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不等于你的大脑
1.1.停止无意义的思维
作者提出了一个本体的概念,认为他是最深的自我和真实的本质。只有在思维
处于静止,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当下时刻,才能真正领会它的含义。
你认为你就是你的思维、你的大脑,其实这只是种幻觉,这是工具依然控制了
你。
文章中,作者认为思维恰恰是体验本体的最大阻碍。不停的思维活动使自己无
法达到内心宁静的状态作者认为这只是你思维的声音,而不是你自己全部。他创造出了一个虚假的自我,同时也投射出恐惧和苦难。
如何将自己从思维中解放出来,作者相当于引入了一个第三人概念。认识到自己不是一个思考问题的实体-思考者,而是从一个第三人的角度去观察这个思考者。不要对听到的声音做判
断或者谴责。最终,体会到思维的中断,获得内心的平和。
除了观察思考者这一方式,作者提出的第二种方法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这一刻,从而创造思维上的空白。注意力高度集中,但是并没有在思考,这就是冥想的本质。
作者认为开悟的关键就是
从思维的认同中摆脱出来,每次在思维中创造空白,思维就会变得更强。所
以停止强迫性的思维,大部分思维都是有害的,只是为了让你通过认同思考
来获取自我的感觉。
作者在这边特别指出思维只是意识的一小部分
意识存在不需要思维。作者指出开悟不是不要思维,必要时还是需要运用思
维,但是是为实际目的而运用,这样就能从不自主的自我对话中解放出来,
享受内在的宁静。
1.2.不要受情绪控制
情绪是身体对思维的反应。
你可允许情绪的存在,但却不要受它控制。你不再是你的情绪,而是一个观
察者。如果你这样做,所有无意识的东西都会被意识之光所照亮。
欢乐总是衍生于自身之外的事物,而喜悦是由内而外的。“爱、喜悦与平和不
属于情绪,他们是深刻的本体状态,或者是内心与本体。
痛苦有两个层次:现在产生的痛苦和过去产生的、但现在仍遗留在你的思维
和身体内的痛苦。停止创造当下的痛苦并且瓦解过去的痛苦。
2.意识:摆脱痛苦的途径
2.1.总结
这章中作者分析了思维中经常会碰到的两种痛苦。一是对过去的自责、悔恨,
二是对未来的恐惧。在第二章中,作者强调了关注当下,陷入前两种痛苦,往
往就会忽视了现在,陷入惴惴不安中。所以,应该着眼于现在,在每一刻去提
升自己。
当下时刻是你所拥有的一切,把你的生活重心完全放到当下这一刻。2.2.第一种作者称为痛苦。
通常,当下所产生的痛苦都是源自对现状某种形式的不接受、某种形式的无意
识抗拒。
从思维的层面来说,这种抗拒
痛苦的程度取决于你对当下的抗拒程度以及对思维的认同程度。越是认同自己
的思维,就越感到痛苦。越接受当下,受的苦就越少,也就越能从小我思维中
解脱出来。
为什么思维会习惯性地否认或抗拒当下呢?因为在没有时间(过去和未来)的
情况下,它无法发挥自己的作用并对你进行控制,所以它视当下时刻为威胁。
向思维认同”的根本是控制欲在作祟,而根本的控制就是全能自恋性的幻觉,“我可以控制这个世界”。
“临在”
他是一种更高的意识状态,其实与第一章所阐述的作为观察者去内视自己的
情绪是一个概念。
同时,作者指出,对于痛苦之身,你不能采取对抗的态度。这样只会引发内心
的冲突并创造更深的痛苦。应该对痛苦保持关注,才能直接观察痛苦之身并感
受它的力量。这样就不会被它控制思维。
观察痛苦之身就够了,接纳它成为当下时刻事实的一部分。
将注意力集中在你内心的感受上,了解到这就是痛苦之身并接受它的存在;别
去想它,别让你的感受变成大脑和思维,不要去判断或分析它,别在其中寻找
你自己的身份认同;保持临在,继续观察你的内在;不仅要觉知到你情绪上的
痛苦,更要觉察那个沉默者。这就是当下的力量,这就是你自己有意识的那种
临在的力量。
2.3.第二种是恐惧
含义
心理上的恐惧总是源于“可能会发生的事件”,而非“当下正在发生的事件”。
你身处此时此刻,而你的思维却跑到了未来。
害怕失去、害怕失败,害怕受伤害,所有的恐惧都是源自于小我对死亡、毁
灭的恐惧。恐惧的两极一端是焦虑和害怕,另一端是隐约的不安和威胁感。
我们总是在恐惧的两极之间徘徊。
与小我思维不可分离的情绪痛苦的另一种表现,是一种深深的缺乏感或不完
整感。如果意识到了这一点,这种感觉就是不安、无价值感或者自己不够好的感觉。没有意识到这点的人,就会间接感受到
强烈的欲望和需求。不管以上哪种情况,人们通常会不由自主地去追求一种
