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合格的父母,都是笨笨的

合格的父母,都是笨笨的

作者: 王君业 | 来源:发表于2020-01-14 23:33 被阅读0次

    · 01 ·

    前天在面馆,我被邻桌父女的对话吸引了。

    女儿6岁左右样子,她说:“爸爸,我给你出题吧?”,“好!”,爸爸回答很干脆。

    “第一题:什么布剪不断?”,女儿洋洋得意。

    “瀑布!”,爸爸脱口而出。

    “第二题:什么帽子不能戴?”女儿继续问。

    “螺丝帽”,爸爸几乎没思索。

    “那我给你出一个超级难的”,小女孩想了半天,“树上有10只小鸟,猎人……”

    “零只”爸爸居然会抢答了!

    尴尬的沉默。

    我看到女孩咬紧嘴唇鼻尖冒汗,也看到了那位爸爸镜片后得意的眼神。

    我想,这位父亲肯定是个高学历,他很聪明。

    但此刻,他很愚蠢。

    这就是今天我想说的,很多时候作为父母,你表现的太聪明了。而这是错误的。

    你迫不及待给孩子这种聪明感,就像这位父亲,轻而易举打败了女儿,女孩的感受不言自明:挫败。

    · 02 ·

    生活中,这样的“聪明”有很多:

    1、总是赢孩子。

    总喜欢和孩子辩论、比赛,这本身没啥,但孩子总1平9负,你总是大满贯。

    在孩子面前,你总“知道很多”。

    不仅如此,还带口头语,比如:“这有啥”、“这有何难”、“也太简单了吧”、“你再想想”,甚至:“这都不懂”、“你也太笨了吧”。

    这都在说你很聪明,同时在说,孩子很愚蠢。

    我以前和海蒂老师学过儿童游戏治疗,她经常强调,在孩子面前要“笨一点”。

    越是小的孩子,你笨的就越夸张,那会大大增强孩子的信心和掌控感。

    反之,则会有挫败感,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不敢展示自我,变得自卑。

    2、不懂装懂。

    意思是“看起来很聪明,其实啥也不懂”

    有位哲学家说:“当环境要求一个人谈论他所不知道的事物的时候,胡言乱语是不可避免的”。

    3-6岁的孩子最喜欢提问,很多问题像哲学,且本身并没有固定答案。

    父母总想回答的很聪明,洋洋洒洒说的连自己都信了,其实,孩子一眼就感觉到,你在胡说八道。

    就像唱歌先问别人听过吗,没听过你就可以放心大胆跑调了。

    对有些父母而言,说句“我不知道”真的好难。

    3、随意归因。

    你总以自己理解问题的方式去理解孩子。

    比如孩子不爱吃肉爱喝汤、比如孩子打了别的小孩或被别的小孩打、比如周末先打球再写作业,之类的吧,这样的问题很多。

    此时,你总能给孩子贴上标签,诸如“挑食”、“胆小”、“粗鲁”、“没目标”、“不自律”等。

    够了,这是你的模式,动不动就上升到道德高度,得了吧你。

    这些聪明的洞见,都是为了让你不焦虑而已。

    4、冗长的道理。

    天哪,这一点我都不想多说了,虽然你也知道滔滔不绝讲大道理没意义,却无法控制,还美名曰“为你好”。

    曾经我问过一个3年级小来访,当父亲无休止的在他耳边讲道理时,他是如何做到一直听下去的。

    他说:“把他想象成一只疯狗,所有的话都是汪、汪、汪”。

    这是一个让人笑不出来的笑话,却又如此贴切。

    所有对自己聪明的证明,都是思想的强奸。

    · 03 ·

    父母们,为什么要表现的那么“聪明”呢?

