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第一章,提到了一个“常识”的概念:人们有时候把自己的价值判断称为“常识”。这让我想到,李笑来曾经在“我的读书心得”的知乎Live说到过的一句话,大意是:"一念一世界,所谓的现实,无非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判断."其实,书中提到的"反常识思维",性质上其实与"常识"一样,都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判断.只不过,两者主要区别,前者是基于取舍思维的综合判断,后者是基于个人情感的感性判断.这两种思考模式,并非说谁优谁劣,只不过在具体到现实场景中,谁更加适合.目前现实生活中,"常识思维"的人占据大多数,毕竟是一套演化至今仍有竞争能力的思考模式.如果一个反常识思维的人身处在一群常识思维的人当中,很容易就孤立起来的.这并非周围的人故意去孤立他,只是反常识思维者自己下意识地去避开人群,这反而对其个人有不利的影响.
不过幸好我们出生在这个时代,因为互联网的发展,让每个人都能在网络中找到自己的组织,哪怕是多么小众的共同之处,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人并不难.而在这样很容易找到小伙伴的时代,这会产生一个衍生问题: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因为在组织内,可以畅所欲言,可以不必虚伪隐藏,所以能让自己找到归属感.然而现实中,不可能只生活在组织内,平常更多的是要接触各式各样的人,事,物,这些要素其中有些可能是如此的毁自己三观,立场稍不坚定,会产生逃避心理,这样反而让自己变成一个缩头鸵鸟,一味地钻进自己组织的沙堆里,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宅男产生的原因之一.
不过,就算是缩头鸵鸟,也是人生思维转换的必经阶段之一,如果一味地沉浸于组织内的归属感,在心理学上,相当于一直处在自己的"舒适区",那是不会有进步的.只有踏出"舒适区",让自己置身于"学习区",自身才会有极大的发展.而踏出"舒适区"的关键,我比较认可一个观点:要想让自己变得成熟,第一步是知道自己并不成熟.很多时候,很多人不求上进,是因为不知道,还有这样有趣,奇妙的东西.再加上本能相信"眼见为实",知识这种无形之物,差距再大,也不会让人头部变大,在性状上让人一眼看出来.所以,这会导致一种错觉:他跟我差不多嘛!甚至因为太过相信"眼见为实",会产生人家不如自己的莫名优越感:看他相貌平平,穿着普通,而我英俊潇洒,一身名牌,哥真是人中龙凤啊!而更可怕的是,这种错觉甚至让人至死都无法摆脱:毕竟在沙尘暴到来之前,不管是缩头的鸵鸟,还是枝头的凤凰,至少都能活下来,不是吗?
总结:要想成熟,必先知晓自己并不成熟;要想掌握反常识思维,必先知道自己思维里有常识的存在,等着我们去反.
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下,反常识思维也是需要我们去"反"的,
现在安稳的外部环境,并不代表你个人做得很好,很有可能是沙尘暴还没到.引用《未来见识》的概念,现在是一个远离战乱,疫病,饥荒的时代,这并不是你做得正确,而是你运气很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