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联合作战
不管是什么模式下的联合作战,信息化也好、机械化也好、智能化也好,讲究的都只是两个字“精准”,指挥要精准、打击要精准、协同要精准等,而信息化、机械化、智能化只是代表科技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能够支持得更精更准而已。
速度作为战争中天然性的决定因素,向来为军事人员所重视。
战争的本质无非是一个作战体系对另一个作战体系的能量的打击,那么在此基础上只需要两个系统,近距离的突击力量和远距离的突击力量。
所谓“渗透战术”,其核心是派出小的作战单位,利用对方防御的间隙和接合部,渗透到对方的防御体系当中,打击重要目标,切断交通线,割裂防御部署之间的关系,为正面的攻击创造条件。
所谓的渗透,其实就是把以往的进攻战斗缩小化,在以往进攻战斗中寻求在局部形成突破的基础上再次局部化,打开一个个小的突破口;再通过这些突破口利用敌方防御体系中的薄弱环节来实施一个个战术迂回,把敌方坚固支撑点一个个分割包围,一个个孤立起来,再集中优势兵力、火力把孤立的坚固支撑点一个个定点清除;最后把这些小突破口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大突破口,通过这样不断的战术动作来谋求战役全局胜利。这就是我在本书一开始讲的,你要吃蛋糕,一口吞不下或者一口吞下代价太大会吃撑的,那就把蛋糕分成小块,一口一口地吃。
如果把“渗透战术”能够成功渗透的基础建立在敌方防御体系中的间隙能被你成功利用上的话,那最后的结果必然是无法执行的。
所以,“渗透战术”里所说的可利用的间隙,实际上是由小型合成分队自己去创造的,而不是敌人给你的。怎么创造?用火力创造出间隙。要改变以往的“兵力跟着火力走”的做法,应该让“火力跟着兵力走”。
自己的力量不强没有关系,只要队伍里有炮兵火力引导员就行。前进时跟着炮兵弹幕走,前进受阻了,召唤配属给他们的火炮打就行了,打掉目标后,继续前进
这样就改变了原来的步炮协同只按计划协同的方式,增加了召唤炮兵火力的协同,把“兵力跟着火力走”和“火力跟着兵力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一来,步兵能够更好地为炮兵指引目标,炮兵也改变了以往的一线配置的模式,采取疏散式伴随保障的配置,随时支援所配合的突击分队行动,作战的效能就大大提高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很多时候所谓的突击分队并不是在执行突击任务,他们虽然往前进了,但并没有执行单纯的兵力突击,而是更多地在充当火力引导分队的角色,指引配属给他们的炮兵分队实施火力突击,自己利用炮兵火力突击的效果再进行兵力突击。
可以看到所谓的“渗透战术”并不仅仅是突击分队的兵力渗透,更多的是突击分队引导炮兵火力进行渗透,用火力来实施突破、分割、包围、歼灭,而步兵实施最后清剿。
突击分队的存在很大意义上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火力打击的精准度和杀伤效果,即充分地发挥了炮兵火力又避免了步兵的重大伤亡,最大限度地发挥步炮协同作战的威力。
最基本的要素:形成突破的力量、快速利用突破的能力以及歼灭被围之敌的能力。
一句话,不可能永远保持进攻的锐势。要想赢得战争,就必须在进攻的锐势消失之前,突贯敌方纵深,使敌方来不及重新组织力量,构筑新的防御体系来增强它的防御,在敌方力量来不及做出有效应对时分割包围歼灭敌方的有生力量。这就是说要使得进攻所需的时间和进攻要突贯的空间对等。
不管是什么模式的协同作战,骨子里都是一样的,就是寻求互相间的配合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军兵种、各个武器平台的作战功效。
联合作战只是个名词,这个词虽然出现于现代,事实上从战争开始出现、人和人之间开始战斗起,战斗的性质就是联合的,这种联合可以是一个人和一个人之间的联合,也可以是一支军队和另一支军队之间的联合,甚至是一个国家和多个国家之间的联合;从武器的角度来说,可以是两个相同兵器之间的联合,也可以是两个以上不同兵器之间的联合,乃至于各军不同兵种之间的联合
联合作战的战术,就是一种基于武器的战术,它和武器装备的更新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武器装备发展的成熟而进步,某些特定的战术亦会随着某种武器装备退出历史舞台而消失。
在之前的章节中,我把战斗(战争)的内在本质描述为:一个(多个)作战体系对另一个(多个)作战体系的能量输出,以打败、击垮、摧毁、消灭另一个(多个)作战体系。
战争或战斗的本质就是体系的对抗。这个体系可以是一个人、一件兵器,也可以是一个军队、多件兵器,甚至可以是一个国家,当然最常见的是军队;而打击方式是一种能量的输出,可能是动能、势能,也可能是机械能、化学能,甚至是核能、电磁能以及我们尚未知的能量输出;最终的目的就是击败、摧毁与之对抗的敌对体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