播,这可以说是个生理学问题。
所以,一个好的标语要尽量用口语、套话、俗话、顺口溜,不要书面语。
同时,这条口号还运用了表达的一个技巧,即多使用动词和名次,要少使用形容词。这是什么意思呢?有个经典的旅游广告文案,可以说明巧用动词和名词是如何让文字富有画面感的:
「你写PPT时,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你看报表时,梅里雪山的金丝猴刚好爬上树尖;你挤进地铁时,西藏的山鹰一直盘旋云端;你在会议中吵架时,尼泊尔的背包客一起端起酒杯,坐在火堆旁。」
你看,这就是名词和动词不断叠加使用的效果,没有一个形容词,但是它勾勒出了几幅让人无比心向往之的画面。
但如果你加入了「强壮的鳕鱼」「灵巧的金丝猴」反而会降低表达的美感。
03
第三个原因,是这条口号没有让你启动防御思维。
一条口号它不是表情包,也没有声音,无法拉住你的衣服苦苦哀求,甚至不能让你多注视一会儿,它唯一能做的就是润物细无声的让你接受它。
要做到这点关键是标语不能太长,这个道理很好理解,因为太长了记不住嘛。
那么,到底不能超过多长呢?脑科学家研究,未经过训练的大脑短期记忆无法容纳7个以上的记忆项目。有的人多则一次能记住9个,少则能记住5个。
更关键的原因是,当大脑发现需要处理的内容太长,会启动前额叶的思维大脑,将它们进行逻辑范畴,以便于记忆。
这样就使得你的大脑启动了思维意识,让用户思考,某种意义上,就是在推开用户。
为什么?因为,意识即防御。
所有的思考,其实都会让你产生顾虑;你让用户思考,就是让用户戒备。
这个道理也常常运用到产品思维上,马化腾非常推崇的一本书叫《Don’t Make Me Think》,翻译成中文核心意思就是「别让我思考」,一个不会说话的产品,根本没有消解戒备的机会。
因此,不论是什么产品,只要让用户思考、琢磨一下,其实都是给自己抬高门槛,降低转化率,一个产品应该做的就是迎合用户潜意识下的选择。
04
说到这些,我还是想强调学习的效率。
最近几年,知识的获取的成本越来越低,打开手机很容易搜索到优质课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在想,什么才是高效率的学习呢?
答案肯定不是单纯的学得更多。为啥?因为这样的学习缺乏反馈,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学习的效果。
很多人有过这样的经历,你去拍个抖音、小视频,拍完之后根本不敢看播放,因为你抽身出来立即回发现,你录的视频里有好多你不忍直视的东西,太羞耻了。
但是,当初录视频的时候你怎么就不会觉得不舒服、羞耻呢?因为缺乏反馈,身在其中,你几乎发现不了自己的错误。
犯更少的错误,走更少的弯路就是高效率的学习。寻找反馈,不断运用新知识思考过去的问题,虽然这种方法花的时间很长,过程也非常不容易,但是当我们习惯了这种学习方法,才会真正观察自己,这样出错的概率才会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