    第一,因为恐惧无知。

    因为不想让听众看到无知,你的“佯装模式”就会开启。就会滔滔不绝说废话,长篇大论的胡言乱语。

    不管听谁的课,若频频让你感到云里雾里不明就里,别质疑自己的领悟力,那是因为对方开启了“佯装模式”。在那个地方,他自己根本没弄明白,但却恐惧说出:“对不起,我不懂”这句话。

    理解孩子和理解来访者很像,面对依赖你总假装强大,总“表现的像个权威或专家”,其实,这是耍小聪明,无知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敢承认。

    只有理解人性的局限,才能有效的助人,否则就是夸大型自恋(自卑)。

    第二,害怕面对“自己不够好”

    担心被他人觉得“不够好”是潜意识对自己的评判。

    你若见到一被赞美就眼睛放光的人,就可以断定他内心就是觉得自己很差劲。

    我曾在电梯亲眼见过,一个小男孩大声说“爸爸好丑”,然后被爸爸狠狠踹了一脚。

    那个父亲想听到的是“爸爸好棒、好威武”,我确定以后他会经常听到儿子“表扬”的,但这个爸爸彻底败了。

    在孩子面前越聪明,就越掩饰“不够好”暴露,就越说明你很排斥内心的真相。

    第三,潜意识的不平等。

    温尼科特说过:“当我们和一个男人、女人或儿童面对面的时候,我们其实是两个地位平等的人类”。

    而太多父母形成了我强他(孩子)弱的不平等图式,一直到孩子青春期、成年期,甚至老年期。

    “理所当然的强势”是根深蒂固的控制欲,表现得聪明就是武器。

    “不对等”一旦形成很难消除,你就会无意识贬低孩子,咨询师会无意识贬低来访者,这是羞愧感作祟。

    你羞于面对自己的无力。

    温尼科特与儿童工作从来都不站着,他与儿童的目光总保持水平。

    切记,你面前的是身体比你小一号的人类,而不是弱势群体。

    · 04 ·

    接下来你该知道怎么办了:就是要“笨笨”的。

    儿童愿意和我工作的要点,就是游戏室是他的天下,他是王者,而我是他手下的“常败将军”。

    真想理解孩子,想对这个人感兴趣,你就会:

    1、保持开放的探索和好奇。

    他怎么了,他为何这样想,为何这样做,为何和我说这些,为何在这个时候这么说,他这个阶段怎么了,在他以往生命里发生了什么,他怎么理解此时的自己,怎么理解我这个人……

    而不是他的问题,更不是你教他怎么做!

    一个有爱心的人,不论是父母还是心理治疗师,会持续关注孩子和来访,而不是他的问题。

    当你对人性充满敬畏与好奇,就没有了所谓的评判。

    2、承认错误、无知。

    告诉孩子你不懂,告诉来访你理解错了,告诉别人,关于这一点你就是门外汉。

    我和你打赌,当你承认了错误,即刻浑身轻松。

    需要指出:把聪明才智用在该用的地方。

    比如你的事业、工作、伴侣关系。

    那个在电梯踢孩子的父亲事业一定做不大,因为他可怜的自尊只能靠几岁孩子来满足。

    对家人,特别是对孩子敏感多疑之人,在外面一定频频受挫。

    温尼科特又说了:“我们不知道的时候,我们就说不知道,一个生病的人无法容忍我们对真相的恐惧。如果我们害怕真相,就应该选择另外一份职业,而不是医生”。

    3、多听,少说。

    语言可悲之处是拼命刷存在感。

    因为怕被忽视,所以才会抢话、插话,就像那个面馆里的父亲。

    有时候仅仅听一个人把话说完,就是疗愈。

    面对孩子,你所有眼神表情动作都在向他传递“宝贝,我听着呢”,就行了。

    若你实在憋不住,干预一定要特别简单有力。

    别做报告,别秀你高超的讲课才华。

    没有谁比他自己更了解自己,你只不过给他提供了安全的基地,而不是由你替代了他的功能。

    · 05 ·

    在爱的人面前笨是种能力,你的笨才会让对方发展出聪明。

    参透了生命本质就不会假装笨,你会用一种悲悯对待求助之人,他有自己的佛性,而你是反应迟钝的那道光。

    当然,仅仅“假装笨”这一点就很难,因为现代文化鼓励那些迅速的、聪明的人类。

    因此,亲子关系、咨访关系“笨笨的”才是大智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合格的父母,都是笨笨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oeza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