自我满足感和可供认同的事物,以便弥补内在的空虚
3.深深地进入当下
3.1.摆脱心理时间的束缚
钟表时间是:生活中实际 事务上利用时间
心理时间是:认同 过去,并且持续地、强迫性地投射到未来。
作者在书中强调进入无时间状态,关注当下。其实就是摆脱思维中的心理时间,不是指不承认时间这个概念。
作者一直强调关注当下,所有事情都是发生和存在于当下。要把自己从时间意
识中解放出来。
你在过去犯了错误并在现在汲取了教训,这样你利用的就是钟表时间。如果在
心理上不断地回忆过去的错误,进行自我批评或感觉悔恨,这时你将错误融入
了“我”以及“我的”中,它就变成了心理时间。心理时间始终与错误的认同有关,不能宽恕意味着心理时间的沉重负担。
如果你为自己设定了目标并努力实现它,你是在利用钟表时间。然而,如果你
过于注重目标,或许因为你在寻找幸福或成就,成为一个更圆满的自我感,这
就是你没有在关注当下。
因此,这里作者其实是让我们从对过去的痛苦和对未来的恐惧中解脱出来。心
理时间只会造成痛苦,关注现在。
3.2.如何判别处于当下
过去发生的事情没有按照你的意愿发生,你可能
会感到不开心。这是生活情境,属于心理时间概念。对过去的抗拒促使你不断
向前的是希望,但是希望会让注意力集中在未来上,其实又是否定当下。
生活情境存在于时间之中
生命则在当下
生活情境是思维创造出来的
生命则是真实的
方法
作者在这边提出了一个观念,处于当下其实是不带有主观感情色彩的。因为
此时处于临在状态,要么去解决要么去接受。如果将当下的状况转变成问题
,那其实你不是集中在当下。因为,问题的意思是心理上不断琢磨,并没有
真正地在当下采取行动。
因此,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处于当下。就是问自己:“我现在正在做的事情是否
让我感受到喜悦、自在和轻松呢?”如果不是,则当下时刻就被时间控制了,
并且生命因此被视为一个负担或一种挣扎
正在做的事不让我感受到喜悦、自在和轻松,并不意味着我要改变正在做的
事,需要改变的是做事的方式,把注意力放在正在做的事上,而不是取得的
结果上。如果不执着于结果,那么成功或者失败都不会改变本体的内在状态
。此时,就是处于生活情况这下的生命了。
4.思维逃避当下的策略
4.1.正确对待情绪
从时间中解脱出来,就是从过去中寻求认同感的心理需要以及在未来寻找满足
的心理需要中解放出来。
作者称认同自己的思考过程、情绪、反应、欲望和好恶的状态成为普通无意识
状态。这种状态占据着生活的大部分,就如同白噪声。
而深层的无意识则通常指的是痛苦之身被激活并且你被它所控制。(我是理解
为比如感情战胜理智的情形。)
作为你的思维和情绪的观察者-这是临在的重要部分。
如果想从无意识状态中解脱出来,就必须用到临在。这也是作者贯穿始终强
调的观点。对于事情的厌恶而产生的思想或者情绪,事实上都是自身在抗拒
本然,把当下当做敌人。
我们应该允许自己拥有任何情绪,而不是判断他们的好坏。感到怨恨、愤怒、
郁闷等都是可以的,任何事情都应该顺其自然。当你接受了你的怨恨、愤怒、
郁闷时,你不再被迫盲目地将它们付诸行动,而你也不太会将它们投射到他人
身上。
从这种状况中离开、改变它、或者完成接受它,在接纳它后从这三种方法中选
择一个,并且是立刻做出决定!
4.2.常见的几种逃避当下的状态
经常正面或者负面谈论或者思考过去?——让过去消失吧,你并不需要它。只有在过去与现在有绝对关联时才去引用它。
感到忧虑,常想到“万一”?——这是你在认同你的思维,思维把自己投射到未来的情境中,并创造了恐惧。通
过承认当下时刻的存在就能停止。问问自己,此刻有什么问题,应付当下的事。
某天,我会成功的。你的目标是否占据了你大部分注意力而让你把当下当成达
成未来目的的一种手段?——如果有这种思维模式,不管取得什么成就,你的当下时刻永远都不够好,因为
你的未来似乎永远更好。
是否习惯等待?等待下一个假期,下一个工作,孩子长大,等待一份好姻缘,
等待成功,等待挣钱,等待成为重要任务,等待开悟。——等待意味着你需要未来,而不是现在。任何形式的等待,都在内心制造冲突。
4.3.努力改善你的生活状况并没有错。你可以改善你的生活状况,但是你不能改
善你的生命。设定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本身没有错,错误的是你将它看成是你
对生命和对本体的感受的替代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