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的复习已进行到第二次了。在说到《皋陶谟》中的“天叙有典,敕我五典五惇哉!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同寅协恭和衷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这几句话时,薛老师再次强调指出,这段文字中全部都是五,于是再次给我们讲了我们的数字文化,不过这次讲解,我觉得老师讲得更全面更深刻,于是对其做再次的整理。
中华古代文化里面,一、三、五、七、九都是阳数。《盘古开天地》里说:“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因为“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所以庄子《逍遥游》说“抟扶摇直上者九万里”。
一、三、五、七、九都是阳数,一为阳之始,九为阳之极。
一是根始,所以一是道,“道生一,立于三”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成于五”的这个五,基本上就是人伦之间的全部,如《皋陶谟》的这段话里有五礼、五德、五服、五章、五刑、五用,全部都是五。而这些是因为我们人的身体就是以五为一个单位,如我们有五官,每只手有五个手指,每只脚有五个脚趾,我们内脏有五脏六腑。(除此之外,天有五色,石头也是五色,等等。)整个人伦,我们叫五伦,人伦是以五为一个核心。
七则是生死轮回,所以最大的一个葬礼——天子的葬礼,他要停灵七日。送他走要做七,先是要做头七,然后是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一共足足做完七七四十九天。我们记时间,也是以七天为单位(一周),包括西方也是如此。
九是阳之极。所以最大的数字是九。如人们认为天上有九重天,人间最大的礼叫三叩九拜,人间制定的等级是九级,叫九品中正制,人间立的官员制度叫做三公九卿制,人间的帝王使用的鼎必须是九的倍数,所以叫列鼎制度、一言九鼎、九鼎八簋。所有帝王用的东西全部用九,包括故宫博物院门上那钉子,横数竖数都是九颗,共九九八十一颗。九九八十一叫九九归一,所以《西游记》中师徒取经必须经过九九八十一难,《道德经》也是一共九九八十一章。
阳为天,阴为地,而天数是九,地数是六,所以《说文解字》的部首一共是540部首就是这么来的。
当然,上次老师还说到了中国一些重要的节日都是于阳数有关,如一月一是春节,三月三是上巳节,五月五是端午节,七月七是七夕节,九月九是重阳节(老人节)。
有了老师这次的强调补充,感觉对中国的数字文化又认识深刻了一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