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六点签到
儿童的成长依赖于社会的帮助,不过,他们会发现自己面对着这样一个世界:不仅给予,也会索取;不仅能满足人的生命需要,也会要求人去适应社会。
儿童在发展自身能力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从而感到沮丧,甚至痛苦万分。
此外,儿童从很小的时候起就知道“人上有人”,因为他们发现周围还有许多人更能达成自己的愿望,更能应对生活的挑战。
儿童在面临这种种境遇时,他们的心灵也渐渐形成了。这些境遇要求他们有一个综合器官,这个器官的功能就是使正常的生活成为可能。
心灵所背负的使命就是评估生命体所处的各种环境,同时指引生命体进入另一个环境。
心灵所遵循的原则就是以最低的消耗赢得最大的满足。
因此,当一个孩子看到有人能轻松打开一扇门、搬动重物毫不费力时,他便会高估体型和身高的作用。
当他看到有人在威风凛凛地发号施令,让别人俯首听命的时候,他便会羡慕不已,从而高估这种权力的作用。
于是,他的内心深处便会不由自主地滋生出一种愿望,要长大,要变得和别人一样强甚至比别人更强。
支配他人、掌控自己所处的环境便会成为他的主要人生目标。
同时他也发现,身边的成年人虽然看着高高在上,但实际上都是为了照顾弱小的自己。
因此,儿童会采取的行为倾向有两种:一种是模仿身边大人的行为和方式;另一种是尽量表现出自己的弱小,让大人觉得自己非常需要帮助,从而对自己照顾有加。
每种行为都有其意义,要结合环境去判断。而这两种方式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心理倾向和性格类型。
一个人的性格在出生后的几年内就已经逐渐形成。在幼年时期,有些孩子的发展方向是获得力量,习得技能,并希望他人能认可自己的勇敢;另一些孩子则千方百计地展示自己的弱小,期许获得别人的关怀和帮助。
因此,只要追溯一个孩子的幼年时期,看看他在那个时候有什么样的态度、表现和举止,就可以知道他属于哪种性格类型。
要想真正理解某种性格类型,那就必须知道这种性格类型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形成的。
在任何一个孩子身上,我们都能看到环境对他所造成的影响。
孩子都是有可塑性的,因为每个孩子都会努力弥补自身的弱点。
正是由于能力方面存在不足,人们才会努力激发自己身上的各种天赋和潜能。
鉴于每个孩子所处的生活环境迥然不同,我们主要探讨对孩子不友好的那些环境。
处于这些环境下,一个孩子往往会觉得周围世界对自己充满敌意。
他之所以会有这种印象,主要在于他的思想和洞察力尚未成熟。
假如他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所受的教育没能帮他纠正这种错误认知,那他的心灵就会依循这样的印象快速发展,进而他便真的认为周围世界对自己充满威胁。
一旦他在人生中遇到艰难险阻,这种植根在心中的对世界的敌意可能会进一步加深。
在那些身体有缺陷的儿童身上,这一表现尤为明显,因为他们和那些身体健全的儿童面对的生活环境全然不同。
他们的身体缺陷可能表现为行动困难或某个器官机能不全,也可能表现为身体的整体抵抗力较弱,很容易生病。
不过,身体缺陷并不是造成儿童难以正视现实世界的唯一原因。
不正常的环境会对儿童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或者会以不恰当的方式对儿童提出要求,这和让儿童遭遇身体缺陷而承受痛苦没什么两样。
每个孩子都希望能适应环境,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忽然发现前方困难重重。
更艰难的是,如果孩子生活的环境本身就缺乏勇气,弥漫着悲观情绪,那他们就会迅速沾染上这些负面情绪。
网友评论